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课题(逻辑学学科创始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2 00:42:52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42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0.引言

  

  早期的创业研究倾向于以创建新企业的创业者及其行为作为研究中心。近年来,机会在创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正如Eck-hardt和Shane所言,研究人员最近已经将注意力从“识别社会上哪些人愿意成为创业者”转移到了“理解有进取心的人与有价值的机会之间的关联”。这一新的研究焦点要求学者们对机会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创业研究焦点的转变意味着,即使一个潜在创业者是非常富有创意且勤奋的,但是如果没有用这些特质去瞄准一个机会,那创业活动也不会发生。所以,创业活动E是个人特征I与机会特征O的联合分布函数,即E=f(I,0)。由此可见,机会是界定创业领域边界和交换条件的重要概念之一。

  

  尽管创业研究人员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机会是创业领域的核心概念,但是在机会的定义和性质等概念问题上却没有形成一致性意见。比如,有的定义关注的是引进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流程的机会,而有的定义关注的则是创建新企业的机会。再如,关于机会的本质和来源,学术界有3种不同的观点——发现观、创造观和融合观。Shane认为机会是外生的客观存在物,警觉的人能够发现它,并可以通过产生经营理念、重组资源的方式抓住它;Dimov认为机会是内生的主观创造物,它是创造性想象和实施过程的产品,创造力是它的源泉;Venkatamman等[4]则认为机会既可以是被发现的,也可以是被创造的。实际上,学者们在创业机会问题上的模糊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困境,特别是机会的本质仍未得到澄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为政策与实践开出逻辑一致的处方,因为此时任何实证结果的理论基础都将是不完整的。

  

  创业机会作为创业领域的核心概念至今模糊不清,这严重阻碍了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系统总结现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创业机会的概念已成为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本研究尝试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满足这一需求。首先,对与创业机会概念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回顾,其目的是在巩固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为本研究的开展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然后,应用逻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破解创业机会概念这一难题,其目的是倡导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增强创业机会概念研究的科学性,促进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文献回顾

  

  1.1主要文献

  

  国外文献的收集参考了Busenitz等[5]所使用的方法步骤,首先在ABI/Inform数据库中不受时间限制地査找标题、关键字或摘要中含有“机会”的论文,然后再通过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补充査找其它潜在的相关论文,最后检查每篇论文以评估“机会”这一术语是否在被相互关联的方法使用。结果在搜集到的40篇理论研究文献和28篇实证研究文献中,有46篇出自《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和《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三大创业学术期刊,占比68%。对此分布的一种解释是,相对于一般管理领域而言,创业机会已经成为创业学者更大的兴趣所在。

  

  国内文献的搜集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步骤,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的选用,原因是考虑到它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认同度。结果搜集到41篇理论研究文献和13篇实证研究文献,它们分布在8大学科的25种期刊中,有42篇出自管理学和经济学期刊,占比78%。说明创业机会研究得到了不同学科的关注,但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横向比较来看,每年的创业机会研究占创业研究的比重不足3%,说明创业机会研究还没有得到创业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纵向比较来看,每年的创业机会研究都在7篇以内,2008年至今基本持平,说明创业机会研究进展缓慢。

  

  1.2理论方法

  

  1.2.1理论基础

  

  Shane和Venkataraman指出,创业研究因缺乏充分的理论依〔而遭受批评。然而,创业研究发展至今,我们发现,单就围绕机会概念的研究在理论上就巳经相当丰富,有连贯理论、发现理论、结构洞理论、创造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这种理论层面的丰富使得机会概念的建构大有希望。比如,Ardichvili等应用Dubin的理论构建方法,提出了一个机会识别与开发理论模型。展望未来,创建机会理论的有效路径有两条:一是应用其它理论方法,开发出关于机会的新的概念框架。比如,发端于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也许是调和机会研究的不同流派、创新理论的理想之选;二是以现有的概念框架为基础,构建更加复杂的理论模型。比如,通过添加结果变量或调节变量来扩展原有模型,或是在不同的创业研究流派之间搭建理论纽带。

