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实践结业论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22:01:56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1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运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80例尿石症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尿石症西医称泌尿系结石,是指由于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而阻塞尿道的一种常见病。形成的结石按停留在泌尿系统的不同部位,分别命名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本病属于中医“石淋”、“砂淋”等范畴。尿石症可引起尿路损伤、梗阻,并发感染,导致肾功能受损,是泌尿系统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有关报道,尿石症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出现在25~40岁,女性有两个发病高峰,即25~40岁及50~65岁。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可能与女性绝经及骨质疏松有关,2%~3%的结石病发生在2~6岁的儿童身上,常与饮食及尿路感染、先天畸形有关。近年来,尿石症的治疗方法有了迅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尿石症患者已不再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主要以经皮肾镜及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微创技术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并逐渐被广大结石患者所接受。其中以肾、输尿管的上尿路结石为主,表现为腰腹疼痛和血尿相继出现的临床特点,下尿路结石则以排尿困难和尿流中断为主要临床特点。自2012年运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对尿石症患者进行筛选,所选80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及住院部。以中医诊断为尿石症作为第一诊断,疾病分急、慢性二期,并根据中医证候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男56例,女24例,其中腰痛19例,尿痛31例,肉眼血尿44例;年龄18~65岁;病程1个月~3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具有典型的结石体征(肾区叩击痛阳性,沿输尿管走行有压痛);病史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腹痛、尿路刺激征、血尿、排尿不畅等症状;辅助检查:经X线、泌尿系彩超或多排螺旋CT检查、尿液化验检查符合泌尿系结石诊断。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泌尿系结石诊断(结石横径、纵径均<1.0cm);采取微创经皮肾镜及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结石未排出体外的残余性结石;经常复发的结石患者;必须排除高龄及幼儿,或伴有严重心脑血管、血液疾病、肝肾功不全的患者及患者结石>1.0cm,并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治愈:临床不适症状、体征消失,结石完全排出,泌尿系彩超或腹部平片显示结石影消失,无肾积水、尿常规正常;②有效:临床不适症状消失或好转,泌尿系彩超、腹部平片或多排螺旋CT检查显示结石影下移<1cm或结石影缩小或排出部分结石,尿常规可见少量红、白细胞;③无效:临床不适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泌尿系彩超或腹部平片显示结石影无变化,无结石排出。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尿石症属中医学的“石淋”、“砂淋”、“腰痛”、“癃闭”、“尿血”范畴,如《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石淋,病名。小便涩痛,尿出砂石。又称砂淋、沙石淋。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诸病源候论·石淋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合闷绝”。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常,湿热下注,蕴于膀胱,煎熬尿液,日久成石,沉积于肾或输尿管、膀胱,阻塞尿道,气机不通则痛。砂石损伤脉络,络破血溢则尿血。以下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证候,分别以清热利湿、化瘀、通淋、溶石、排石为治则,随证施治。其适应证为结石横径<1cm,且表现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针对泌尿系存在的残余结石,以中药汤剂治疗,进行辨证施治,具体治疗如下。


  湿热蕴结证症候[5]: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可伴恶寒发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金钱草、海金沙各60g,鸡内金、车前子、石韦、车前子(包)各12g,冬葵子9g,滑石(包)15g。


  气血瘀滞证症候:发病急骤,腰腹部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金铃子、玄胡各30g,石韦60g,瞿麦30g,车前子(包)90g,冬葵子60g,滑石(包)150g。


  肾阴不足证症候:腰腹或小腹胀痛、隐痛,小便淋漓或不爽,尿黄或赤;伴头昏耳鸣,失眠多梦,或五心烦热,眼干目涩;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通淋排石。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女贞子、旱莲草各30g,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知母、茯苓、泽泻、桂枝、牛膝、车前子各15g,牡丹皮12g,甘草6g。


  肾阳不足证症候: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尿少或频数不爽;伴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或面部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温补肾阳,通淋排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黄芪各30g,菟丝子20g,石韦、枳壳、杜仲、丹参、穿山甲、肉苁蓉、白术各15g,补骨脂10g,甘草6g。


  结果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4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


