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发散学生思维(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1 02:41:16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8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1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要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所以,笔者在讲述课程的时候特别关注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意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为了更好地实施,笔者常常会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这样他们就会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学习。
  比如,在给四年级的学生讲除法内容的时候,笔者会先给学生列几个运算容易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做。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简单地涉及到这类知识,所以,这些题目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难度。接着,800÷200、8000÷20、8000÷200型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小组内进行研究,然后笔者适当地进行辅导,之所以能够算出80÷20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4×2=8,意思可以说是同时忽视除数和被除数的一个零,也就是8÷2=4。虽然讲述这个么小知识点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 解题思维不要拘泥于常规模式,要具有广度和深度
  发散思维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广阔性,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想要达到这种效果是非常困难的,看问题也只局限于表面现象,思维方式也被常规模式所固定,题目稍加变动,顿时就丧失了解题的能力。经过研究,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倘若针对一个题目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设问,反复进行练习,那么学生的思路也就开阔了。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的时候,仅仅关注学生算得的最终结果,这是不正确的举动,应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层次、有重点地给予评分,却不可全盘否决。
  【例】一份稿件由小强负责完成,假设他的打字速度为50个/min,需经过30 min才能够结束。如今他的速度提升了,每分钟能够完成80个,那么多少分钟才能结束?
  在学生解答完这个问题后,将题目变动一下,问谁可以将“每分钟能够完成80个”变成隐含条件?这时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争先恐后的答到:1)如今每分钟可以比以前多打30个;2)如今每分钟的速度是以前的1.6倍;3)如今每分钟可以比以前多打3/5;等等。
  这样实验的最终结果远远超过预期的效果,学生在会做题的基础上渐渐地寻找更为简便的算法,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思维能力。
  3 变换思维,使思维更具有联想性
  思维仅仅靠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它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为此思维就具有联想性,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具体体现。联想思维也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过不断地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够使思维更具有广阔性和严密性。例如,在一些题目中,从字面表达上涉及的并不属于工程问题,然而其题目的特征却和工程问题表述的第一论文网一致,所以,可以用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如:一条路,小强独自修要用10天,小辉独自修要15天,如两人合修几天修完?学生的做法是:假设这条路长为150米,列式150÷(150÷10+150÷15)=6(天)。向学生讲述用工程问题方法解题的便利,列式表述:1÷(1\10+1\15)=6(天)。
  4 思维不能受限于一种模式,要擅于开拓
  要想使思维具有发散性,首先要使思维不受一种模式所局限,意思就是一个相同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也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标准,在思考时常常受现实因素制约。为此,在为小学生讲述课程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考虑问题才能够全面,更富有创新性。
  如表面上看四则运算是彼此孤立的,殊不知他们的联系非常紧密。加法和减法之间是互逆的,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加法的简捷运算是乘法,除法和乘法可以相互转换。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例如,1000÷8÷125可以用1000÷125÷8,同时用1000÷(8×125)结果也就相同的。这样也就向学生表明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知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概括地说,教师在讲述课程的时候,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向这方面发展,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智力的发育,同时增强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密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