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艺术审美观与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4:05 归属于建筑论文 本文已影响45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时期的思想都会影响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由于清代建筑是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因而,以清代建筑为例,分析建筑装饰的审美观念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审美文化,同时阐述传承与创新传统建筑的“美”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审美观;文化价值

  古时候人们通过纹样来装饰陶器,现代人们在日用品、商品包装上运用装饰形式来增加物品的美感。装饰艺术具有包容性,涉及绘画、建筑雕刻、色彩等各方面。在中国传统的装饰中,明清时期的装饰形式最为丰富,可以说是中国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这种民俗文化也体现在建筑方面,对建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清代建筑审美的背景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建筑形式琳琅满目,反映了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清朝也是我国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是多样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影响清代审美观念最主要的是儒家、道家思想,这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清代实行封建专制、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形式,以及帝国统治的“以皇为尊”的思想,这些都体现在建筑的形象、装饰上。在建筑艺术上,皇室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区别尤为明显。此外,从民族因素的角度来看,满族、汉族不同的民俗形式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同时,不同区域的建筑,在其装饰艺术上也具有其地域性特征。因此,清代前期统治阶级较为开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治稳定,赋予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而到了清后期,统治者的腐败和享乐主义,使得建筑艺术未有较大的改变,仍为较保守的建筑风格。而建筑形态和艺术审美观与西方国家相比,是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二、清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观

  (一)内向观

  清代这个历史时期有多种思想观念,比如儒家、道家等思想,都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清代审美观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建筑反映出了内聚、内向的文化性格。而这种内向型的性格深受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精神,也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意识中。譬如,在交谈时人们会先通过对方的神情、面容、行为举止等方面来推想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做出正确的回应[1]。而这种“内向型”表现在建筑形象之中就是所谓的建筑群、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结构形式和布局,因此在建筑形象中“内向”也称之为“内聚”。从建筑的整体形象上可以发现,向心内聚的特征极为显著。在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由三、四座建筑单体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组成封闭的庭院。例如,甘肃省白银市的靖远清代四合院就是中国传统的民居形式,也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之一。而这种向心式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此外,对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形式美。当时的八卦九宫、阴阳太极等图案成为清代建筑布局形式的主要参考依据。现位于北京的明清钟楼(如图1),从功能的角度而言,其主要作用是撞钟报时,但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八卦九宫(如图2)的位置明显体现出了“内聚”的传统布局形式。因此,在清代的发展进程中,建筑形象的审美艺术依旧表现出内向的审美观念。

  (二)奢侈观

  随着技术的变革,清代建筑在艺术风格上,已不再追求结构美和构造美,逐渐趋向于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建筑形象的变化、施工工艺、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细部等方面的审美方式。此时清朝贵族阶级的审美思想深受享乐主义和奢华装饰艺术的影响,尤其讲究装饰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遵从相互之间的变化、统一、对称、均衡的审美观念。清代建筑装饰的发展改变了宋元时期壮硕的建筑构建,使硕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逐渐退化。而稳重、质朴的建筑风格日趋消失,形成了精致奢华、绚丽华美的建筑艺术风格,为中国木构建筑的装饰艺术达到最高水平奠定了基础。而北京故宫、圆明园、法海寺门塔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此外,中国南方的居民住宅也逐渐出现了奢华的装饰现象。清代时期徽州建筑已经基本定型,在建筑的屋脊上出现了各种繁琐的曲线,运用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图案作为装饰。在格窗、八字墙、门楼、门罩等装饰部位采用砖雕(如图3)技法来增加其华丽[2]。然而,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审美风格逐渐从情景风格趋向细腻、繁杂的画面风格。而在清代宫廷中奢华的建筑装饰更加显著,大部分都由朱红的木制廊柱和宽阔的汉白玉台基组成。梁柱、门窗等都被漆成了象征喜、富的颜色,其中还有描绘着龙凤、云海、花草等样式的彩画,而这些绚丽的颜色,无不体现着帝王殿宇的金碧辉煌。

  (三)自然观

  清朝初期,雍正提倡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国传统居民的营造思想也体现了道家的美学观念。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曾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在建筑的审美观念上,清代人的思维方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模拟自然山水形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承德避暑山庄(如图4)为例,它按照古代风水理论,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3]。在整体布局上,通过运用地形巧妙地借助自然地势,形成区域分明、装饰朴素的建筑风格,使宫殿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自然观、虚实观来表达天然之美。此外,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木构,而木又是自然的象征,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曹家大院就显著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图5)[4]。人们不仅可以见到木构体系和木构装饰,而且在绣楼院的主楼二层栏板下,还存在着由一系列砖雕仿木斗拱的装饰。这些仿木元素使装饰艺术具有自然和谐之美。

  (四)精简观

  到了清朝中期,建筑装饰的形式逐渐由繁琐转变为精简。人们对斗拱、柱基等木质构件都进行了简化,主要增加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使建筑群的建造逐渐趋向成熟。最为典型的就是外八庙建筑群,虽然其外观华丽精美,但是其内部结构相对于清代初期已经简化了许多。在建筑布局上采用的是对称式和自由式,利用自然山体的高差,在内部创建了很多小的空间,既可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又可以提升建筑空间的美感。根据山体和地形的自由配置进行修建,实现了自由和规则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静态建筑形式中的动态美感[5]。不仅如此,其在材质、建造、装饰等方面也都依从美观大方、精致简易的审美要求。

  三、建筑装饰审美的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建筑装饰审美的意义

  清代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造型美、线条美以及气质美,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将儒家、道家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建筑的形态美中,体现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审美趣味。装饰中无不突显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品质美的追求。无论是一草一木的景观环境,还是一砖一瓦的建筑构造,都为人们带来了视觉感受和心灵升华,也反映出了古人在精神上的诉求[6]。因而传统建筑的“美”需要对其产生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是提高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建筑装饰审美的艺术文化价值

  清代建筑装饰的审美观念对现代建筑装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清代建筑装饰经历了从奢华繁琐到单纯简约的演变过程。在南北方居民建筑中,建筑的审美意图和审美理想也高度概括了清代民间的建筑装饰形态美。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营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建筑空间。其艺术文化价值对后世建筑空间的形式美、自然美影响深远。而在现代建筑中,信息分享与交流更多,行政、住宅、宫廷、酒店、商店等风格凝聚为一体,因而社会大众对建筑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入,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筑风格相互融通,传统文化得以传承[7]。

  四、结语

  从古至今,建筑装饰的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装饰在清代得到全面发展,其装饰技法和形式美感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传递,也是精神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许丽,单秋月,刘冰.清代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J].兰台世界,2015(21):158-159.

  [2]谭向东.清代建筑与装饰文化审美观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3]张岩.承德外八庙的多民族建筑形式解读[J].文艺生活,2018(3):180.

  [4]马军鹏.太谷县北瞭曹宅建筑形态及审美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3.

  [5]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6]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7]王之千.南京民国建筑及装饰风格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9):14-17.

  作者:苏怡嘉

返回建筑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