  讨论


  中医临床路径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石,遵循古训,治病求本。中医理论认为尿石症属中医学的“石淋”、“砂淋”、“腰痛”、“癃闭”、“尿血”范畴,如《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盐碱也”。采用“排”、“溶”、“补”、“利”法来治疗,充分体现中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使进入肾小球的血流量增加,从而加速体内代谢,使尿液增多,达到促进结石排出的作用[6]。比如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车前子、大黄、牛膝、威灵仙为治石淋之要药。其中金钱草甘、淡,归肾、膀胱经,利水通淋;海金沙甘、寒,归膀胱经,有溶石及利尿作用,可缓解尿路疼痛,二者合用能间接增强输尿管的蠕动;鸡内金以活血软坚,引药下行,能减轻组织水肿黏连,促进输尿管蠕动和结石下移,能解除平滑肌痉挛;石韦、车前子利水渗湿、止血,可消除泌尿系感染;大黄、牛膝、威灵仙具有行气活血、缓急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排石之功。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尿石症方法较多,效果好,有效方剂值得我们探讨。尽管其病因复杂,形成不同成分和不同部位的结石,但均可采取中医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最后在疗效肯定的基础上,开展以中医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多学科临床研究,从整体的方药药理、剂型的研究,结石成分分析,结石的预防,产生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溶石方面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必将在未来临床实践中寻找到预防泌尿系结石及治疗方面的最有效药物。


  作者:姜杰

  第2篇:从中医临床技能大赛谈对中医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年起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技能大赛,通过参与技能比赛,发现技能大赛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我校在以往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更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具体如下:


  1实践教学资源上的改革


  1.1丰富实践教学平台


  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资源面临紧张的难题。我校根据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实训中心基地”“创实大厦”等共约万余平方米面积的实训教学场地,设置中医证型的标准化患者实训室、中药认药实训室等共计几十个实训教学项目,配备大量医学模具以及实践技能操作教学视频等,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我校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进行教学资源相互共享,实现学生互换交流,并将学习成果以讲座、学生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分享,实现多互动式学习交流。


  1.2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加强专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经常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国家急救中心培训”“实训教师外出学习项目”等实践培训交流班,同时除专职实训教师队伍外,还依托我校附属医院资源,从临床教师中选拔一批责任心强、技能娴熟和带教水平高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壮大实训教学队伍,保证临床技能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2.1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


  从三北地区第二届中医临床技能大赛开始,比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增加了急诊急救及急诊情景剧表演的新项目,通过模拟对标准化SP病人的现场急救,更加真实地体会在临床抢救的危急状态。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设置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我校在认识到上述弊端后,根据课程要求的不同,教学方面大力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鼓励教师运用PBL教学法、病例切入式教学、病例示范教学等手段,通过模拟急救现场,综合病例分析,使实践教学贴近临床,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加强校园中医文化建设


  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坚持不懈地突出中医特色,培养中医人才是学校建校立校之本。我校在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重视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真信中医、真学中医、真用中医”为教育思想,陆续开展了中医经典晨读、名师国医讲坛、新苑杯百科知识竞赛、“三强”培训班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


  3实践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3.1加大实训课比例


  在减少专业总课时的同时,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2]。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训课的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百分比,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实训室在课堂上教学任务使用的同时,在课余时间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以保证学生自主练习的需求。


  3.2重视中医思维培养


  我校自2012年开展传统实验班教学,从已完成基础课程的大三学生中,通过考核的方式按照排名选取30名学生。学生们上午跟师学习,下午在医院内由临床老师进行正常授课,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老师辨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同时使学生原本被固化、模式化的中医思维得到了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3]。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4.1严格临床实习管理


  我校在客观评价的原则上,严格要求学生大三课间实习以及大五毕业实习的实习质量,全面修订了临床实习管理制度,统一制定各项床实习手册,《实习学生出科考核记录表》等,实训中心和教务处定期到临床教学第一线抽查学生毕业实习情况,内容包括教学查房、小讲课以及出科考核等,严把实习质量关。注重强化临床实践教育,重视培养人文关怀,以打造复合型、全面型临床医学生为目标。


  4.2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我校创立积分制考核方式,将实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niation,OSCE)模式同中医药院校考试内容相结合,设置基础理论、诊断技能、综合分析能力等多站式考核,同时受比赛的启发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的毕业考试模式,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标准程度,完成质量等方面,参照中医、西医临床技能大赛考评方式,完善考评结合的立体化模式。


  目前,三北地区中医临床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全国中医临床能力竞赛举办一届,我校在三北地区16支参赛队伍中连续获得团体总分第4名、第1名的佳绩,在全国32支参赛队伍中获得第8名的佳绩。我校借竞赛推动了我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重视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变能力2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目前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体系,以期在今后的中医实践教学中真正培养出大量中医实践型人才,为实现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许晓琳