  

  1.2.2研究设计

  

  我们发现,大约有2/3的实证研究文献都采用了调查研究,显然,调査研究在机会的实证研究中占据了主流位置。调查研究虽然能够通过设计产生有效的大样本,但是却存在能够准确测量的关系类型有限、共同方法变异(CMV)等问题。并且,绝大多数调查研究在本质上都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足以反映真实的因果关系。相对于横断面研究趋势而言,Wiklund和Shep?herd?的研究设计是个例外,他们对小企业管理者在相隔3年的两个时间点进行了调查,这种设计较好地区隔了原因和结果。除了调查研究以外,实证研究文献中还出现了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等,它们在了解动态过程方面比调查研究更具优势。比如,Mullins和Forlani使用实验设计研究了企业家风险偏好对创业机会选择的影响。更为普遍的是,创业研究者正在寻求各种新颖的和强大的方法以确保提高未来研究的严谨性。

  

  1.2.3分析技术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是机会研究中使用最普遍的分析技术,但是由于OLS回归的假定条件是正态分布的静态数据,而机会却很少是正态分布或静态的,所以,0LS回归在机会研究中的使用就会导致绘制出来的画面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吕化状㈨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做法值得借鉴,他用泊松(Poisson)回归取代0LS回归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公司的形成过程。展望未来,用于分析个人判断的定量技术可能会被证明在理解机会问题上是非常有帮助的。分解法的焦点在于通过比较多重情景下个人的选择来提取个人决策规律。比如,Choi和Shepherd应用联合分析建立了一个描述企业家更有可能开发机会的心理模型。分解法对于机会研究人员可能是特别有价值的,因为它允许研究者观察受访者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决策过程,而不是依赖于受访者的事后反思,这种反思通常是不准确的。

  

  1.2.4变量测量

  

  机会研究中的测量正在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演化,从早期对环境中存在机会的测量发展到近期对机会和个人与机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测量。一份测量个人与机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六项量表,不仅可以测量机会识别能力,还可以测量对机会的警觉性。比如,“我能够在毫无个人经验的行业中识别出创业机会”、“我对创业机会有特殊的警觉性或敏感度”。理想的做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对机会进行多重测量,达到了三角验证和增强信心的目的。比如,Bingham等通过档案查询、问卷调查、访谈3种不同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机会捕捉”进行了三角测量,并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对研究结果的信心。尽管多重测量才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它并不总是可行的。因为确凿数据的多个来源并不总是存在,数据也并不总是现成的。此外,时间和预算也可能是一种限制。然而,鉴于机会概念对创业领域的重要性,我们鼓励研究人员在可行时通过多重测量来评估机会,尤其是在使用自我报告这类极易受到个人能力、思考过程等主观因素影响的数据时,多重测量就更为重要。

  

  1.3研究主题

  

  1.3.1机会的本质属性

  

  以机会概念为核心的创业领域正在自组织式地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理论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机会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Gartner等提醒创业学者应该警惕机会这一术语因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而失去内容和意义。回顾发现,关于机会本质属性的文献关注的主要问题有3个:机会的发现与创造。到目前为止,作为具体的现实事物或企业家独特视角的展现而出现的机会形成了机会概念的两个主要观点。前者是发现观,认为机会是现实世界的函数,它们就在那里存在着,只是等待着被发现。后者是创造观,认为机会是创业行为的函数,它们是人为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新近出现的是融合观,认为一些机会是被发现的,而另一些机会是被创造的。融合观很好地调和了发现观与创造观的二元对立,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科研方向;机会在时间上的动态性。机会起初表现为一种可能,只有它的可行性通过评估并得到肯定之后,才会成为机会。机会的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机会在时间上的动态性,它要求我们在描述机会本质属性时,把时间作为理论语言更为重要的方面;点子和梦想到机会的演变。点子是创造力和知识的函数,只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发展,它才会成为潜在的机会。梦想是一种愿望,它与真正机会的连接是不确定的。创业梦想往往集中在非经济目标上,比如获得自治、改善社会和创意表达。这些情况下,梦想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是模糊的。所以,点子和梦想是创业机会的先兆,其演变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基于以上3点,Short等认为机会是由企业家发现的或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证明是有利可图的点子或梦想。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商榷。

