社交媒体与青年文化,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2:47:3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9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1社交媒体的产生过程、流行现状

  1.1社交媒体的产生社交媒体(Social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实际上,社交媒体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在90年代末,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实践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盛。社交媒体服务网站蓬勃发展始于2004年,在Web2.0运动的影响下兴起,并由此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媒体力量。国外最早的社交媒体模式以及对应的典型国内网站的创立时间如下:

  ICQ1996年--腾讯QQ1999年2月

  易趣网(ebay)1995年9月淘宝

  维基百科(Wikipedia)2001年1月--百度百科2006年4月脸谱网(Facebook)2004年2月

人人网(原校内网)2005年12月优视网(Youtube)2005年2月

  优酷网2006年6月

  推特(Twitter)2006年3月--新浪微博2009年8月本文所研究的社交媒体是广义上的社交媒体,包括人人等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网站以及例如淘宝网等C2C商务型网站。

  1.2社交媒体的流行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各个社交媒体也日益成熟,可根据属性归为创作发表型、资源共享型、协同编辑型、社交服务型、C2C商务型等五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68亿、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72亿、我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2.75亿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3.72亿。而另外一些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而微信用户数量也于2013年1月15日正式突破3亿;人人网,2011年6月,1.6亿;淘宝网,2010年底已经达到3.7亿。由此可以看出社交媒体的流行现状。

  根据有关学者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91%的受访者最常使用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其中人人网的使用者以78.2%的比例遥遥领先,远远高于全国47.6%的社交网站网民比例。51.6%的调查对象正在使用微博。如此之高的使用比例加上目前我国各类在校大学生三千万左右的基数,由此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度之高,社交媒体正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

  国内的社交媒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凭借本土化的运营以及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在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作为网民中所占比例较高、最容易接受新鲜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使用一项以上的社交媒体。因此,大学生群体较易受社交媒体的影响而在其上体现出自身的一些行为特点。

  2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以及社交特征

  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社交特征与已经参加工作人群以及中小学生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在研究社交媒体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之前,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征进行梳理,便于理解之后的研究成果。

  2.1个性特点

  现阶段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属于“90后”群体,并且群体中独身子女的比例较高,因此在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体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其次,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异乡求学,其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以及思乡情绪。尚未进人社会的大学生群体,经济独立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也明显不足。目前这一代大学生是与信息时代共同成长起来的群体,整个群体对于电子产品的占有率较其他群体较高,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最后,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时尚、流行的东西,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也更高。

  2.2社交特征

  (1)人际交往方式多样与人际关系淡漠之间的矛盾。“90后”大学生群体十分注重社会人际交往,如今信息时代下手机、互联网等工具又赋予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2)群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是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体现为一定的群体性。但是,如今的大学生个人又有各自的个性化意识及特征,这就产生了群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起来群体关系和谐、温馨,实质个体有可能存在孤僻、厌世的情绪。

  (3)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频繁。大学生一般会同时使用多种例如人人、微博等社交媒体。而且据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每天花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平均时间为1至4小时。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社交方式上更倾向于利用网络,且使用频繁。

  3社交媒体盛行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上述的社交媒体的流行现状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使了如今寒暄文化在社交媒体下逐渐发展并产生一定影响。

  3.1社交媒体中的大学生寒暄文化 的发展

  3.1.1寒暄文化概念寒暄语(phaticcommunication)又称为问候语或招呼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谈,它的构成形式是一些无意义的表达(meaninglessexpressions),但却具有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功能。M寒暄文化有学者关注过这一现象,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笔者尝试着提出寒暄文化的概念,希望能为下面的论述提供便利:寒暄文化就是以寒暄语为基础,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现出有各自特点的现象的文化。社交媒体中的大学生寒暄文化即可理解成,以社交媒体为媒介,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所形成的以寒暄语为基础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3.1.2寒暄文化发展的原因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寒暄文化的发展与上述其存在的个性特点、社交特征是分不开的。例如:对于电子产品的高占有率与人际关系淡漠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交媒体会产生依赖,会更倾向于选择在社交媒体上与相对于现实生活较虚拟化的人物去交谈;而常年在外独自求学的经历,使得大学生群体会特意利用社交媒体向远方的亲人、同学联系、打招呼,以表示自己独自在外生活很好、让大家放心;而大学生个体在与群体有某些矛盾或自身有孤僻、无存在感等情绪时,会利用社交媒体或是自娱自乐、或是无病呻吟来吸引他人眼光、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3.1.3寒暄的主要类型通过笔者对人人、微博、淘宝旺旺等社交媒体的长期观察、研究,将社交媒体上所存在的寒暄现象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无意义性表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大学生个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存在感的个人通常会利用社交媒体发表无指向性、无特定受众的状态,例如:“好饿啊”、“大家上课了吗”、“睡觉去”等一些无实质性意义、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与人打招呼的寒暄话语,期望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并得到呼应,这对于人际关系和维持有重要意义。

