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创新的策略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22:13:4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7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困扰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深层次问题
  拥有关于道德的知识,是否必然能够成为道德的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否必然能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与信念的人?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多年来却困扰着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根据一般逻辑常识,谁都会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或然性”的回答,然而在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人却往往对其加以肯定性断定。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对待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上,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对人们崇高理想、信念的培养,简单、孤立地归咎于几堂政治理论课,以为对学生的道德、理想信念等的教化与整个社会环境、学校其他各个环节、家庭等都是毫无关系的,这种观点最终导致的是政治理论课万能论。
  第二,在一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将“做人”的复杂实践历程简单等同于学习某种“做人的知识”。于是,关于道德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灌输被看得重于以理服人的相关背景理论的介绍;庸俗、武断的结论被看得重于树立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尊严的维护;对有关知识的直接叙说重于学生的主观选择;标准化的统一考试重于学生独立化的思考;教科书上的词句重于现实生活的真实话语。
  第三,在实际生活上,将学习或研究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特别是从事其教学的人,看成是拥有崇高道德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并以为这群人就是一批完全脱离当前市场经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于是便以对“神”的要求来要求这些人,从而导致他们挫伤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处于被动局面。
  二、“知识与人”关系长期难于理顺的原因
  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由于将人作了抽象化的理解,因而将对人的塑造或教化作了简单化的决定论解释。教学是对人的教化,可究竟应当如何来理解人呢?通常人们习惯于将人理解为有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从动物的层面上来定义、理解人,以为和动物一样,人在获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人的本质。这样,通常所说的“做人”也就被简单、抽象化理解为:人总是生而为人的,所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人们后天拥有知识的差异方面,即后天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便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对人的教化,无非就是传授某些更好的做人知识,其中包括道德的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而学习不同的知识,也就是学会做不同的人。
  第二,远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面临逻辑上的二难。关于道德的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只是为人们成为自觉的道德人、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提供了理论基础。换句话说,掌握了这些知识,只能使人们由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道德人或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转变为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道德人和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这种转变的最大优越性就是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崇高理想信念更具有自觉性、坚定性、稳固性。当人们具有了这样的意愿,也就会较容易地接受有关的知识,也会较为自觉的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来确立道德、理想与信念。政治理论课面临的这种逻辑上的二难,既说明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应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实际而有所创新,更说明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需要社会生活的积极引导和配合。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
  第三,教学指导思想上对人的抽象化理解,某些教学内容的远离实际或难于得到现实生活的积极有效配合,很容易导致教学实践上的强制性灌输。而教学实践上的强制性灌输与混淆“道德知识与道德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实际上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将人作抽象化理解,必然会将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器皿,而遗忘掉他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追求,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为教学实践中的强制性灌输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某些远离实际或者缺乏现实生活积极有效配合的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学习某些知识包括道德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知识既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惊异和震撼。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
  政治理论课在对人的教化、塑造中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理论课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学生才会具有对道德人、对拥有理想信念的人的追求和自我塑造的意愿。也只有这样,政治理论课才能发挥好其育人的作用。
  从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来看,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教学手段、方式创新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这是谁都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创新的教学内容,意味着对待社会生活、对待人的态度的转变,也意味着对待政治理论课态度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手段的改变。当然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是教学手段、方式创新的前提条件,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创新必须在时间上先于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来看,注重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应当带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有教学内容创新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成果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发展。
  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也就意味着道德理论、哲学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的创新。这种理论的创新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做出新的、能够被广大青年接受的理解,又包括立足于当今全球化历史背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提出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应当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这些新理论最终又都应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于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