  

  1.3.2机会的前因变量

  

  文献中出现的机会的前因变量主要有:认知。Gaglio论述了许多创业过程所固有的心理模拟,并强调发现机会的人比没有发现机会的人在现实问题上思考得更加深人。它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那些影响一般个体和战略决策制定者的决策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创业者的机会发现;学习。Lumpkin和Lichtenstein。认为行为学习、认知学习和行动学习可以提升机会识别的有效性。Corbett认为体验式学习能够促进机会识别过程,并认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独特优势。Dutta和CroSSan为知觉、解释、整合、制度化这一组织学习过程对机会的发现、开发与实施是必要的;时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时机的把握对识别与开发机会而言十分重要。Choi等认为创业者停止识别机会并开始开发机会的转折点或许对特定项目的绩效有重大影响。比如对低创新水平的项目而言,这一转折点的到来就宜早不宜迟,因为对于这种机会,快速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知识。Ardichvili等为特殊兴趣与行业知识的整合以及有关市场、客户问题、服务市场方式的先验知识将增加成功识别创业机会的可能性。Shep?herd等发现顾客问题的先验知识直接影响了机会识别的数量和质量;行为。Kaish和Gilad在创业警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与非创业者相比,创业者通过更多的搜索活动和数据分析发现机会。等应用网络理论研究发现,个体为新业务产生创意的能力是询问、观察、实验和网络行为思想的函数。由此可见,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体层面,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机会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把团队以及组织层面的特征作为机会过程的有效前因变量。

  

  1.3.3机会的结果变量

  

  机会的结果变量是指机会开发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新企业创建、新企业成长和小企业成长,它们很好地诠释了奥地利经济学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奥地利经济学为鼓励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研究所设立的奖金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机会识别、机会开发等机会问题的研究。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均衡过程没有捕捉到关键的市场过程,并非所有机会都能够被识别,关于机会的信息是个人成为企业家的基础等观点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信条。特别地,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Schumpeter和Kirzner的研究在帮助人们理解机会创造过程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Schumpete提出了“创造性破坏”过程,即新机会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的市场均衡,数字音乐设备对磁带录音机的逐步取代就是一个实例。Kirzner认为企业家是对能解决市场低效率的机会保持高度警觉性的破坏者,企业家的本质是警觉或发现机会。最近,Lachmann的激进主观主义方法巳被确定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所忽视的视角,具有产生关于机会创造过程的新观点的潜力。与Schumpeter和Kirzner不同,Lachmann[描述了一个创造性想象过程,即企业家利用来自消费市场外的发明创造在消费市场内创造机会。比如,为军事目的而发明的全球定位系统间接地为销售导航设备的公司创造了机会。总的来说,创造性破坏过程似乎在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创造机会,创造力和洞察力应该像创造变化那样积极地诊断和响应变化。由于新企业的创建与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源的易得性、客户知识的多寡、管理能力的强弱、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程度等,所以,在研究机会的结果变量时综合考虑这些特征阵列是十分必要的。

  

  1.3.4机会的调节变量

  

