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的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方式创新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1 02:42:2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9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引言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当今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课程的普遍推广时代,班级已由原来的现实班级独占鳌头,发展到如今的现实班级与虚拟班级共存且互补互融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谓虚拟班级是指以在线教师和在线学习者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平台为空间,开展在线教与学活动的新型学习组织。它是借助在线学习环境和工具,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为主要活动,构筑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上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拥有者与知识需求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的过程,在虚拟班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重构与创新,有利于增强虚拟班级的凝聚力。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班级是指以Moodle平台中课程空间为环境,以现实班级成员为主体,以课程学习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在线学习共同体。Moodle平台作为一款比较流行的、支持多国语言的免费开源的应用软件,在知识的传递、交流与储存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虚拟班级成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实践表明,虚拟班级中知识共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传递者和知识的接收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共享能力,显性知识缺乏有效组织,隐性知识缺乏外显化:知识共享意愿淡薄,有些成员往往隐藏自己的知识不愿意与人分享,还有很多学生为了减少对知识共享活动的投入而“搭便车”;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使得很多错误、无价值的知识在成员中共享,知识共享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导致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不能顺利与高效地展开,不能很好地发挥虚拟班级在知识共享方面应有的作用。鉴于此,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及促进知识共享的策略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及意义
  1.知识共享的内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已经形成了共识,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兴趣。知识共享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它指的是组织中的员工或团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扩大知识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新知识,从而构造企业的知识优势。现在逐渐被应用在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
  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共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Hendriks从沟通的视角将知识共享看作一个沟通的过程,他认为知识共享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拥有者将其拥有的知识外化,可以通过演讲、著作、构建数据库等形式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第二阶段是知识需求者通过倾听、模仿等形式选择性的通过同化和顺应,将所需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Nonaka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课本、期刊、参考资料、视听媒体、专利文献、数据文档及其数据仓库等形式存在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而获得的未经组织化的个人信息,与个人的经验和体验息息相关,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隐性知识是理解显性知识的基础,比如说甲要理解乙所说的内容,那么甲和乙必须具有一定的潜在的知识基础交叉关系。
  这些关于知识共享的界定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共同的因素,即知识的传递者与接收者,以及知识的交互与内化过程。鉴于上述诸位学者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解释,我们可以将虚拟班级中的知识共享理解为:在虚拟班级中知识的拥有者将自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媒介和技巧传递给接收者,知识接收者通过选择和重建将其内化的过程。
  2.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
  对于知识共享的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日本学者Nonakat'~j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创新螺旋模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英国学者Myma Gilbert等人将组织中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沟通、知识应用、知识接受、知识同化等五个阶段。王开明等把知识转移的过程类比为信息的发送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两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主体,分别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在转移知识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会对所要转移的知识达成一致,然后信息发送者对自己知识库中的知识遴选、整理后发送到中介媒体,在转移的知识中通常含有一定的噪音。信息接收者需要通过中介媒体接收含有噪音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这些研究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发现,知识共享主体包括知识的传递者、接收者和管理者,共享过程是个体间、组织间互动转移、内化、创新知识的过程。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与一般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具有相同的特点,不同之处是环境的区别,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是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的,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途径。
  借鉴知识共享过程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网络平台提供的环境,可以将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过程概括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知识传递者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编码、提炼共享在Moodle平台中,知识的接收者通过搜索、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其他成员以及知识传递者互动交流,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反馈在Moodle平台中,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第二种是知识传递者利用Moodle平台中的实时工具直接与知识接收者通过交流和互动的形式进行知识共享。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3.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意义
