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1 02:36:3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4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江西R县的调研分析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而对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使得农村的贫困孩子难以通过受教育的途径来改变自身及家庭的现状。通过完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加强教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村小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可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促进教育精准扶贫。

  目前学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把教育公平性与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联系起来的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研究数据的支撑和经验的供给,这使相关研究难以获得进一步地深入。笔者对江西R县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研,较为深入地讨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公平性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R县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农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552人,占42.8%,40岁以上教师约占80%,青年教师不到10%,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2.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自我充电自觉性低,校本培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学校“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退化。

  3.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学校能按新课程开全课程、开足学时,但有的教师教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不相关学科,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教师基本上是包班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英语、计算机、体美音、地理、科学、实验操作、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依然短缺。

  (二)城乡学校布局严重不均衡

  R县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全县城乡共有中小学178所,其中,农村共有学校165所,其中初中11所,学生2655人,7个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488人,农村初中在校生合计4143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34.5%;小学27所,在校生9221人,教学点120个,在校生4482人,7个九年一贯制小学部3027人,小学在校生合计16730人,占全市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学校13所,其中高中4所,学生10204人,占全县高中生比例100%。城区初中在校生合计7869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65.5%。小学在校生16730人,占全县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初中以上学生人数远大于农村,同时农村生源减少、成班率低。

  (三)农村生源减少、辍学率上升

  通过对R县农村19个乡镇义务教育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尽管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和各种杂费,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还是普遍现象。从2011-2012学年在校学生情况看,7-13岁学龄儿童在校率在95%以上,但14、15、16岁学龄少年在校率分别只有90.6%、78.5%、67.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较低,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高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年级上看,初一辍学率为0.6%,初二辍学率为2.1%,初三辍学率为8.5%,显示学生辍学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导致农村存在较严重的生源流失问题。

  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

  (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农村贫困学生学习质量

  1.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不够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理解片面化,将“调整”简单化为“撤并”,布局调整中没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学生上学路程远,没有适当保留村小教学点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甚至不被当做学校看待,很多都是依靠低薪聘请临时代课老师支撑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低下,群众不满,生源流失严重。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断“被自然消亡”,地方政府并没有保障对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的投入,而是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明为保留,实则希望其消亡。

  2.农村中小学校发展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影响教学质量

  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形象工程”的取向严重,片面追求合并的速度和规模,教学楼修得很气派,学生和老师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些寄宿制学校外观很美,但里面的教学设备却非常简陋,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去提高教学质量。

  3.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需要去中心小学寄宿,而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力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悉心照料学生的生活起居,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农村贫困家庭未来的脱贫能力

  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城乡之间、富裕村与贫困山区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村小教学点,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学质量差。老百姓为了孩子的学习,有的要送小孩到乡镇甚至进城读书,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教育而返贫,使政府的精准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2.盲目撤点并校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前些年简单的布点调整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使这些贫困家庭要为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本买单。农村撤点并校后,部分农村小学消失, 很多孩子就面临着到地方上学或缀学的两难选择,大量的学生集中到更远的中心小学就读。寄宿生一年下来每一名小学生的在校生活成本大致在2500元到3000元,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民雪上加霜。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难,部分不合格车辆违规接送学生上下学,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成为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的一块心病。一些较小的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镇上或者县城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家长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回去做农活,而且家长的租房、伙食费等各种花费的增加也造成了一定的家庭负担,这些额外开支已经对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完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中小学无差别发展

  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保障低年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高年级学生相对集中。撤并学校或年纪学生划分到就近学校,非寄宿制学生原则上走路不超过30分钟到校。1-3年纪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在乡镇中心小学设立寄宿制学校,原则上每乡镇布局一所初中,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保证每个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整体水平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加强教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1.针对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这一问题,建议:一是制定政策,硬性规定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能超过45周岁。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老中青相结合模式;二是城乡师资配置同一标准,否则有忽视农村老师工作量之嫌。

  2.逐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在村小、教学点从教激励机制,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政府拿出一笔特殊的财政资金补贴贫困学校的教师,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政策,并逐步提高标准,使农村教师收入水平高于城镇教师,用优厚的条件和发展前景促成城镇教师主动到农村任教流动机制的形成。

  3.提高农村教师的住房等生活条件。改善农村教师的办公、住宿、膳食以及业余文化娱乐条件,让其安心教学。可以加强周转房建设,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流动有了物质保障。

  4.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流通。可以通过“联校走教”充实村小和教学点师资,让服务范围内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可以规定城区学校必须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凡未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一律不能晋升高级职务,组织特级教师和名师组成的讲师团到农村送教;或者建立激励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机制。

  5.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对大病、特困教师提供援助,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奖励。

  (三)规范村小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以就近入学为原则

  一方面,村教学点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保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另一方面,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就撤并方案举行由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专家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意见,确保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完善撤并方案在政府网站和教育网进行公示。依法统筹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工作,将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作为教育储备项目,统筹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工作,解放农村劳动力

  网点调整后,农村学校出现富裕资源,特别是村小、教学点,要做好计划,按政策对其进行改造,建成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千万不能让教育资产流失。在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改造建设幼儿园,力争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直至实现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为新建和改扩建的农村幼儿园配齐玩具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按标准配足保教人员,做好科学保教工作,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

  (五)加大教育投入,补偿家庭的经济损失

  各定点扶贫单位要为贫困地区学生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要给予一定经济补助。积极推荐贫困地区“两后生”(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深圳技师学院和九江技工学校“特色扶贫班”,帮助实现就业脱贫。要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也要补偿家庭经济损失,一是交通费用补助,二是对因寄宿而产生的费用进行补贴。

  (六)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校车安全管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1.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数量的急剧下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给广大适龄儿童就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寄宿制学校投入大,国家没有补贴,学校又不能收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建议出台政策扶持寄宿制学校发展。寄宿制学校要建立专职的保育员队伍。保育员要纳入财政编制,落实待遇,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并经常对保育员进行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这样可以更加保证学生的安全,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从而把家长从照顾子女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正常劳作,增加收入。

  2.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通过增设农村客运班线及站点、增加班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设置学生专车等方式,满足学生上下学乘车需要。严厉查处接送学生车辆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采用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以及拼装车、报废车等车辆接送学生。做到让学生家长放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小结

  为了实现当前中央对江西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的实施,切实保证江西农村贫困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应加强贫困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改工程、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教育资源分布逐步做到科学合理、人民满意,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更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脱贫致富。

  作者:赵珂 曾薇 来源:老区建设 2016年9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