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1 02:42:5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3-04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5]王燕,李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教导刊,2012(5):128-19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