  虚拟班级作为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以网络课程平台作为班级主要环境,知识可以同步或异步地直接传递给虚拟班级的其他成员,克服了传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时空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为虚拟班级增添新了活力。
  (1)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有利于知识巩固和强化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第一阶段就是知识传递者对自身的知识进行编码,对存在于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通过抽象、提炼整理,以文字、图像、语音等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便传递给班级其他成员。根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描述,作为知识传递者的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提取、编码和外显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知识的巩固、强化和迁移过程。因此,作为知识传递者,其知识共享过程不仅是一个贡献知识服务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过程。
  (2)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有利于协商与合作
  知识共享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活动,在社会性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网络平台为人际交互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班级中知识共享的内在过程是知识的加工和传递过程,其外在过程是知识传递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对话、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传递者的原有知识得以再加工,接收者获得了新知识。即通过成员之间协商与合作,达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目的,实现班级成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3)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有利于知识重构与创新
  知识传递者将储存在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回忆、提取并编码成为知识接收者能理解的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传递者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认知心理学上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介状态、目标状态。知识总是以某种结构存储在认知结构当中,当知识传递者要共享知识时,他需要将存储在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即知识结构的初始状态)转变为一种可被其他成员所理解的知识(即知识结构的目标状态)。这就需要其将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分类与重组,成为适合表达的知识,即对已有知识的重构。当其他成员接收到知识传递者共享的知识后,需要将其编码后的知识解码转化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接收者需要调动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以便于和新接收的知识建立某种逻辑上的联系从而同化当前知识。但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当前知识时,主体需要改组和创新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同样也是促进原有知识在实践中重构和创新的过程。
  二、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虚拟班级中知识共享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的特性、知识共享主体的意愿与能力、知识共享的支持环境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质量。
  1.主体因素
  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的主体包括知识传递者、接收者以及管理者。其中,学习者具有知识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当作为知识传递者时,其行为是将自身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分类、组织、表征和编码,即通过相应的符号和技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或通过实时与知识接收者沟通讨论、互动交流的方式,或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媒体将知识上传至Moodle平台中;当作为知识接收者时,其行为是通过在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查找、搜索,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调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对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将其同化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并及时分享自身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转移、创新的过程。在这其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者需要对知识传递者传递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汇总,及时剔除Moodle中失效或错误的知识,并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以保障知识共享过程的秩序与质量,管理者往往是课程主讲教师和管理助手。
  知识传递者、接收者、管理者三大知识共享主体的共享动机、态度以及共享的能力,是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顺利并高效进行的保障。知识共享动机是促进主体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内驱力;态度决定了主体是否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共享给班级的其他成员;知识共享能力是主体对于知识的分类、表征、编码、接收、存储等能力,以及与班级其他成员人际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
  2.知识自身特性
  知识自身的特性是知识共享得以实现的主导因素,对共享过程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容易编码和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高度个体化,难以正式化、形式化表述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共享平台直接进行共享,而隐性知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非结构性,要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因此难以表达和共享。在学习共同体内,隐性知识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依赖于人的不同直觉、体验和洞察力,并且内嵌于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交流和互动才能实现。
  实践也表明了不同特性的知识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虚拟班级成员共享的知识多为可以被描述、大面积推广传播的显性知识,即多为以文本形式显示的电子课本、期刊、参考资料、视听媒体等显性知识。而对于那些无形的、与个人的经验和体验息息相关的、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却缺乏交流和共享,学生也很少自主转化并共享隐性知识,因而减少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内容,降低了知识共享的质量。