  第3篇: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应用效果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椎动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等脑血管痉挛症状及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脑缺血症状的病症。据报道,约70%的颈椎病患者可有椎动脉受累表现,约45.5%~90%的患者有头昏、眩晕、耳鸣症状,约60%~80%的患者变现为神经性耳聋伴头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电脑办公的普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约占颈椎病的20%~2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中医治疗CSA方法有中药、穴位注射、推拿、针刀、针灸等,但多为个体化诊疗方案,无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治疗方案可重复性差。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指与医疗相关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手术的标准化诊疗计划,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国内有关于CSA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报道,而关于CSA中医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住院费用等方面效果的报道少见,我院自2012年1月对CSA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非同期队列研究的方法,以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中医科住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11例为对照组,年龄24~90岁,平均年龄为(59.53±13.85)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143例。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中医科住院的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179例为路径组,年龄33~88岁,平均年龄为(60.27±12.36)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13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中药治疗方法。


  1.2.2临床路径组实施方法


  1.2.2.1制定临床路径表单回顾我科既往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历资料,分析、总结本病诊治的一般规律,查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文献,运用德尔菲法总结专家共识,充分论证,明确标准,确定本病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制定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表单。具体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静滴灯盏花素及疏血通、血栓通等活血化淤药物;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主要分痰浊中阻及气滞血淤等证型,主方为本院专家共识,并随证加减;另有普针、穴位注射、灸法及火罐、腹针、浮针等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原则,在临床路径中首先要明确提出,在治疗方面确定的基础上,总结历代名医效方,结合当代中医专家经验确定多种治疗方案,包括多种中药组方及中成药的推荐。便于临床医生在实施中医临床路径中有一定的变通,也有利于在进一步总结改进中不断完善提高。


  找出符合成本-效益的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界定标准住院天数及标准检查项目,诊疗护理标准化,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临床路径的流程特点,使他们提前预知住院天数和即将采取的治疗方案,从而主动配合、减少焦虑、提高患者满意度。


  1.2.2.2临床路径实施前培训科室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及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成员。由路径管理员对科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实施前培训,使他们掌握路径运行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如:文本的填写、变异的处理、各项中西医治疗和时间安排等,保证路径的顺利实施。


  1.2.2.3临床路径方案实施①记录实施过程:患者住院时同时建立住院病历和中医临床路径表,每天的各项检查结果、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都记录在中医临床路径表上,出院时收回中医临床路径表;②检查、修正变异: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对患者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措施与中医临床路径的变异,如变异小,不影响整个路径实施则将变异记录下来;如变异对路径实施的结果有影响但可以及时修正,则立即提醒临床医师修正,使各种措施回到路径上来,以免影响整个结果;如变异不但影响整个中医临床路径,而且不可修正,则应对变异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进行探讨;③变异与预期成果对照:患者出院后,对产生变异的病例进行讨论,找出变异报表与预期成果不同的原因,如变异可修正,则提出修正办法;对大部分患者都出现的变异则应考虑修改临床路径。


  1.3资料收集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者的药费、治疗费、住院天数进行收集整理。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1.4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


  1.5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5.1纳入标准①第一诊断同时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③无严重心功能不全及颈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进入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1.5.2排除标准①有手术指征者;②合并椎管狭窄者;③曾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④不能接受中医及针灸治疗者。


  1.6资料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药费、治疗费、住院天数、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住院总费用、药费及住院天数比较见表1。从表1可看出治疗组在住院总费用及药费、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有显著差异。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工作模式已在国内许多医院逐步开展。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只有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尚无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规定。本研究结果显示,CSA路径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药费、治疗费方面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中医临床路径能有效减少CSA患者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药费、治疗费。路径组患者平均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认为CSA中医临床路径通过规范诊疗行为,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控制患者住院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可行性。


  中医学是一门以整体观、辩证观为基本特点的医学,在疾病治疗中有很多不同于西医的方面,但中医的诊断、治疗过程可以体现临床路径的综合性,可延伸到患者治疗的各个方面。本研究构建CSA中医临床路径以中医的辩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作为基础,中西医的诊疗体系各有其优缺点,西医诊断标准客观,易于掌握,中医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在治疗方面,我们总结历代名医效方,结合当代中医专家经验确定多种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多种中药组方及中成药的推荐)、针灸、推拿、穴位用药等多种治疗手段,便于临床医生在实施中医临床路径中有一定的变通,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西医治疗方案主要以静脉滴注活血化淤中成药及营养脑细胞药物为主。由此中西医结合,相互补充,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纲举目张,从而达到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的目的。


