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诗风(以下哪个词代表了姜夔的词风())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22:06:24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3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关键词:

诗词教学,一直我都想得的一个突破,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个人兴趣和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在教授姜夔《扬州慢》的过程中,我对姜夔及其江湖诗派诗人的生活创作经历产生兴趣,并作为课题研究

南宋以姜夔为代表的江湖谒客游谒权门,丐私书,求俸余,既不愿走科举之道,也不愿枯守山林。成为一个既非“大隐”,也非“小隐”的非官非隐的群体的现象。

这些江湖谒客,多是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当时杭州有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而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派”诗人。他们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代表诗人有姜夔、刘过、戴复古、刘克庄等。

追求物质享受是这一群体中诗人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生活内容。这种情形,反映出日渐发达的商品经济对读书人的影响。再者,江湖谒客以诗游谒江湖,靠投献诗作来换得达官贵人的资助,诗歌由对政治的依附,转为兼对经济的依附;诗歌在客观上进入了市场,也就出现了诗人有作为一个职业而独立存在的可能。由此,艺术传播可经过艺术市场的中介来实现,受到艺术市场的价值规律的支配,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艺术的商品化,便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现独立人格的前提。

下面我将对姜夔为代表的“江湖诗派”文辞创作思想的独特文化现象进行阐述。

(一)古代城市经济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一、“干谒”文化现象的兴盛和“江湖谒客”阶层出现

南宋时代的江湖诗派,是一个以当时的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群体。这样一大批诗人,是在宋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文化史上,也常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所发生的变化。下层知识分子摆脱“仕隐” 传统意识,通过诗文干谒求取经济上的富足,在他们身上打上了城市经济的烙印,由诗人所创作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的反映他们所生存的“世界”。

二、古代出版印刷活动直接催生诗歌流派的形成

书商陈起通过出版活动,间接催生了江湖诗派的产生。当然,他的贡献更主要地表现在通过开书铺与江湖诗人的联系上。

首先,他为同时代江湖诗人刊诗,常常兼有选家的身分,类似现代的编辑。其次,他往往直接向诗人索诗,有类于现在出版社的组稿。第三,陈起的书铺是当时江湖诗人的一个活动中心。在他这里可以借到书。另外,对一些无力购书的贫士,他还赠送书籍,允许他们赊书。这样,他的书铺就并不完全是商业性经营,陈起开创了商人经济活动推动文人创作的先河。

(二)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中国古代文人在此前,大致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出仕,二是归隐。归隐者或是真的追求心灵的高洁,或是以之为终南捷径。总之,不会以卖诗鬻文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而江湖诗人就其本质而言,却是以作诗为生存手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可以视为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一、“江湖诗人”游离于“仕隐”之间的布衣人生。

江湖诗人大多过着卖诗鬻文的布衣人生,仅以典型代表人物姜夔为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江西鄱阳人。姜夔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在很多地方都有他生活的足迹。除汉川之外,其居所足迹所到,如饶州、维扬、楚州、濠梁、武陵、长沙等地。32岁时依千岩老人萧德藻处生活了八、九年。1190年才居吴兴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后又移家杭州,依张鉴而居。1221年,67岁的白石老人卒于杭州西湖。

白石的一生,都在飘泊羁旅之中度过。他似乎是一个没有自己家庭、房舍观念的人,少年依姊、青年游历、壮年依萧、晚年依张、卒时只有词友吴潜等人为他料理后事。可与柳永死后是生前友好之妓凑钱哭葬之事相参看。此等怪事、奇事,宋之前可曾见否?

除了以上江湖诗人中的佼佼者姜夔以外,其他一些江湖诗人也都用自己的作品来换钱谋生。如敖陶孙,刘克庄说他“诗名益重,托先生以行者益众”,以致“金璧易求,先生之只字半句难致”。

二、文人创作中的主体意识

吴熊和先生所指出:“南宋后期讲习与传授词法之风,是从姜夔开始的。”姜夔把江西诗派的精神引入词中,同时又将作词的方法引入诗中。这是别一种的以词为诗。

作诗应该怎样作,在欧阳修的时代,还仅仅是需要你自己多读书,多实践,然后自可悟出。谁要是开出作诗的法则,像是开一个诗歌写作学校,一定会被认为是个江湖骗子。但是,到了南宋的中后期,特别是姜夔为肇始,已经把诗词作法当成了诗人必修的课程。在他的“讲义”里,长篇怎么写、短篇怎么制,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等等,均有讲授,如“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合,乃妙…”引自《诗说》。

具有创作主体意识的文人就需要创作的工艺化,要求在任何情绪下写出任何情调的诗作,因为他要指望这篇诗作买米下锅,像是演员一样,重要的是技巧。而姜夔的这种课程,就极为适合江湖诗派的职业需要。讲授诗歌写法的作者,也需要得到讲授的酬金。当然他们通过培养弟子,也达到维持生计的目的。这是江湖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它是极有诗史意义的现实,它是文人创作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以姜白石为代表的江湖诗人,对于后世下层士人的直接启迪性的影响来说,更为巨大。从屈原到陶渊明,不是积极的仕进,就是涵纳仕进精神的隐逸;从苏轼到范成大,则或是仕隐矛盾在心理空间的转换,或是仕隐人生在现实空间的变化,仍然不离仕隐二字,而到了姜白石及其后的江湖诗人,则无所谓仕,也无所谓隐。漂泊穷困的一生注定了他们创作要适应古代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1995年版.

[2]《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

[3]《唐宋词流变》木斋著.

[4]刘 乃 昌《 姜 夔诗 词 选 注》,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12 月 第 一 版.

[5]《 论 姜 白 石 的 词 风》,《 姜 白 石 词 编 年 笺 注》( 代 序),中 华 书 局1961 年12 月 第 二 版.

[6]《 中 国 隐 士 与中 国 文 化》中 华 书 局 民 国 三 十 二 年 版蒋 星 煜 著.

作者简介:要炜(198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市交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与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