  3.环境因素
  虚拟班级环境是知识共享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没有所依托的环境作为基础,知识共享将成为无本之木。虚拟班级环境主要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网络虚拟环境,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虚拟班级成员之间时空上的距离,使得跨时空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从而降低知识共享的难度和成本,并使得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更高效地发生。Moodle平台的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和集成性,加密所有的cookie,支持知识的搜索和分类,界面简单、精巧、高效,结构清晰,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等特征,这些特征均为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基于Moodle的开源性特征,可以将其与知识共享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以便于虚拟班级成员进行共享活动的新Moodle环境,促进虚拟班级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的发生。人文环境主要是指虚拟班级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学习氛围,班级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动的、相互尊重和谐的交流氛围,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将虚拟班级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班级成员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激发其知识共享的主体意识,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策略
  虚拟班级中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共享媒介的开放性,决定了共享过程的复杂性。要想充分发挥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优势,需要管理者的组织与干预,控制其影响因素,激发知识共享主体的积极性,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来提升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质量。
  1.建立推送机制,促进知识扩散
  如何促使知识接收者高效地整合并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突破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有限资源的限制,是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Moodle平台扩展的嵌入模块中的RSS聚合功能应用在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在Moodle平台中利用RSS聚合技术,成员可以通过调用其它提供RSS订阅服务的网站内容,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可以在不打开相关网页的基础上,阅读自己订阅的最新网站内容,实现高效的跨平台知识共享。基于RSS原理,Moodle平台可以利用其对成员学习过程的记录功能,建立知识推送机制,促进知识的扩散。即通过Moodle平台对成员学习过程的记录,分析成员对知识的需求及兴趣,当有类似资源共享在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时,对其进行资源推送。
  2.提供认知工具,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传递者对自身所拥有知识的表征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开始。对知识做怎样的表征,表征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班级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如前所述,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知识要实现共享均需要传递者予以加工优化,使其易于分享。其中显性知识较容易分类、组织、编码与系统化,而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思维符号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往往是源于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是主观化的、情境化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必须内嵌在实践活动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技术和语言表达技巧表达隐性知识的含义。
  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引导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计算机设备,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一种模仿,可以通过给知识传递者提供认知工具帮助其对知识进行编码,将头脑中的感觉、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其他成员能理解的清晰的具体的知识,使无序的“个体知识”变成有序的“共同知识”。
  Moodle平台环境可以增设支持知识传递者表征知识的认知工具。比如概念图,它能直观的呈现多个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组织、归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张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图,有利于将概念显性化;再比如思维导图,能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呈现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问题解决的步骤,能将具有时间特性或问题解决类的知识显性化。此外Moodle平台支持常见的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多种多媒体素材,可以借助图形、视像、影片和多媒体等隐性知识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增加知识传递媒介和形式,提高知识的可视化和可感受力,调动知识接收者多种感官进行吸收和内化,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共享动机
  当成员知识共享动机很弱时,即使具备了满足成员知识共享的条件,成员也不愿意在组织中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在虚拟班级中,知识传递者是否具有知识共享的动机,是决定其是否会在虚拟班级中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共享给班级其他成员的关键性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和人所有的接触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人们在共享知识的同时,总是希望能“有利可图”,有某些对自己有利的期待。这种期待有可能是有形的,比如一些物质奖励或者获得更多的权限等等,也可能是无形的利益,比如成为班干部或者教学督导等等。Moodle平台具有跟踪学生学习记录的功能,可以记录学生上传、访问资源的时间和次数,记录成员的参与情况,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动态生成并支持下载,教师可以通过Excel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对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成员给予相应的虚拟奖励,令其获得“回报”,激发动机。另外,Moodle支持对各种资源划分等级、设置资源的激活和隐藏状态并设置访问权限,由此,可以采取“积分制”的激励策略,即通过访问不同的资源需要对应积分,而成员要获得积分只有通过上传和共享资源,或参与相应的交流讨论活动的形式,对积极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成员开放更多权限的激励策略,减少“不劳而获”的班级成员的权限,从而增强虚拟班级成员知识共享的意愿与动机,调动班级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4.创设多元化交互活动,提高知识共享能力