  一般而言,机会与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由牵涉微观个体的内部过程和宏观环境的外部过程形成的。当从个体嵌套在环境中这一视角审视机会的创造过程时,结构化理论就成为一个很有用的分析工具。结构化理论表明,个体活动与社会结构天然地迭代交织在一起。当把这一理论应用在机会研究时,它表明关键的环境变量影响了机会的相关过程;反过来,追求机会的活动又重塑了公司环境。事实上,环境影响机会的广泛性已经得到确认。比如,家庭规模减小的趋势引发了提供较小尺寸消费品的机会,双核家庭夫妇的增加引发了照看幼儿服务的增长。机会研究中常把Knight提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视为关键的调节变量。风险是指概率可以计量的情况,不确定性是指概率不可计量的情况。McMullen和Sh印herd认为不确定性有与环境特征相关的状态不确定性、与预测能力相关的影响不确定性、与潜在选择相关的反应不确定性3种类型,创业者追逐机会的决定可以由感知或愿意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进行一般性划分。展望未来,实物期权理论在机会研究中的应用可能是富有成效的,因为它以管理者创造、实施解决不确定性的期权为中心,而期权在本质上又等同于机会。所以,实物期权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塑造机会方面的作用机理。此外,战略创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为理解机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认为企业面临着双重挑战——在利用现有机会的同时还要识别新的机会。前者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创业领域的核心内容。对战略创业的关注表明,来自战略管理领域和创业领域的概念框架都不足以反映企业与机会之间的交往,整合两个领域的观点得到全新的概念框架是必要的。同时还表明,利用机会的技术与识别机会的技术大不相同。企业迎接战略创业中双重挑战的能力是机会与企业输出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调节变量,即企业越擅长在利用旧机会与识别新机会之间保持平衡,就越能将机会转变成高于平均数的财务回报;反之,企业如果仅仅具备利用机会的技术或识别机会的技术,那么企业将会输出较弱的结果,并最终导致无力与对手竞争。

  

  2.研究方法

  

  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它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逻辑研究的起点。其中,思维对象是指一切能够被思考的客体,它包罗万象,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等,它能够为概念所反映。本质属性是指一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它由概念的内涵来反映,内涵从质的方面对思维对象究竟是什么作了规定。分子范围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体对象,即概念的外延,它从量的方面对思维对象究竟有哪些作了规定。可见,任何一个概念都既有一个确定的内涵,又有一个确定的外延,并且,确定内涵是确定外延的前提,如果内涵规定不严密,那么外延就不好控制。所以,一个概念的明确首先是其内涵的明确,然后才是外延的明确。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简明的陈述揭示出某个概念究竟是什么,从而使得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区隔开来。定义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和定义项。被定义项是指被定义的符号,它在陈述句中一般是主语,定义项是指用来说明被定义项的符号或符号串,它与被定义项具有相同的意义,在陈述句中一般是宾语。定义联项是指被定义项与定义项之间的联结符号,它在陈述句中一般是谓语。“属+种差”定义是最常用的定义方法之一,它通常比其它方法更有效力也更有助益。其中,属是被分为子类的类,种是各种各样的子类,而类则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汇集(Collection)。可见,属和种是相对的,同一个类在关系上可以是它的子类的属,也可以是它所属的更大的类的一个种。一般而言,一个给定的属的所有种的元素都共享某些属性,这些属性使它们成为该属的元章,但是,任何一个种的元素都共享某些更进一步的属性,这里的“更进一步的属性”就是将该属的某个种的元素与其它种的元素区别开来的“种差”。“属+种差”定义法的操作步骤是:选择邻近的属,即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衾;识别完备的种差,种差不完备会导致定义不严密;按照“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属+种差”的格式整合成单句。“属+种差”定义法有其自身的埽限,它不适用于范畴和某些单独概念。因为范畴是外延最大的属概念,我们无法找到比它更大一级的属。某些单独概念,比如用专有名词表达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它的邻近属,伹是“更进一步的属性”即种差却不存在。创业机会既非畴,又非单独概贪,可以用“属+种差”定义法定义。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把一个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揭示出某个概念究竟有哪些,而让人们了解和掌握此概念的适用范围,有助于知iR的系_化。就理论层面而言,明确概念外延最简单有敦的务法是列举法,即一一列f出具有概念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伴的全体对象。但是列举法在实操层面往往是行不通的,因为绝大多_概念的外延都是$法做到完全列举的,比如创业机会。于是就产生了划分,它不是每次列举一例,而是列举一整组例子,即通过列举子类做到完全列举。划分要遵循排斥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即划分出的种概念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并且各种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划分的操作步骤是:确定要划分的属概念;明确一条统一的划分标准;将属概念划分成比它小一级的_概念。我们无法对空概念和单独概念进行划分,但是对创业机会这样的普遍概念进行划分。