  针对于中医辩证施治个体化与临床路径规范化的统一性的矛盾,可通过专家共识与文献的系统性评价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制定辩证施治的基本方与加减法,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医强调的个体化治疗,辩证施治的随症加减,可通过临床路径来体现,在时效性上,中医治疗的密切观察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方药。中医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基础是相通的,对于中医来讲,多专业的合作性亦是中医的特长,有助于中医临床路径构建。中医疗效评价没有西医直观,但患者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可以作为临床路径的评估项目。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路径的确立,可能更容易达到其最初目的,患者和医院均从中获益。


  本研究未加入治愈率及死亡率,是考虑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的治愈率均比较高,并且治疗中均无死亡病例,故未加入两个评价指标。


  通过本研究,使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在减少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的同时达到或优于过去的治疗效果,规范了医疗行为,节约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CSA中医临床路径的广泛开展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是有益的,并且能为下一步按病种付费制度的推行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静 黄敏 冷安明

  第4篇:肺癌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病死率极高,约80%的患者会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生存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其总的5年生存率为5%~10%。目前抗肿瘤的医疗措施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生物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部分患者在初次确诊时约70%~80%患者已是晚期(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作为上述疗法的有益补充,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病程,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能减轻西药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有关肺癌的中医临床研究颇多,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肺癌中医临床医案数理研究、肺癌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及中医治疗经验研究。


  11肺癌中医临床医案数理研究肺癌中医临床医案数理研究,即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临床医案进行挖掘,从大数据集中发现有效、创新、潜在有用的模式过程。对肺癌方药进行规律分析,可为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临床参考,并为中医新药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王海瑞等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中晚期肺癌方剂的组方规律,筛选出297个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方剂。随着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借助到数据挖掘技术,已成为中医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孙婕怡从CNKI搜集了近30年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分析后发现治疗肺癌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胡波运用频数、频繁集对172首肺癌方剂进行分析,结果:补气、滋阴、健脾、补肾等几类药之间的配伍是最常用的药物组合,认为医家治疗肺癌非常重视益气扶正。郑川等对213首肺癌方剂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癌用药以补虚药为第一位,其中以气虚为最。唐引引等对1980~2010年CNKI收录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疗文献分析后发现其用药共295种,补虚、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类药出现频次占671%,补虚药居第一位。司富春等分析了1977~2013年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报告类文献,发现肺癌中医组方用药以化痰除湿、清热解毒散结等为主。


  从上文可以看出,目前在肺癌中医医案数理研究中,不少临床研究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各医家研究结果看,尽管应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不同,所搜集的文献也不尽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基本相似,即从大方向上看中医治疗肺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益气扶正为主。司富春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略有差异可能与其所收集的文献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关。只是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从CNKI搜集的文献,所收集的数据本身有可能部分为有效个例,必然对统计结果的客观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同一医家特别是名老中医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就显得非常必要。庞博等为探讨名老中医如何处理临床信息数据,提出了构建名老中医诊治肺癌认知模型,拟为肿瘤防治的临床决策、新药研发、标准化建设、临床路径推广提供依据。


  12肺癌中医治疗经验研究肺癌的中医病机过程包括癌毒滋生、留于肺叶,搏结痰瘀、阻碍肺气,耗伤气津、步入损途等阶段。中医药对肺部肿瘤的治疗由来已久,不少中医医家都对此有很多独到的诊疗经验,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复发和转移。


