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江西的文化遗产吗,江西鄱阳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9:11:5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3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本文对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国家级、省级的项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建立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价值,明确了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并提出了数据库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江西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库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①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由九市38个县(市、区)所组成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批复,经济文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已经成为该区创新保护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  一、建立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的价值  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较成功的有 “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全国文化资源共享网站等。  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据调查,一是所建数据库数量很少,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38个县、市、区,建库数量仅为8个,建库率仅为21%。二是质量不高,无论是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均过于单一,难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着手建设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成为保护这一区域非遗资源的迫切任务,具有重大价值:  从理论价值上看,该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记录和保留,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填补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空白,丰富了此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实际应用价值上看,该数据库的建设,能实现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为专家学者研究、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有助于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为江西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省级非遗资源状况  江西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以之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范围较广。江西鄱阳湖经济生态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浓郁,至2011年,先后三批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共有152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32项。  从数量上看,获批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资源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三市。其中九江市辖最多,南昌市次之。宜春地区是非遗资源的集中地,所辖区只有3个县、市、区,但获批总数却多达23个,居总数第三。  从项目等级来看:国家级项目中,九江市居第一,南昌市与宜春市并居第二。省级项目则南昌市为最多,九江市居第二,宜春市排第三。见表1。   表1: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分布统计表    三、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构成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至2011年止,其中获国家级、省级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具体包括:  第一类:民间文学类:共计9项省级项目。民间文学类主要以传说为主,故事曲折感人,既有重在表现人们智慧的《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也有演绎动人爱情故事的《南昌萧峰萧史吹萧引凤故事》、《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  第二类:传统音乐类:共有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内容极其丰富,有热情悠扬的山歌、渔歌、秧号、排工号子、打鼓歌,也有庄重、肃穆的《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还有沿袭千年古音的《楚调唐音歌吟》。  第三类:传统舞蹈类:共计2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1项。大多以各地民间灯彩为主,在道具制作、表演形式上注重中国人所崇拜的龙、狮、凤凰等造型,如《进贤罗家狮舞》、《青山湖双龙戏珠》、《渝水凤凰舞》等。  第四类:传统戏剧类:共计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2项。以各地采茶戏为主,如《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等,内容结合采茶劳动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活泼风趣。   第五类:曲艺类:共计9项省级项目。汇集了各种表演技巧,有以鼓伴奏的田野山歌《武宁打鼓歌》,有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的民间曲艺《新干摇钱树(莲花落)》、有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鄱阳渔鼓》、还有以滑稽笑话表演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的《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  第六类:杂技与竞技类:共计2项省级项目。数量少但特色明显,其中的《丰城岳家狮》,内容以岳飞的《满江红》为基调,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舞姿展示书法,以武技体现剧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玄机。  第七类:传统美术类:共计13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8项。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瓷板画、剪纸、竹编、草龙、陶瓷美术、微雕、木雕等。尤以剪纸为多,有《瑞昌剪纸》、《新干剪纸》、《樟树剪纸》,虽为同一艺术形式,却各具地方特色。  第八类:传统技艺类:共计3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4项。数量居各类之首,涉及领域广,包括瓷、砚、漆、戏台、竹器、酒、米粉、红茶、雕刻、糕点、刺绣、冻米糖、腐竹、茶饼、豆豉、毛笔、草龙等数十种物品,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最突出的是景德镇制瓷技艺,有《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等多达7项获批为国家与省级非遗项目。  第九类:传统医药类:共计5项省级项目。包括来自民间个体的医治经验,如《万年张氏中医药烧烫疗法》、《丰城谌母医药疗法》、《九江王万和中医药疗法》等,还有具历史、成体系的中药炮制技艺,如《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  第十类:民俗类:共计2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9项。争奇斗艳,尽显各地千年风俗。不论是庙会、捕鱼、斗牛,还是制药、制瓷、做粑,也不论是新婚、还是过年、端午,均形成了传统特色,凝聚成世世代代的精神力量。其中《西山万寿宫庙会》现在已成为政府支持的每年按时举办的盛大节日。    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思路  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建设平台显杂乱,非遗特色不明显;二是建设形式欠丰富,数字化程度不高;三是建设效果低效益,缺少市场化运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注重建设平台的规范化,增强使用效果。  科学的数据库管理模式至少包含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规范化的信息存储与数据交换格式、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三个方面。②而系统软件的选择是信息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的标引、分编、检索点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和质量控制,由此造成数据库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差,原始数据处理不完备、不准确、不规范、不统一,从而影响了数据库的共享,限制了数据库作用的发挥。③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广、非遗文化主管单位多系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图书馆、文化馆)、多层级(市级、县级),各单位所采用的建库平台各不相同,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引系统、检索系统、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的格式与字段不统一,这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果和传播效果。  因此,在建库平台上,江西省文化厅可以在调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选定一套既易于操作、又适合非遗特色的建库软件,以文件形式要求所辖区域执行,这有利于信息的储存、使用和传播。2、注重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数字化程度。  非遗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包含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两方面。从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来看,国家每两年评选一次,项目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这就影响到相关的名录管理、传承人管理、保护载体管理体系。从现实来讲,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建数据库在形式上,静态重于动态。调查发现,图书馆系统所建数据库暂无作品介绍,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和文化馆系统的5个数据库,均只有文字表现,采用图片、录音、视频形式的竞然为零。因此,建设形式上,静态重于动态、文字多于图片、视频;建设手段上,传统方法重于现代数字化,网站少、无Flash、3D、动漫等现代数字化手段运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不例外。“非遗”类型丰富,文字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现非遗项目的特色,也不能满足现代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只有综合利用多种现代数字技术,以动感的形式展示非遗项目,才能产生吸引力。  因此,注重非遗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数字化程度,既是新的市场营销环境下迎合文化消费者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非遗数据库、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式。3、注重多元化共享机制,建立市场化观念。  非遗数据库的价值在于保护、传承,并使之产生效益。既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持续的保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所建数据库基本上呈现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低状态,一方面数据库数量少、信息缺、检索难、互动性弱、传播范围窄,难于提供有益的信息,难以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同时,在运作方式上,资金、人力、物力皆依靠政府,尚未能有市场化运作意识,未能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联动,未能形成文化与旅游、服务等产业之间的联动,因此未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商业价值,经济效益较差。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合一的关键在于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共享机制。  其一、改变各主一方的状态,实现建设主体的共享。打破系统、行业、地区界限,实现政府“与当地大专院校、图书馆、宣传部、文化局、群众艺术团体、档案馆、史志办以及博物馆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势互补,走联合建库之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收益。④  其二、改变单靠政府出资的方式,实现运营方式的共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支持的多元共建机制,采用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⑤事实上,云南东阳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就是多元共享机制下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借鉴。          ① 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② 雷国洪,《五个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需求》[三峡论坛]2012(1)③ 黄晓斌,浦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7(5)④ 黎炳明,《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钦州学院学报]2011(6)⑤ 徐勤勤,《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1(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