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教学永远在路上(怎样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9 23:06:1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0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关键词:
  在课改浪潮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课堂活动变得频繁起来,课堂的气氛也随着活跃起来。提问、朗读、讨论、表演、画画、歌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确实很快乐。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活动,有忽视语言训练的操作实验活动,有形式化的讨论交流活动,有肤浅可笑的课堂表演活动,有多而低效的朗读活动,纯属作秀。下面就一些“作秀活动”进行分析,同时对巧用活动学语文作了肤浅的探索。
一、语文教学活动作秀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我们的语文老师感受到“满堂灌”“满堂问”“串讲串问”的弊端,于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或画画,或歌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重。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中学生的活动纯粹是为动而动,流于形式,有很大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是为了“热闹”而“活动”。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满头雾水,学无所得”。细细分析这些“作秀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课堂活动的“本末倒置”。
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有好多课文涉及许多物理知识,通过操作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这些原理,本无可非议,而且也是必要的。而有的教师却紧抓试验操作不放,老师示范性操作,学生尝试性操作,小组合作操作……整个一堂课就在操作实验中结束了,对于书中那些原理性知识学生是懂了,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吗?这恐怕还是一个问号。一位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前,请学生带来了瓶子、石子,上课伊始,便在“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疑问中导入新课,而后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扮演小乌鸦重演喝水过程,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忙的不亦乐乎,无暇顾及课本,忽视了语言的训练。毕竟是语文课,应该摆清试验和语文知识的位置,应该以试验为辅,以语文知识的教学为主。
2、语文课堂讨论交流活动的“形式化”。
(1)无价值的讨论:课堂讨论中,有的题议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再稍微的思索便知结果或便能解决问题。无须几人合作,费力、费时地进行合作;
(2)闪电式讨论:有的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依靠学生一个人的能力的确难以完成,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小组的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但是老师放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前排学生刚转过身去,还未能说上几句话,老师便喊停了,致使有的学生感到很突然;
3、语文课堂表演活动“耐人寻味”。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的确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但有的教师把“表演”作为学生活动的唯一方式,表演似乎是一种时髦,于是不看课文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表演水平,不顾表演难度,把学生当作专业演员,在教室这样的“外景地”让学生去表演其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收获了哗笑。
有的课文虽然适合学生去表演,但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把课文读熟的时候就把他请上台,结果表演生硬僵化,学生勉强支撑。
即便是演出获得了成功,但是,大家冷静地想想:学生根本就没有熟练地读“透”课文的时间,演出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样的可能性有,有可能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太强,角色把握很到位,有专业演员的潜质。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导演”在课前化大精力排练,才有课堂表演的成功。那么老师要奉献的是“一节好课”还是“一场成功的晚会”?让人“耐人寻味”。
以上种种“作秀”活动造成了另类的“课堂低效”,甚至是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二、巧用教学活动学语文
用活动来作秀不对, “因噎废食”取消语文的实践活动更不对。克雷络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案。中间隔者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我们应学透“标准”,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根据需要,相机适时地契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教育性,探索的活动,我们就可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效果。我思虑了几种活动的契入时机,欢迎批评指正:
1、活动安排合理,激情入境。
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情景交融,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借助文字把自己的感情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凝聚于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境活动”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荷花》一课,教者创设了一个“听一听、摸一摸、想一想”的情境活动。教师的感情朗读辅以轻柔的音乐,一下子让学生“飞”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跃然眼前,它们千姿百态,清香宜人。因学校地处农村,教授课文所需的“原材料”方便找,进而教者又让学生摸一摸带来的荷叶荷花,真实地感受叶子的光滑花瓣的油腻。活动中学生把自己也想像成一朵洁白的荷花了,音乐声止,学生还沉浸在那“一池荷花竞艳”的氛围之中。
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知识和生活的积累,让他们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进而激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2、活动安排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激思释疑。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应当及时梳理归纳,有的可当场解答,有的则可以放到“探究活动”中去解决。比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一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但文中写小女孩娇声向德国人请求,而德国人同意了,这不是有损小女孩的形象而又美化了德国鬼子吗?对此教者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开展了“我说小女孩”的辩论活动,此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辩论中有的同学与提问的同学有同感;有的则认为小女孩娇声说,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她希望德国人同意她的请求,这说明小女孩聪明灵活;有的说,秘密马上就要暴露了,小女孩急中生智的请求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形象,反而使人们更加敬佩她;有的说,小女孩的请求合情合理,德国军官不知情答应了她的请求也合情合理。整个过程没有教者费力的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大家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了,小女孩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也更高大了。
叶圣陶曾经说过:“为活动而活动,当然不好。任何事情,遗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属不好。”我个人认为,活动的作用很大,应该用,但不能无谓地滥用,我们应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用合适的方法,好好利用活动、好好享受活动带给我们的方便。掌握方法、策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地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更精彩、效果更明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