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生产的有利条件(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03 16:40:18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56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高额的生产成本是我国大豆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针对我国大豆生产物质生产成本增长过快、人工和土地成本过高、管理观念滞后等问题,并基于农业标准化和“互联网+农业”理念,提出在标准化条件下建立和优化大豆生产各阶段成本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农业”方式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长期以来也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近年来,我国人均大豆需求量逐渐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6 kg增加到2015年的22 kg;大豆的需求总量也从1990年的1 100万t增加到2015年的9 300万t,1996年起我国正式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进口量从111万t持续到2015年的8 169万t[1]。我国大豆生产比较优势的降低一方面由于美国等全球大豆主要生产国加大科研和生产投入,大大降低了大豆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大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管理观念和手段落后,导致管理成本居高。

  1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物质生产成本增长过快

  长期以来我国大豆生产经营方式比较传统,为节约种子成本农户育种普遍采用留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家留用的种子与现代育种技术育成的种子相比农艺性状较差、产量低,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加大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损伤了种子的质量,不利于大豆产业长期发展。即使在选择现代技术育成的种子也普遍存在种子越贵越好的心理,并没有因地制宜依据土地的贫瘠状况来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一刀切”的形式,使得种子成本较高;加之各国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禁用一些低廉、难分解的农药,昂贵的农药也成为大豆成本重要分支,加大成本来源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对中、美两国大豆成本核算口径对比分析发现[2],2010年我国大豆生产物质费用为2 476.2元/hm2,2014年增加到3 043.65元/hm2,期间我国大豆生产土地成本增长了22.92%,而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的美国却只有15.48%。

  1.2 人工费用及土地成本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小农户为主,大豆生产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以及黄淮海、长江流域,农户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并且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农地分散以及技术落后导致大豆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率低下,2010年我国大豆生产土地成本为2 262.15元/hm2,2014年增加到3 715.50元/hm2,期间我国大豆生产土地成本增长了64.2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农村中青年务农人口减少,农业生产人工费用逐年增加,2010年我国大豆生产人工费用为1 729.65元/hm2,2014年增加到3 250.95元/hm2,期间我国大豆生产人工费用增长了87.95%[1]。

  1.3 种植成本管理观念和手段滞后导致管理成本居高

  大豆的种植过程包括平整土地、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收割等环节,需要承担物质生产成本、人工费用及土地成本等费用。由于缺乏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种子生产不规范,未能建立稳定的大豆原、良种生产基地,因而种子质量难以得到提高,新品种的推广速度慢,这都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栽培模式传统,栽培技术不到位,难以充分利用水、肥、气、热及土地资源,也导致资源浪费。种植成本管理观念的落后,也难以充分利用物联网等先进科技为农业服务,导致大豆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增加。

  2 农业标准化条件下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标准化是以科学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针对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环节制定和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实施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3]。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4]。我国农业标准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农业标准化越来越重要。

  2.1 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生产技术实施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早在1989年我国就提出“科技兴农”战略,其包括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2个部分。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技术标准化是先进技术的载体,也是研究者产生新思想的平台,更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对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5],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偏低,对农业新科技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化程度低,农业技术停留在科研阶段,行之有效的技术并未加以规范、整理成直观、易懂的相互配套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应用、科学普及、科技总结和科技进步的过程。


  2.2 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养)、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形成一个完整产业系统(即产业链)的经营方式[6]。农业标准化可为龙头企业种、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提供统一的规范,保障种、养殖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加工产品附加值。在这基础上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规格的统一,形成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

  2.3 农业标准化及产品质量与安全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农业标准来规范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标准是农产品品质方向的具体化和质量监督的依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如果产品标准水平低,即使产品完全符合标准也是落后的产品;制定高水平的农产品标准,对农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农业标准化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监督规范,破解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起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互通机制和质量安全责任潜在惩罚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农业标准化的一部分,农产品质量分等级管理是农业标准化具体实施体现,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质优价。

  3 管理对策

  3.1 构建大豆生产各阶段成本管理体系

  产前环节包括大豆品种标准、种苗培育以及农业生产环境3个方面。优质的品种是大豆产业能够飞速发展的基础,我国大豆品种以传统的留种方式为主,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都比较低,一套完善而健全的科研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生产的物质成本。美国等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十分注重大豆品种的研发,并且品种推广范围也非常广。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以政府、大学、公司为基础的大豆生产科研体系[4]:政府提供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工作,公司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方面对大豆品种研发提供支撑,大学负责对大豆品种的审定工作。在大豆品种科研、种苗生产标准化基础之上,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豆品种价格,但是大豆品种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减少农户的挑选成本,降低种苗培育成本,为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农户后续的大豆栽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保障大豆产量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测土施肥、检验防疫管理。建立科学的土壤施肥体系,对土壤的养分丰缺和平衡进行分析,结合大豆种植养分的需求特点形成推荐施肥技术标准。将推荐施肥标准与农业生产者的施肥习惯相比较,进而改进大豆生产者施肥习惯,形成标准化施肥流程和体系,减少对土壤肥力和结构的损害。自然防疫对农作物本身危害是最小的,例如不同作物以及大豆不同品种的间、套、混种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危害,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品质;现代农业生产主要以物理防疫为主,采用化学农药往往会导致农药的滥用,增加防御成本的同时也会致使农作物品质的下降。标准化的检验防疫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测土施肥、检验防疫管理成本,优化农作物田间管理结构,进而减少施肥、施药成本。

  产后环节包括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销售管理。该阶段处于农业生产环节的最终阶段,也是标准化实施难度最低的阶段。实施田间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一方面能够及时抓住收割期,选择合理的时间段加快农产品收割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农机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后续的库存、质量及销售管理。科学合理的产后标准化流程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结合有利于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改观滞后的农产品种植观念,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成本。

  3.2 利用“互联网+农业”方式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农业产业化潮流下,现代农业发展已经不只局限于农户自身,非农资本的引入不仅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也加快了农业向不同领域的纵深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帮助农户定位消费者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实现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完美对接,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经验式的农业生产,使生产变得有计划和组织,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融资平台还能为农户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户规模化经营提供资金支持。物联网的发展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7]。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采集作物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病虫害等相关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及时对指定的农业设备调控。在产品库存和质量管理环节也可以利用传感器来监测农产品的存储状态,观察其是否存在变质、损毁的危害。在这基础上使农业自动化、精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管理成本,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7]。此外,互联网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互联网营销为农产品创造廉价高效的营销入口[7],通过互联网较容易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此外,通过互联网对于农业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品质管控以及下游产品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细分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再辅以精良的客服,在目标客户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4 结语

  我国大豆生产存在物质成本增长过快,土地和人工成本过高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农业标准化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针对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环节制定和实施标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优化大豆生产和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农户定位目标客户,使农业生产变得有组织和计划;为大豆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对大豆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营销可以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廉价高效的营销入口,通过产品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口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作者:肖家建 董丽 邵爽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1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