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创作背景简单(三毛流浪记表现题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2 00:33:00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6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 家族基因遗传是三毛流浪的潜在原因。
  这主要源于三毛的祖父陈宗绪个性的部分遗传。陈宗绪生于晚清时期的舟山定海小沙村,这是一个靠海的偏僻农家小村落,大海的动荡不定的外部环境与陈宗绪倔强不驯的内在特质,形成了他不甘安于现状、不断追求突破的动荡个性,而他矮小的体形使他在内心产生的某种自卑又是激化这种动荡性的助推力。由于矮小力薄,他在干农活时受到人高马大与他身材反差很大的哥哥的羞辱和奚落,强烈地刺激并伤害了他的自尊。形体上的劣势、生存的压力,是倔强的陈宗绪从精神提升到物质提升的双重动因,也是他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流浪、不断超越以至形成一种惯性的必然结果,他试图以顽强的意志通过拚搏实现自已人生价值的提升。当二战期间上海经济大动荡,社会局势很乱的情况下,已成了某洋号水泥厂工人的陈宗绪没有听从外国老板的劝告,象许多闯荡上海滩的乡民那样回归相对安全的乡下,而是选择了留守。当时已陷入战乱中的上海,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对老板说:“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这种决绝的个性,使他完全按照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动荡而充满吊诡的人生以后,陈宗绪的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方式,也即“流浪”的特性,在孙女三毛身上作了最充分的传承。如果说,三毛的爷爷是流浪的源,那么,三毛便是流了。如果说,三毛的爷爷陈宗绪一生辗转不定的创业流浪,更多属于生存困顿者的流浪,那么,三毛一生流浪,走遍大半个地球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突围式的漫游方式,决不是出于一个游者的单纯爱好,更多是一种精神困顿者的心灵漂流的表现方式。
  二,童年心理创伤导致的自闭症是诱发三毛流浪的根本动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童年遭遇或者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儿时的三毛就呈现出性格多重的的特征,她既活泼开朗,但又敏感脆弱和多思,并有着很强的易受暗示的特点。三毛儿时爱看书,她痴迷《红楼梦》,自比贾宝玉,并且这种托借一直伴随终身。自称与宝玉在异度时空中有着心灵沟通的她,被一位台湾女作家、好友则戏称她是宝玉式的‘混世魔王’,今生是来向父母讨债的”。而她儿时看的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一书,更是受了书中小主人公三毛行为的强烈影响和暗示后,干脆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三毛。从其一生不停流浪的行为来看,正是这种暗示效应的结果。
  且来回顾一下那件令三毛一生都无法释怀的校园羞辱事件:三毛的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三毛做不出试卷上的数学题,于是,灾难降临了。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无情地嘲弄和羞辱了三毛,“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二个。”“老师拿起毛笔蘸进墨水里,把我的眼睛画成了二个大黑圈,像只熊猫一样……”下课后,老师又令三毛在众目睽睽之下沿着操场绕行一圈……,心理严重受伤的三毛先是逃学,继尔又将自己关在家中楼上拒绝上学。自闭三年,三毛曾三次自杀,最终在白先勇老师帮助下使她在休学七年后重返校园,但当年的伤害之根已深深埋下,造成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实际上,童年就像一首人生乐曲开始的定调,三毛的自闭,是对世俗世界和文明社会的一种拒绝姿态,而后来的流浪则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救赎的过程。童年受辱的巨大心理创伤经历,实际上改变了三毛张望世界的方向。
  三,情感一挫再挫是形成三毛流浪惯性的主要推手
  前面已经提到三毛实际上从未真正走出过童年的这个心理阴影,而后的情感磨难只是强化并延续着心理创痛。当与初恋的才子舒凡恋爱上得不到守望共鸣,最终只能忍痛分手时,三毛再次选择了逃避,前往西班牙,童年三毛的心理与肉体其实已出现分裂,只不过处于隐匿状态,一旦遇挫,则又被重新唤醒心魔,并以流浪的方式逃避。这种逃避随着情感上的一再挫折,最后成了一种惯性。只有流浪,才能暂时摆脱精神困顿,缓解心理痛苦。且让我们来看看她的情感路径:与初恋情人舒凡分手后,三毛出走到西班牙,遇到了她一生的挚爱——荷西,并和他结了婚。按常理,三毛已有了归属,应该心安了。其实不然,她灵魂的另一半依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非但没有在这个国度安身立命,反而舍弃正常生活,继续流浪——前往远离现代文明的荒蛮之地撒哈拉大沙漠。而荷西看来更象她流浪路上的一根拐杖。荷西其实不是她的主流需求,她的心灵仍然动荡不安,并力图以求得心安的圆满。心安,这是三毛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透露出了三毛内心的真实信息。六年后,当荷西在潜水事故中不幸丧生,三毛的精神支点又一次倒下,于是再一次从流浪的驿站出发,重新踏上漂泊之路;这以后,三毛在精神困顿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又遭遇了感情上受骗上当带来的本文转自 第一论文网屈辱,以及后来再婚前夜德国男友的猝然离世的厄运,又几令她精神崩溃。从十三岁自闭开始,三毛在一连串的不幸事件中挣扎、突围。然而,苦难让她的肉体和精神积压了太多太沉的负荷,如果她不听从内心的呐喊,在陌生的不需要戴起面具也不需要躲避世俗压力的陌生环境里,救赎自我,重建自我,那么,三毛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眼里文化意义上的三毛。是一次次的情感与心灵磨难将她推向流浪之路,而流浪,是三毛拯救自我,寻求心安的一种方式。三毛一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但最终三毛感觉到哪怕走到地球的尽头,哪怕活到自然生命的尽头,她的心也难以找到真正的靠泊——心安。实际上,她始终没有走出自己最初形成的的巨大心理阴影,这从她离世前在莫高窟面对壁画佛像产生的童年自杀幻觉映象和内心告白就可印证。可以说,从十三岁开始,三毛逃避和突围了半生,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发现这一点,使她彻底绝望并放弃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在放弃肉体的同时,她同时求得了灵魂的安妥。
  作者简介:张惠飞,笔名张慧飞,女,浙江省舟山市舟山日报社工作,籍贯普陀,职称:记者,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文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