  知识传递者与接收者的知识共享能力是保障知识共享顺利实现的基础。Moodle平台所提供的站点集成系统管理功能、班级小组网络教学功能,以及多种在线教学模块等,为知识共享活动提供了支持条件。可以通过创设各种互动交流活动,提高每个成员的知识分类、表征、编码、存储的能力,对平台中所提供的共享知识进行搜索、筛选、加工与内化,并及时将学习收获反馈给知识传递者的能力,以及与班级其他成员人际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
  比如,当班级成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在虚拟班级中与其他可能具备该知识的成员应用实时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同步探讨、交流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登陆到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在论坛中留言或给班级某个不在线的成员发离线消息的形式,待其他成员登陆到课程平台看见论坛留言实现知识解答和共享。再比如,通过在Moodle平台论坛中设立话题发起讨论的形式,促使成员在对话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在这其中,不同成员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话题讨论,分享自身的观点和经验,有利于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启发思维,从而迸发出新的知识火花并产生新问题和新想法,而其他成员可能又受这种新问题、新想法的启发,产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趣,每次循环都将会从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共享活动有利于虚拟班级成员之间的知识创新,有利于成员共享知识能力的提高。
  5.共建资源,创设共享环境
 资源共建是指虚拟班级成员针对同一内容或话题,贡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丰富班级资源库的过程。由于班级成员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性,通过成员之间的资源共建,实现成员个体资源的优势互补,弥补自身的不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且有利于增加班级凝聚力。
  基于Web2.0的新环境为知识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工具,丰富了媒介技术,为虚拟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知识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Blog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发展的新技术,由于它易于交流、讨论、发布信息,许多用户将其作为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可以通过在Moodle平台中建立班级Blog的形式,让成员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共享经验和精神需求。成员可以利用Blog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经过不断的总结、思考、修改,把一些零散的、难以结构化的知识变成可以为班级成员所共享的知识。并且成员可以利用Blog的强交互性,对成员所共享的知识发表评论。当阅读完其他成员发表的Blog之后,可以针对相应的问题与发布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他成员看见讨论话题后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加入讨论中,在班级成员共同的讨论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Moodle平台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够将在Blog中讨论和评论的信息安全地储存在系统数据库中,避免知识的流失,便于今后的搜索与查找。
  珊拉和古普塔纠认为,组织内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员工的经验分享。可以在Moodle平台中增设如咖啡厅、聊天室、研讨区等非正式的学习场所,在研讨区中分享技巧、交流经验,在咖啡厅、聊天室中交流情感、话聊生活。通过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让思想不受约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的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内化。并且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增强虚拟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6.构建知识共享规范,形成良好习惯
  制定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形成虚拟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班级知识共享活动稳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具有约束力的班级规范不但可以制约和抵制知识共享过程中不良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对学生的共享活动起到支持和鼓励的作用。制定的规范需要成员共同遵守才能发挥它的效用,这就需要良好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来加强规范的执行力度。可以通过在Moodle平台中增设班级管理员,增强监督和反馈机制,平衡在线资源、提高资源质量。一方面知识管理员要认真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的活动当中,收集、分析、处理和研究共享资源,实时监控班级成员共享资源的有效性,对一些偏离学习主题的讨论给予及时的监管和反馈,对一些无价值的帖子和共享资源,采取警告或责令删除的方式,保证共享资源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管理员要引领班级成员遵守共享规范,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引导成员对所获得的知识及时做出反馈,从而帮助知识传递者提高共享资源的质量,对于少有贡献的接收者给予相应的批评与惩罚。
  7.培育班级文化,营造共享氛围
  对于某些虚拟班级成员来说,知识共享可能是乐于助人的行为,是其高贵品格的反映。但它必须建立在虚拟班级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基础之上。虚拟班级文化是虚拟班级成员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表现为班级内聚力、行为习惯、学习氛围等等,它是一种被成员所内化的信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在良好的班级文化下,知识传递者会认为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共享给班级其他成员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会基于班级共同发展、成员共同进步的目标,基于“互惠”的信念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知识接收者才会积极接受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共享活动才能顺利发生。若虚拟班级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知识的接收者就会因为不信任其他成员、或对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知识的质量缺乏安全感,从而不愿意接受知识传递者所共享的知识,影响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因而,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班级氛围,创造一种虚拟班级成员共同努力、成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精神的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其知识共享的主体意识,是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的“温床”。
  四、总结
  虚拟班级作为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现实班级的拓展和延伸。Moodle平台的开源性并结合其界面精巧、结构清晰、功能强大的特征,同时融入Web2.0和知识共享的理念,通过二次开发和构建可以为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知识共享策略,丰富Moodle平台的拓展模块,一方面可以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更加高效、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虚拟班级内聚力,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