  林洪生教授认为大部分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并将扶正培本、解毒作为肺癌术后治疗总则。其用药忌攻伐太过,讲究平调阴阳。汪绮石提出阴虚劳证“悉宰于肺治”,认为肺癌(及其所致的癌性恶病质)属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虚损类疾病之属相似。刘嘉湘教授治疗肺癌用猫爪草清热解毒消肿,以治疗癌性胸水。凌耀星教授治疗肺癌用凌氏验方(黄芪、党参、麦冬、黄精等);徐振晔教授治疗肺癌用肺岩宁(含黄芪、黄精、灵芝、蟾皮等);邓中甲教授治疗肺癌,早期用薏苡仁、半夏、胆星等,中期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晚期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猪苓、车前子、大腹皮等。均取得满意疗效。郑伟达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内结所致,运用慈丹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和脾虚痰湿型肺癌取得显著疗效。朱洁等认为益气法可治疗肺癌。王玲等认为中医益气健脾养血法在肺癌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3肺癌中医临床实验研究众多中医学者在肺癌中医临床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研究发现,中晚期肺癌患者采用益肺散结方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中医治疗肺癌咳嗽疗效显著。杨咏梅等对68例支气管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客观有效率(RR)为5735%。王璐等[28]发现中医维持治疗化疗后晚期NSCLC,能延长患者的PFS期。刘莹将4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使用NP化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患者肺癌客观有效率和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确切。有临床研究者对未用放化疗的20例晚期NSCLC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方配合切脉针灸治疗,并选择同期收治的未用放化疗的20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配对试验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医综合疗法改善肺癌患者气促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有研究者选取48例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N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结果发现中医治疗肺癌效果良好。靳冬民观察发现其自拟肺癌方(治疗组)与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对照组)均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两者疗效、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而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改善和提高肿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刘苓霜等将69例晚期NSCLC一线治疗后疾病无进展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药化疗(吉西他滨或培美曲赛多西紫杉醇),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中药汤剂、中药静脉制剂及穴位敷贴),结果中医组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疗效与单药化疗维持治疗相当。


  由此可见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副作用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为中晚期肺癌不能手术及多次化疗后耐药、化疗副作用不能耐受,不适合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临床诊疗途径。


  作者:朱化珍 陈晨等

  第5篇:信息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制中的作用与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智能化生产力,并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理念。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在于可以实时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支持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人员培训、发布和应用等过程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在指南编制中的应用


  1.1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数据库的完善和检索平台的建设,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不断开展,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多,计算机检索日益发挥出巨大作用。如《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在文献检索阶段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智能化生产力,并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理念。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在于可以实时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支持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人员培训、发布和应用等过程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在指南编制中的应用


  1.1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数据库的完善和检索平台的建设,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不断开展,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多,计算机检索日益发挥出巨大作用。如《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在文献检索阶段


  量评价甄选了高质量的文献作为指南证据,为制订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总结了研究涉及内容的古今理论及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也为专家问卷调查奠定了基础。


  现有的中医文献数据库大多是针对文献外部特征信息建立的,通过关键词、关键词串或主题词进行全文检索,用户很难表达其真正的检索意图;检索结果中包含了大量无关信息,很多与关键词同义的信息却未能检出,用户很难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大量同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数据库往往使用不同的标识制度,以及不兼容的术语和不同的数据格式。目前中医药信息主要以自然描述为主,缺乏知识层次的科学表达,没有统一的术语定义,给数据集成和共享造成一定的困难,导致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很难从检索到的文献中掌握所查主题内容的整体发展状况,难以发挥文献检索的实际作用。有研究者通过部分中医临床文献内容的语义分析和本体建设,利用信息化数字技术,研究设计了基于中医文献信息本体的智能检索模型,实现了基本检索、分类检索、导航检索、高级检索、检索词高级检索、自然语句检索、专业答疑等功能,还提供高相关性文献检索、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及计量统计服务,提高了中医文献的查全率、查准率,更好地发挥了中医药信息检索服务的功能[2]。


  1.2在专家共识法中的应用


  Delphi法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于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传统的Delphi法专家调查问卷多采用邮寄,意见的反馈速度较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采取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形式可以提高反馈速度;同时,还可开发网络调查问卷,在线制作问卷、浏览问卷、填写问卷、提交问卷,加入统计处理功能方便问卷反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更能体现Delphi法匿名性、反馈性、收敛性、统计性的基本特征。在“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制订中就采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同时发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问卷回馈的速度,提高了调查效率[3]。


  共识会议法由各相关专家、群体、代表等以投票、排序或其他达成共识的互动方法(公开讨论的形式),针对决策或研究发现进行评估,再将这些多元化的决议整合出最重要的指导建议。专家的选择、讨论进行的轮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共识会议法的关键之处。在制订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时,应尽量选择与指南制订学科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专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和主要建树,有利于筛选出对指南所涉及病种具有充分认识和经验并开展过相关研究的专家,方便了专家组成员的遴选,保证专家组的范围、职称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会议内容是基于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而确定的,对于研究主题的相关背景和资料的提供也需要应用到互联网技术。会议的召开、专家发言、讨论结果等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将面向的人群延伸至整个互联网的目标受众,增强了会议的传播度和影响力。采取网络视频会议的新形式还可以降低宣传成本,利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实现最广范围的宣传,网络用户还可实时互动,发表评论,有利于收集其他领域人员对于会议主题的意见,使共识会议结果的产生更为透明化、准确化。


