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转变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05:24:0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0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近几年,嘉善县第四中学根据县域课改部署成立了课改研究小组,专门负责开展学校课堂教学转型工作。课改组通过对部分师生抽样调查,发现当前课堂上还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厌学,苦学、累学,学习方法机械、被动等状况。改变这些状况的关键是要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教师目前的整体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较为一致的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与优化。我校课改小组经过多方论证,进行了“导·学·做”初中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导·学·做”课堂设计的理性思考
  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是“死”课堂,人的情绪往往被压抑。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课堂转型就是课堂从“知识为中心”转型到“学为中心”。所谓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要坚持“三个回归”:一要回归本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要回归本源,即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究;三要回归本真,即学习要体现“做中学”。课堂活力的激发源于生活,课堂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探究生活的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人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也是能力的课堂。课堂回归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即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变革,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价值追求的基本特征
  为了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价值体现如下三个特征。
  (一)学生喜欢的课堂
  当前,学生还背负着很大的认知负荷,而很多教师“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实施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课堂主体的变化,即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就必须回归到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课堂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师生共享的课堂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也是其中一员。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找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的理念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站在学生身后的一员。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主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由师生共享,同时教师地位“下降”后,其作用并没有弱化。
  (三)突出思维活力的课堂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学生能探索情境、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现实课堂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重知识传授,把分数看成评估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压抑了学生原本具有的探索欲望。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学科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追求课堂的思维活力,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共享,让学生自行探讨、自行推论;教师尽量少讲一些,多引导学生努力发现。
  三、“导·学·做”课堂的构建与推进
  (一)模式架构
  导、学、做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操作要素,我们概括为三个路径、八种方式。三个路径是以导激活学、多元立体学、做中拓展学;八种方式是“导”有情境场、问导卡、学习单,“学”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享学习,“做”有课内“小超市”和课外“大作业”。其操作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
     1.建立保障机制
  为使我校课改实践研究工作正常、有效开展,课改小组制订了《嘉善县第四中学“导·学·做”课堂教学转型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任实施负责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为课改组成员,另外聘请专家为课改组顾问,使课改工作有组织领导、有人员落实、有责任落实。二是制订活动计划,每年每学期的课改工作计划都确定了活动主题、时间、目标。三是落实经费保障,除了县教育局课改专项下拨资金外,学校也很重视落实课改实践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财力、物力。
  2.建立研究机制
  课改组除了邀请专家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外,自身也建立了形成子课题群、定期学科研讨、精品课打磨等活动研究机制,使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为中心”的理念。形成子课题群主要是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深化研究;学科研讨是指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半天学时的课例研讨;精品课打磨是指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至少打磨一节代表年段学科水平的精品课。
  3.建立管理机制
  开展备课组专题研讨、约请式听课、教学常规检查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导·学·做”课堂正常运行。备课组专题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备课组课改研讨主题;约请式听课是指课改小组与教师个体进行“约请式”听课评课;教学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查教师个体日常备课是否符合“导·学·做”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求。
  4.建立展示机制
  开展名师微论坛、名师示范课、课改汇报课等活动,以此展示教师们的课改阶段成果。名师微论坛是指名师们定期轮流交流课改做法与体会;名师示范课是指结合教研组活动,安排名师公开课展示并进行研讨;课改汇报课是指每学期每个年级的课改组核心成员、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分批开课展示。
  5.建立评价机制
  开展“导·学·做”课堂观察分析、优质课评比、课改先进评比等活动,以此激发教师们的课改活力,促使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学校课改工作。课堂观察分析是指课改小组对学校各类课堂教学评比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优质课评比是指各教研组每学期在各组评比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教师参加“导·学·做”课堂评比;课改评比是指每学期评比课改先进备课组、先进个人。
  四、初步成效与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一)初步成效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
  我们通过座谈了解到,学生对“导·学·做”课堂教学的愉悦感、认可度明显提高。教师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厌学、被动学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动起来,变得爱发言、乐探究。课改进一步助推了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中,我校学生的成绩都位居我县前列。
  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到了转变
  通过“导·学·做”课改实践,我校教师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校提供的“导·学·做”课堂范式和活动平台找到了课改的方向和展示机会,打造了一批精品课。许多教师在各类课堂教学比武中获得佳绩。
  (二)下阶段的重点工作
  1. 深入“导·学·做”课改研究
  进一步研究情境场、问导卡、学习单等导学载体和操作方式;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享学习的学法指导归纳;组织编写适合“导·学·做”课堂的配套校本作业;优化“导·学·做”课堂教学观察表的设置与评价使用。
  2.完善“导·学·做”课改工作机制
  在课改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五大推进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并加以修改完善
  
  (二)模式解读
  “导·学·做”课堂秉承“学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优化三个操作要素,来促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努力实现课堂价值。“导”是为了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学”是为了培养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做”是为了运用知识、拓展学生能力。导、学、做三个操作要素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操作时的一个大循环,但三者也有自己相对完整的小循环;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循环,没有绝对先后,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课型而定。
  1. 以导激活学
  “以导激活学”是指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方式一】情境场导趣。情境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科情境,学生在进入情境场以后,在情境场中选择有用的资源,形成生生、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情境。情境场创设应以生活为主,让学生“触景生情”,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从而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方式二】问导卡导思。问导卡上呈现的是教师围绕课时主问题、核心问题而设计出来的问题链,以此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
  【方式三】学习单导法。学习单是教师呈现的课堂学习目标单,它提示相应的学习方式,以此作为课堂学习的载体。其特点在于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架”,而这种“支架”起到导引点拨的作用。
  2. 多元立体学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孩子,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很有天赋,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多元立体学”是指在课堂上,变教师一元主体为学生多元主体;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变课堂学习的静态为课堂学习的动态。“多元立体学”在教师、文本、学生、生活之间构建起立体式的交叉网络,形成一个立体坐标体系,每一个人(包括教师)是这个立体坐标体系中一个活动的点,可以灵活游动于立体知识交叉网络中。学生可以向教师学、向书本学、向生活学,而且也可以是教师反过来向学生学。
  【方式一】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先要设计“路标导航单”明确自学任务,路标导航单的作用是让学生有方向性、有任务性地自主分析文本和思考问题。
  【方式二】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同样要给出具体的合作任务、成员分工。这里的合作可以是同桌间的,也可以是四至六人的小组同伴合作。同伴思维等高、等角度且具有相似性,更易突破思维障碍点。
  【方式三】共享学习。合作学习后,全班共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小组有疑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可向全班提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引导、追问。此时,学生能表述清楚的,必然是符合思维逻辑的,而把问题讲清的过程,其实就是理清、理顺思维的过程。
  3.做中拓展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做中学” 是比“听中学”更好的一种方法。“做中拓展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做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发展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做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或类似问题。在做的内容选择上,我们求精不求多,选择有一定思维梯度的习题;在做的方式上,我们选择课内“小超市”、 课外“大作业”。课内“小超市”是具体课时性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差异性。教师提供思维程度相对低的4道选择(填空)题以及思维程度相对高的2道大题目,由学生进行“超市式”挑选,他们可单独挑选4 道选择(填空)题,也可单独挑选2道大题目,还可挑选2 道选择(填空)题及1道大题目。学生答题后,教师适时分析、反馈结果。对于学科间有交叉知识和实践体验性的作业,我们采用课外“大作业”方式。课外“大作业”一般以单元性综合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周期,引导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解决、体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
  (三)推进策略
  学校课改小组在“小步快跑”的总体思路下,形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五大机制作为课改的推进策略,如图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