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舞蹈模块的几点思考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2 01:41:34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2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舞蹈模块教学的学科设置,但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并且在舞蹈学科教师的定位上也有待斟酌。新课程标改革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能完善我们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建设,使其能适宜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和谐,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模块, 舞蹈学科
古希腊人非常重视人的各方面发展,重视多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且首先提出“和谐发展的人”的观点。他们用“Calocagatia”这个复杂的概念来表示教育理想,其含义就是人的健美的体格和高尚的道德相结合。自文艺复兴时期起,许多欧洲国家兴起的宫廷舞蹈活动,明显地具有培养贵族阶级的仪表、气质,使之能够进行文明交际的目的。到了近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舞蹈艺术列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积极加以贯彻实施。
  我国普及型的舞蹈艺术教育走过了不断改革和更新的过程。从20世纪建立新式学校以来确立的国民艺术教育(主要是音乐、美术)到今天新课程标准把舞蹈学科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应该说在“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作出了实质性的完善,使得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舞蹈以模块的形式出现在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课堂里,即学生在高中阶段中须修满三个学分的艺术课程,其中两个学分为音乐必修学分,一个学分为在歌唱、戏剧、舞蹈中选修一个学分。当然,在艺术学科的综合性上,我们看到了很好的充实,它不仅使学生在艺术的知识领域上有更好的拓展,了解艺术的动态表现形式,从直观上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但在舞蹈本学科知识的延续上,在舞蹈功能的本质上,它并没有发挥它该有的对当代学生的影响。
思考一:舞蹈学科基础知识的连贯性
  舞蹈在我们学生中的第一反映是学校文艺汇演和艺术节中的一部分,因为这时学校需要排练一些舞蹈作品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从小学到初中,并没有舞蹈课程的安排,他们对于舞蹈的认识就仅此而已,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再从舞蹈的起源,中外舞蹈在历史上的发展,他们就更不得而知了。所以在今天,我们把舞蹈学科作为高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它只能是“点缀”,并不能从一个学科的角度来构建我们的艺术课程,因为它缺少一个作为课程最起码的完整性,从知识到实践都是如此。以至于音乐课中教师安排舞蹈形式让学生参与,他们更多的是胆怯以及表现出的生硬、不协调的形体动作。这和我们同学能说出几个音乐家,能表达出音乐的基本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经常在想,要是我们的学生能有自信表演舞蹈的状态,或者有基本协调的舞姿和健康挺拔的形体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舞蹈教育所要起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更不仅仅是在校园舞蹈中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需要的全体的学生都能接受舞蹈的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学习的目的,也是我们通常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美国在《舞蹈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他对一到十二年级的的学生在舞蹈的知识积累和技能上,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依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准确的识别和表现两种不同风格或传统的舞蹈基本舞步、位置和基本体态;准确的把空间形态从视觉转化为动觉;运用恰当的动作,描述在舞蹈中所观察到的动作要素等等。
  因此,我们的舞蹈模块,在学科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上能否应作出相应的安排,来弥补由于缺少学科的基础和依靠所形成的缺憾。所以当《高中新课程标准》以新的形态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一个学科,我们该如何进行没有学科基础的而又是在高中这样一个在学生学习生涯跨越期的模块教学?
思考二:舞蹈模块的内容设置构想
  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的方法和方式上都不同小学和初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教师的“授业解惑”,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跨越,我们也缺乏在基础年级学生知识点的积累,而舞蹈学科它本身的学科体系中又包涵着理论常识和技术实践,在这两个基础术课上,又有着古今中外形式和风格上各不相同的舞蹈类型和体裁,在学科设置的课时量相比音乐的课时量上,它有着一样的要求。而高中仅有的两年艺术课中舞蹈三分之一的课时量,我们该如何安排,理论和实践该如何操作?在内容上我们又该做怎样合适的调整?宁波李惠利中学艺术教研组于2005年开始了高中艺术课模块试的教学,探索高中艺术学科模块试教学的可行性,在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师的学科专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原有的音乐课的基础上分为四个模块:声乐艺术、器乐与欣赏、舞蹈与欣赏、音乐与欣赏。通过两年的试验,在模块的设置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舞蹈模块的设置为:
基础知识
舞蹈的起源、发展;
舞蹈的体裁(中外民间舞、中外古典舞、中外现代舞);
古今中外著名舞蹈家;
舞蹈和其他艺术;
经典作品欣赏;
舞蹈基础训练
基本形体训练(扶把训练、把下单一练习);
舞蹈基本风格的训练(主要是芭蕾舞、古典舞和民间舞);
舞蹈创编
舞蹈动作开发;
舞蹈造型与连接;
形象捕捉(人物、动物、事物模仿);
舞蹈小品;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整和,以知识点带实践的方法更适合高中阶段的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实践,边实践边思考,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稳固课堂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提高他们的反思。
思考三:舞蹈学科教师的定位
  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岗位的设置中,艺术教师相对应的一直是以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其他学科老师的印象中,音乐教师的专业领域应该包括音乐、舞蹈甚至是戏曲和表演。确实,作为音乐的姊妹艺术,她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这毕竟是艺术学中的不同学科,各自都有着自身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通过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有1~2年的舞蹈形体训练,每周为一课时,他们设置舞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形体,和协调的动作支配能力,为音乐表演和教学服务,其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并不是以舞蹈专业的要求而设置的,更不是培养舞蹈教育的师资。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要囊括舞蹈专业的各个领域。因此,音乐教师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替代舞蹈教师,当然,我们也确实有从小就进行音乐、舞蹈系统学习的全方面人才,但涉及的毕竟还只是停留在舞蹈的技术层面,在学科研究和教育思想上,还是缺乏舞蹈学科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当我们的新课程的标准中,需要舞蹈教学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学校舞蹈队员那些单一和目的明确的剧目排练,我们面对的是全体的普通学生。而且,他们从思想和意识上,不仅仅只是肢体的简单参与,他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更多的有关于舞蹈领域的知识,甚至带着思考,用他们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去探究我们舞蹈学科当中的艺术流派和学术研究。即使是肤浅的,相信也能为他们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同时更提高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辨证性思维,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我们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怎样去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念结合其他综合的知识去分析和探讨舞蹈艺术的不同形态和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该不仅在学科技术上要有科学、规范的训练基础,而且在舞蹈理论和艺术修养也要有一定的积累和见解,如果我们老师仅停留在术科上,那只是中专和大专阶段培养的技术层面,就不是舞蹈本科毕业生该有的知识体系。当我们的舞蹈教师面对本专业的种种教学问题都需要的不断斟酌和改进的时候,其他艺术学科是很难替代的。所以我们在学科与岗位设置上,是否更应该作更好的调整和安排。这是新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需要的,也是摆在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舞蹈学科如此,其他的模块也是面临同样的专业学科教师定位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说,除了音乐学科,我们没有其他模块的师资,可以不开设与此相关的模块,就开设和音乐相关的模块,那么,音乐课还是音乐课,我们艺术课的模块教学就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标准也就没有新标准可言了,更失去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当我们学校教育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不断完善学科体系的背景下,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形式,她应该和学校教育的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她的自身功能,完善人格魅力,陶冶情感情操。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从西周以《六舞》作为教育“国子”的课程到今天舞蹈以模块的形式走进我们基础教育的课堂,相信他也会不断的扩展其教育领域,丰富受教者的审美体验,愉悦着学生的身心,促进社会交往,同时通过受教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和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舞蹈艺术教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更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相信在基础教育的教学里,舞蹈艺术教育会以新的面貌展示她自身最美的舞姿。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