  (2)为了某种利益故意亲近。在特定的社交媒体,例如淘宝阿里旺旺中,淘宝商家通常会主动以“亲”开头进行寒暄,比如:“亲,有什么可以帮您”、“亲,欢迎光临本店,需要什么帮助可以随时找我”等。这种社交媒体的寒暄方式显然是商家为了达成最终的交易成功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来进行诉诸感情的寒暄技巧,即淘宝商家为了经济利益而对买家故意亲近、主动打招呼。大学生作为网络购物买家甚至卖家的一部分,采用“亲”这种称谓也是与C2C商务型社交网站自身特点决定的:虚拟商家、买家的性别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是特定的社交媒体创造了特定的寒暄方式。

  (3)展示自己近况。在大学生群体中,最流行的一种寒暄形式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各种最新的自己的照片或者在游玩、吃美食时候的照片,用来展示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这时候,图片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寒暄语言,向社交媒体上的其他成员传递诸如:“我最近去哪玩了”、“我最近吃了什么了”等信息,变相地向社交媒体关系网上的成员打招呼。

  (4)与特定的受众联系。自从社交媒体中出现“@”功能之后,大学生群体中在发状态、微博、图片之后通常还会@某某,既是此次寒暄中的特点读者、受众。这类寒暄一般具有特定性特点,信息受众目标明确,效率高,通常是信息发出主体特意而为之的行为,想要与信息受众加强寒暄功效,拉近距离。

  (5)为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类社交媒体中的寒暄只是为了与朋友、同学、亲人们打个招呼,证明自己还存在或者之前因故长时间未出现而现在已经恢复正常。这种寒暄多见于大学生个人向远方的亲人打招呼,证明自己过得不错,让他们无须担心;或者是因病、因事长时间未能活跃于社交媒体中,而如今已经恢复正常,特向同学、朋友们告知。

  3.2社交媒体中的大学生寒暄文化的影响

  上述的社交媒体中大学生寒暄文化的逐渐发展对于大学生社交本身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形式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大学生群体没有过多时间、精力去拓展社交网络,社交面越来越窄,交流沟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即使对于现存的社交网络的关系维护也感到力不从心。在寒暄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交更加趋向于形式化,是为了社交而寒暄,为了维护关系而寒暄,缺少实质性交流。

  (2)社交肤浅化。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最近生活的照片、文字时其实不可避免是带有一种炫耀心理进行寒暄的,并蔚然成风。大多数个体开始更多关注照片所反映的内容,而不是照片这种特殊寒暄语言本身。过多地关注物质并在暗自攀比,因此造成大学生社交的肤浅化。

  (3)社交广而不深。人人、微博这些本来应是让大学生群体联系更加紧密的社交媒体,有可能是因为太容易联系而不去联系,导致整个群体越来越孤独。大学生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可能有成百上千的好友、粉丝,但是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朋友,“网上活跃,网下寂寞”成为如今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写照。社交媒体上的寒暄文化,看起来是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实际上却在逐渐毁灭人性的温情,造成社交广而不深的尴尬局面。

  寒暄现象作为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特征,还是不能丢失它的本性。寒暄是为了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若因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而适得其反,则是得不偿失了。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有责任、有义务从自己做起,使得寒暄文化在社交媒体中健康、稳定发展。

   朱文馨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