  

  综上所述,明确概念的逻辑学方法可以总结成表1。

  

  3研究结果

  

  3.1创业机会内涵

  

  首先,选择比“创业机会”大一级的属概念。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用到的是概念扩大法,即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此处,我们通过减少限制词的方法找到比“创业机会”大一级的属概念是“机会”。但是,按照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被定义项“创业机会”的定义项中是不能包含“机会”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机会”的内涵。就科研的严谨性而言,要明确“机会”的内涵,就需要从理据性原则与通用性原则出发,对“机会”进行词源考古、历史嬗变、现代释义等方面的系统而深人的研究。但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仅基于“机会”的词典定义窥其内涵。《古今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恰当的时间;时机。《抱朴子?交际》:“世俗之人……或事便则先取而不让,值机会则卖彼以安此”;心计;圈套。《荡寇志?九十一回》:“这明明是调虎离山之计,并力追去,正中他的机会”。《辞海》中的定义是:行事的际遇时会;时机。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事物的关键。《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恰好的时候;时机。《韦氏美语学习词典》中的定义是:利于做某事的时机或时间,或者利于实现某个目标的情况、状态或条件。《朗文高阶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容易做某事的时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是:有利的时间、时机或环境条件。比较分析发现,上述定义的差别不大,定义的修饰词可以归纳为“利于做某事的”,定义的焦点可以归纳为“时空环境”,所以,本研究认为机会是利于做某事的时空环境。

  

  其次,识别种概念“创业机会”的完备种差,即“创业机会”的元素所共享的“更进一步的属性”,它将“创业机会”的元素与“机会”的其它种的元素区别开来,表现为“创业”的内涵,所以,此处识别种差的工作就意味着对“创业”内涵的探究。同样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仅基于“创业”的理论定义窥其内涵。Low和MacMil-lan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的企业,它是通过其它渠道对社会缺乏流动性的一种回应;Gartner认为创业是指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整合、开发机会等各种具体行为;Bmyat和JulienUS创业是创业者与新企业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紧密互动的过程;林嵩和姜彦福认为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指新企业的创建,也指成熟大企业内部新业务的开展,而要素特征则是创业过程的派生物;李时椿和刘冠认为创业是通过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发现与把握商业机会,通过创建企业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筹集并配置各种资源,将新颖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并认为判断一种企业活动是否为创业活动的标准只在于是否“创建新企业”或“实现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一本质属性,而不在于风险的高低。罗列上述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依据相关性、排斥性和完备性原则进行归纳,发现创业定义的焦点是整合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需求、创造价值、创办新企业、开展新业务。其中,整合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需求是手段,创造价值是目的,它们共同构成创业的实质内容,而创办新企业、开展新业务则是创业的表现形式。所以,本研究认为创业是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

  

  最后,在“机会”内涵和“创业”内涵都明确的基础上,遵照“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属+种差”的定义格式,本研究认为创业机会是利于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时空环境。

  

  3.2创业机会外延

  