  1.3在循证性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中的应用


  循证性临床诊疗指南是在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发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而证据的收集评价、推荐意见的形成和分级是循证医学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开展循证医学实践,获取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循证医学证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源检索实现。目前循证医学的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数据库、循证医学相关的搜索引擎、循证医学电子期刊、临床实践指南资源等。如循证医学图书馆(CL)是公认的实践循证医学的最好临床证据来源,主要包括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疗效评价文摘库(DARE)、临床试验对照数据库(CENTRAL)、Cochrane方法学评价库、卫生技术评价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经济学评价数据库(NHSEED)共6大数据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和政府的卫生决策。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是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组织建立和更新的以中文发表的临床干预性随机对照试验和诊断试验数据库,旨在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系统评价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截至2003年12月,该数据库已建立19个专业数据库,并开始向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SUMSearch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研制的整合性搜索循证医学资源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Medline、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NGC)、CDSR摘要、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等多个数据库,并且可对疾病由发病原因到预后整个过程某一环节(如疾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检索。


  EBMOnline是网络版的EvidenceBasedMedicine(《循证医学》)期刊,可查到2000年以来各期杂志的相关内容,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快速查询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的重要进展。读者可以按主题分类进行浏览,还可免费获取全文。


  对于检索得到的临床或实验室研究证据评价和分级后选择高质量的证据进行摘要汇总,形成证据表,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证据表可以节省时间、便于统计和修改。推荐意见的形成需要研究资料结果、专家临床经验和专业意见、患者意见3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指南培训、发布、获取、推广中的应用


  2.1在指南培训中的应用


  指南的培训包括研制前对编制人员的培训和研制后对指南使用人员的培训。目前,国内的指南培训大多是关于如何应用指南的培训,形式也局限于线下举办培训班,如2012年12月召开的“北京市脾胃病名家传承高峰论坛暨中医脾胃病临床诊疗指南知识培训”会议,与会专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脘痛、慢性便秘等脾胃疾病的临床诊疗新进展,以及临床诊疗指南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和解读[4]。随着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同领域内的网络培训平台不断被开发和运用,网络培训平台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资源丰富、自主开放、互动交流、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等优势,是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培训网络化的重要途径。


  邱氏[5]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临床技能学习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实现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集临床教学、临床技能见习、实习、实训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一个跨越时空的医学临床学习共同体。


  由此可见,网络培训平台对于临床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培训不应局限于开办培训班,还应借鉴其他培训平台的建设经验,参考现代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搭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培训平台,实现网上报名、审核和在线学习的功能,并提供培训等服务类信息资讯,使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途径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培训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2.2在指南发布中的应用


  2012年7月14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系列标准,共8个临床专科229项标准。该信息除在《中医药临床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纸质媒体刊载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及中国医药网、新华网等网络平台上也有刊登和转载,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相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改版后,完善了后台管理系统,重新设计了网站的整体结构和页面,系统梳理了网站内容,重组和调整了频道和栏目。在政务公开栏目下设有综合新闻、工作动态、行业快讯等子栏目,中医药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发布新闻均可在栏目下检索到相关文章。


  国内医学期刊大多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收录,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其检索已发布的指南。很多医学期刊还建有杂志网络平台,包括在线办公和在线期刊两大系统,在期刊上发布的指南可通过其平台浏览、下载。


  中国医药网是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医药信息平台,标准发布会等行业信息可以通过该平台检索。此外,新华网等新闻网站也是获取指南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新闻发布会作为互联网技术和新闻发布会的结合产物,通过互联网形成虚拟会场,将新闻发布者、不同地区的记者和互联网用户集中,完成信息初始发布及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网络新闻发布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媒体和受众,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新闻发布的地域和影响范围;具有受众面广、实时反馈的特点,实现了指南制订者与使用者的直接沟通,避免了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缺失;网络发布会无需租用和布置会场,避免了繁琐的组织工作,节约新闻发布会的成本;还可采用多种媒体的形式展示发布内容,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自由观看新闻内容,提高新闻发布会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发布大多依然采取传统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可以适当采用线下纸质媒体与线上网络媒体结合的形式,即“线上+线下”,在现场新闻发布会的同时,进行网上直播,并接受网上提问互动。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可实现登记注册、资料下载、视频音频播放、现场提问、项目展示、电子名片交换等功能,使指南发布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强指南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2.3在指南获取中的应用


