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1 05:51:5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3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2010年发布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强化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衔接”。“现代”两字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一、杭州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2012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亿元,分别增长2.5%、8.5%和10.1%。产业结构调整为3.3∶46.5∶50.2,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50%。从三种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杭州已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占半壁江山。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即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密集型行业。
  未来10年,杭州将处于全面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杭州先后发布了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经过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66万人。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掌握各种理论技术和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杭州地区高职院校概况
  (一)规模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8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总数的72.7%;省级示范院校11所,占全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的50.0%。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11.9万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规模的38.5%;当年计划招生4.5万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36.5%。杭州拥有全省绝大部分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
  与全省相比,杭州地区高职院校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010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总数的35.5%,而当年杭州地区人口规模仅占全省的12.7%,当年全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8%。到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比例近4成;人口比例有所提升,为16.1%,而GDP的占比变化不大。在高职教育规模上,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在校生规模比例是其当地常住人口比例的2.5倍左右;占全省4成的高职教育规模和占全省两成的GDP相比,显示出杭州高职教育的规模优势。
  (二)专业分布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1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205个,专业点数427个。专业结构丰富、设置门类齐全,但不同专业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规模差异。
  从专业数设置来看,排在前面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制造、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7个专业大类,所占比例依次为13.2%、10.2%、10.2%、9.8%、9.8%、9.3%和8.3%,所占比例之和为70.7%。从专业点数的分布来看,排在前6个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所占比例之和达72.6%。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点数分布较少,一般为1~2个,所占比例之和仅为1.4%。从整体上来看,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等专业大类,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布点数较少,各自所占比例不足0.5%。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19个专业大类对照三种产业进行划分归类:一产类专业包括农林牧渔类专业;二产类专业包括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类专业;三产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类专业。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契合度不高
  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比来看,结构大致吻合,在校生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也基本符合产业预期。2010~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总数增加17个,专业布点总数增加28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产类专业,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分别增加9.0%和7.0%。
 3年中,有5个专业大类,无论是专业数还是专业点数,均未发生变化,分别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安大类。这些专业大类中的专业数和专业点数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来,变化相对较为明显的专业大类是制造、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艺术设计传媒大类3年来专业数增加40.0%,专业点数增加37.5%。这与杭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纵观3年,专业设置数呈下降趋势的专业大类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专业设置数呈增长态势的专业大类主要有:土建、制造、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
  对2010年至2012年的杭州三产结构比例和专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专业结构设置比例基本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即三产类所涉专业各项比例最高,2012年在校生规模占60.8%,当年计划招生数占61.0%;二产类所涉专业在校生规模占37.9%,当年计划招生数占37.8%;一产类所涉专业比例最小,在校生规模和当年计划招生数均占1.3%。近3年来,三产类专业各项规模稳步提升,二产类和一产类专业基本稳定,规模略有下降。从总体规模来看,专业设置的“三二一”结构与三产结构大体一致。从具体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占据6成,超前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将导致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剩。与此同时,从数量上看,第二产业所需人才则较为不足。
  (二)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但尚不能充分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要求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围绕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主干和重点专业,再围绕主干专业设置与其相关联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群。
  对杭州地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重点专业分布最多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共有14个重点专业;土建大类,有12个重点专业;制造大类,有10个重点专业。从重点专业所占比例来看,法律大类11个专业中,有7个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占63.6%,且都来源于同一所高职院校,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其特殊性。水利大类共2个专业,其中,1个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故占比也较高,为50.0%。医药卫生大类,重点专业占比41.7%;有6个专业大类,没有重点专业分布。
  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但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
  (三)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重复度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设有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18所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及以上高职院校开设了上述5个专业。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特色,造成缺乏竞争力。
  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对信息技术人才有很大需求,而且这个专业设置成本低,不少高职院校都跟风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过剩及结构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两大计算机专业被亮“红牌”。分析显示,两专业遭遇“红牌”的原因,除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低、薪酬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
  (四)专业设置中低投入的较多,高投入的较少
  杭州共1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有5个专业属财经大类,3个专业属电子信息大类,各有1个专业属旅游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布点最多的前十个专业,布点数达86个,占布点总数的20.1%,在校生数占总规模的28.3%,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这些专业往往具有投入成本低、专业口径大、社会关注多等特点,开设院校和招生人数普遍较多。对于那些投入硬件条件高、专业口径小的专业,因其办学成本高,即使社会有较高的需求量,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开设的学校也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从在校生分布来看,财经大类在校生数最多,占总规模的29.7%,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校生数分别占11.9%、11.8%和10.2%,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63.6%。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水利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都不足0.5%,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1.2%。由此可见,各专业在校生规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五)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同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与社会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面向二次产业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大部分属于二次产业。面对杭州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对应二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个别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设置。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需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谋篇。建议政府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纳入本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根据杭州地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制定全局性、整体性且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统筹规划专业布点,促进专业结构合理均衡地发展。
 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的投入力度。政府应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高校设置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通过各类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向政府确定的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冷门专业和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专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扶持其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等是杭州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但鲜有高职院校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并加大对材料与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把专业设置权限下放给学校。政府管理高校的重点,应该是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等方面;通过完善制度,让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政府可通过规划、拨款、政策指导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建议政府切实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专业设置权限放给学校,探索建立高校自主办学的有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为学校与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行企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建议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形式,形成政府推进、企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促进企业与院校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重视专业设置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引领,依据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未来五年或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校五年或十年专业发展规划,系统开展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巩固成熟专业,新增和发展新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培育和扶持紧缺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撑型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物联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积极谋划产业结构所需的人才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首先,通过对应用型紧缺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需求。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所需要的能力,以能力培训定课程的思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减少集中化程度低的专业设置,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对象,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所在行业的行业优势,以服务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杭的18所高职院校,除3所是由省教育厅或地市政府举办以外,其他院校都由行业或企业举办,不少院校都有鲜明的行业渊源,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行业办学,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邀请企业高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要积极探索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经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观,创新办学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相关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等。在校企合作中,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参 考 文 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马树超,郭扬.高职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1-66.
  [4]邓光,杨晓燕.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规模的区域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9-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