  王朝云认为,现有研究大多是按照创业机会来源而非创业机会内涵对创业机会外延进行划分的。所以,创业机会外延的划分缺乏科学依据。言外之意,只有创业机会的内涵才是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科学依据,其它划分标准都是不科学的。在将创业机会内涵作为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他把创业机会的外延划分为由市场需求、市场进人构成的市场维度,由基础性创业资源、一般性创业资源、高级创业资源构成的资源维度,以及由特质论相关因素、新特质论相关因素、环境因素构成的创业者维度。

  

  本研究认为,王朝云关于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上述观点值得商榷:创业机会的内涵能否作为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依据?概念外延的划分是通过列举概念的子类做到此概念所包含元素的完全列举,实质上是把某一属概念划分成若干种概念,划分的依据应该是种概念的内涵,而非属概念的内涵。创业机会外延的划分是把属概念“创业机会”划分成若干种概念,划分的依据应该是“创业机会”的种概念的内涵,而非属概念“创业机会”的内涵,“创业机会”的内涵可以作为其更高一级属概念“机会”的划分依据。所以,创业机会的内涵不能作为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依据;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标准是否唯一?如同“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也可以按性别划分为男人和女人,还可以按国别、肤色、种族、区域等标准进行划分一样,“创业机会”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具体采用哪种划分标准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所以,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标准并不唯一;③市场、资源、创业者这3个维度是不是创业机会外延的一个划分?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区分“划分”与“分解”这两个逻辑学上容易混淆的概念。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划分后的每一个种概念都具有属概念的属性并且可以用属概念的名称去指称。比如,把人划分为男人和女人。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后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并且不能用整体事物的名称去指称。比如,把人分解为头颅、躯干和四肢。根据本研究对创业机会内涵的界定,我们认为市场、资源、创业者是创业机会必不可少的构成维度,它们都无法单方代表一个完整的创业机会。所以,市场、资源、创业者这3个维度是对创业机会的分解而非划分。

  

  基于以上3个观点,本研究认为在创业机会外延的划分问题上没有必要拘于一格,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只要是符合实际需要并遵循了排斥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的划分都是可以的。比如,Shane和Venkataraman依据环境变化把创业机会划分为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3种类型。Ardichvili等[7]按照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两个维度,将创业机会划分为“梦想”、“尚待解决的问题”、“技术转移”和“业务形成”4种类型。此外,本研究认为也可以依据机会的创新性强弱将创业机会划分为模仿型机会和创新型机会,还可以依据机会的来源将创业机会划分为资源能力导向的内生型机会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外生型机会。

  

  4.结语

  

  创业机会是创业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但人们在创业机会概念问题上却没有形成一致性意见,这严重阻碍了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研究收集到122篇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在对其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分析技术、变量测量等理论方法,以及机会的本质属性、前因变量、结果变量、调节变量等相关主题进行全面细致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学中的“属+种差”定义法和概念划分法对创业机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人研究,得到如下两点结论:创业机会是利于创建能够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满足某一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业务的时空环境;在创业机会外延的划分问题上没有必要拘于一格,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只要是符合实际需要并遵循了排斥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的划分都是可以的。

  

  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文献回顾为未来其它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关于创业机会内涵的界定与先前采用其它方法得到的研究结论相互佐证,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对研究成果的信心;本研究关于创业机会外延划分的观点实则是对王朝云(2010)相关研究的一种理论修正。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本研究增进了人们对机会、创业、创业机会等概念的理解,提升了人们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认知水平;创业机会概念的明确有益于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价、开发与利用等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的展开。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逻辑学研究方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界定创业机会内涵的过程中,逻辑学研究方法将这一任务分解为机会内涵和创业内涵的界定,在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时采用的是基于词典定义或理论定义的定义分析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通过归纳的思路进行的。然而这一思路却存在很多弊端,它所引发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只是研究对象的概率性本质,而并非其真实本质,这就使得研究结论与真实本质之间存在距离。要想直接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本质,主张对反思到的经验进行直观把握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也许值得尝试。

  

  作者简介:曹之然(1979—),男,山东聊城人,博士,聊城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