  如何更好地获取临床诊疗指南是指南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建立指南网站、数据库和搜索引擎。


  临床实践指南网站如NGC、加拿大临床医学实践指南网站(CMAInfo-base)、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站(SIGN)、新西兰临床指南网站(NZGG)、英国国家临床示范研究所的NICE、芬兰的EBMGuidelines等都是各国建立的权威性较高的临床诊疗指南网站,也是循证性临床指南的主要英文网站。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期刊俱乐部(ACPJournalClub)、美国循证医学网络版(EBM)、英国牛津大学Bandolier,以及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等电子期刊也提供指南下载。ACPJournalClub(http://)是由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创建的一本典型的循证医学期刊,是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要来源。ACPJournalClub杂志定期“扫描”100多种核心医学杂志,包括《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脊柱》《卒中》等,鉴别那些方法学完善、临床相关性强的研究,并为精选出来的论文撰写精辟的结构性文摘和精当的临床价值点评,或提供临床应用的背景情况。运用该网站,临床医生可以快速获取并了解国际医疗实践的最新重要进展。


  另外,还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卫生科学中心建立的SUMSearch、英国Trip数据库有限公司TRIPDatabase、英国国家保健服务系统DoctorDesk等循证医学多元搜索引擎,均是获取临床指南的重要渠道,也是指南得以传播和应用的基础。


  2.4在指南推广中的应用


  指南的临床普及、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是一项长期工程。指南的信息化、计算机化、可视化,以及指南数据库、网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对现有的指南分类汇总,方便用户对临床诊疗指南的获取、理解、编辑和应用,面向全网用户开放,不仅为指南使用者提供服务,也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解指南的窗口,有利于指南的宣传和推广。


  医脉通(http://)是面向医疗工作者提供医学最新资讯、医学文献、医学交流、诊疗知识库、医学资源共享的专业学术性网站,还设有医脉通-指南(http://)子网站,提供按学科分类或按制订者2种浏览方式,不仅为指南制订者提供了发布推广平台,为指南使用者提供了指南获取的途径,也为普通互联网用户提供了解临床诊疗指南的窗口。


  “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一,依据中医药学自身特点和现有的中医药标准建设的成果,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大型的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信息资源平台,并研制成同国家标准化信息系统平台的链接,实现各系统间标准数据转换和共享,全面、准确、及时提供中医药标准信息综合服务,为中医药信息交换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完成了中医药标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搭建,收录标准包括中医药学国际组织、国家、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各国标准医学相关的标准,ISO-215标准,儿科专业标准。中医药标准应用平台(http://)也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提供国内外中医药标准的展示、加工、检索、比较分析等功能。该项目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了中医药标准信息的交流共享,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推广。


  2.5在指南评价中的应用


  指南评价工具对指南的系统评价对于保证指南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常见的某一种或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各国家相关学会和机构都会制订各自的临床诊疗指南,而如何从众多指南中选择质量较高者用于临床,是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的问题。目前,评价临床诊疗指南最常用的工具是AGREEⅡ。AGREE协作网(http://)提供了临床诊疗指南在线评价系统,以及如何运用AGREEⅡ进行指南评价的在线学习和练习的服务,体现了信息技术在临床诊疗指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3小结


  信息技术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指南的编制与获取方面,关于信息技术在指南发布、推广方面的应用还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对此,我们应积极研究信息技术在指南的编制、管理、应用、推广、实施和评价反馈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虞舜

  第6篇: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与评价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20世纪末于国外逐步规范发展的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研究建立起一套标准化治疗某个疾病的综合模式及治疗程序,从而达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本课题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discherniation,LDH)的相关规定,制订详细的LDH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确定具体诊疗目标和实施步骤,与非路径组相比,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本院住院LDH患者。路径组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共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龄21~60岁,平均(42.15±3.7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9年,平均(5.22±4.09)年。非路径组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64例,男30例,女34例;年龄19~58岁,平均(43.25±4.1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平均(4.72±3.56)年。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LDH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结合影像学检查,适合保守治疗。


  1.4排除标准①伴有腰椎椎体骨折、腰椎滑脱症、腰椎肿瘤、腰椎结核、严重骨质疏松症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X线片提示伴有先天性腰椎畸形或严重脊柱侧弯畸形者;⑤下肢肌力明显减退,需手术解除压迫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路径组联合运用中药、中药熏蒸、腰椎牵引、针灸治疗等中医疗法。①中医药辨证论治,根据不同中医证候采用相应方剂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寒湿痹阻型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湿热痹阻型治以大秦艽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治以身痛逐瘀汤加减。②牵引根据患者体质量及耐受情况调整牵引质量20~40kg,持续牵引每次30min,每日2次,调整好牵引角度,以下肢放射痛减轻为最佳。③中药熏蒸按中医证候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分别予腰痛1,2,3,4号方(本院协定方),每次30min,每日2次。④针灸治疗按照证候选穴,气滞血瘀型:针灸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取腰夹脊穴、膈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阿是穴。肝肾亏虚型:针灸以补益肝肾、养筋通络,取腰夹脊穴、肝俞、肾俞、秩边、环跳、委中、阿是穴。寒湿痹阻型:针灸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止痛,取夹脊穴、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阿是穴。湿热痹阻型:针灸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取腰夹脊穴、大肠俞、环跳、委中、阴陵泉、血海、阿是穴。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20min,并辅以电针。


  2.1.2非路径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根据临床主治医师的经验及习惯差别很大,主要为甘露醇及地塞米松静滴、非甾体抗炎药口服等处理,结合一部分中医治疗;或者没有应用中医治疗,每日应用的次数也不一样。


  2.2研究方法通过历史同期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分为路径组及非路径组予对照研究。路径组是本院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治疗。非路径组按照本院骨伤科常规入院流程,采用LDH诊疗常规(查阅既往病案采集资料)进行治疗。


  2.3观察指标包括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中医特色治疗、JOA疗效评分。


  JOA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下腰痛JOA评定量表(日本骨科协会版本)评分,计算记录每个患者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00%。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还可以对应通常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改善率100%为治愈,61%~99%为显效,25%~60%为有效,<25%为无效。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中医证候构成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且路径组优于非路径组(P<0.05)。


  3.32组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比较2组平均住院天数、药品费用、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2组临床疗效比较路径组治愈率为53.23%,总有效率为95.16%;非路径组治愈率为34.38%,总有效率为81.25%。2组比较,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笔者通过施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LDH中医临床路径进行研究,表明路径组能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总费用,同时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此外笔者认为,LDH中医临床路径还有以下几点优势。


  与以往科室诊疗常规相比更规范化、更具体化。临床路径组明确入院每天该做的检查、诊疗项目及护理,使疾病诊疗具体化,规范医疗行为,杜绝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加快医院病床周转,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同时也让患者及家属住院时即可基本了解疾病的治疗周期和大致费用,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加强病种质量管理,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路径中规范化的诊疗计划可减少因医护人员诊疗程序、方法及个人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差异,从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临床路径注重患者的知情权,患者对诊疗过程都能心中有数,进而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例如在LDH患者的康复训练方面,中医临床路径明确要求在疼痛恢复期需进行腰背肌及双下肢功能锻炼,医护人员及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和指导,让患者能更好地掌握功能锻炼。同时根据路径住院表单上记录的检查项目以及配套的诊疗方案,即使是新来的医护人员在处理进入路径的患者也能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医疗与护理的优势互补,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规范化设计的中医临床路径基础上,通过数据记录分析,可为科室留下丰富的病例资料,方便对多次入院的患者做动态对比,更为日后进一步科研提供更便捷的数据。


  路径组通过中医疗法的有机优化组合,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现代研究标明,中医药干预能有效缓解消除局部炎症刺激、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中药熏洗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组方用药,通过热效应、中药渗透效应作用于局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疏通腠理,从而松弛腰部拘紧的肌肉,达到纠正腰椎侧弯及小关节紊乱,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通过不同重量的牵引扩大腰椎间隙,拉伸后纵韧带,减小椎体间的压力,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因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疼痛、感觉麻木、无力等症状。针灸通过循经治疗,调和气血,舒筋通络,通利关节使患处逐渐恢复正常功能,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目前国内以LDH为病种设计的临床路径研究大多数重视探究外科手术干预影响,研究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临床成效、住院费用等方面,而本研究以常用的临床疗效评分、住院费用、住院天数,评估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社会经济效应,重视中医相关评估项目的作用,为中医临床路径的施行提供了一定循证医学支持,证实了LDH中医临床路径的有效性,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与此同时,因从本院开始实施临床路径后即无法再取得非临床路径治疗的临床资料,故本文所做的路径回顾性分析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郑庆丰 王庆敏 沈毅弘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