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这一文学形象出自(说一说《哈姆雷特》作品中人物之间矛盾的演变)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22:26:23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20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其出彩之处在于塑造了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就从人物形象以及相关情节出发来分析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就是铸起人文主义的长“矛”,同时攻打人文主义的坚“盾”,并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这向世人传达人文主义观念,并引导它向正确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哈姆雷特》;矛盾;统一


一、构铸锐利之“矛”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人文主义者进行反封建斗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它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宣扬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莎士比亚希望借助笔下的人物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时代的强音,像一只锐利的矛刺向封建腐朽的心脏。
  (一)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接受大学教育,受到了先进思想的洗礼。他有文化有涵养,遇事会思考,不莽撞,就连他的“复仇计划”都充满理性。他身上也处处显现着人类的美好品质——坚毅、隐忍、独立、无畏、担当、仁慈、感情丰富等。为了正义,他决定复仇;为了复仇,他孤独的前行;为了弄清事实,他装疯卖傻也在所不惜,他有自己珍爱的亲情、友情、爱情……
  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人物,他是人文主义者的化身。莎士比亚凭借自己对人文主义的深切体会,塑造出心中“人”的理想范例。莎士比亚不仅借助哈姆雷特之口表达人的伟大,也借他之口说出对于这个黑暗的社会的愤恨。这种脱离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平面化书写,直接将人提升至与神平起平坐的地位,显现出人的高贵。
  (二)召唤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老哈姆雷特
  老哈姆雷特以亡灵的形式与剧中的人物同在,影响着哈姆雷特的思想走向,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
  是英勇威武的理想君王,也是体贴温柔的绝佳丈夫,他身上处处闪烁着理想与美德的光辉。
  逝去的亡灵之于哈姆雷特,正如“逝去”的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之于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召唤古希腊罗马的“亡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用以对抗黑暗现实的利器。
  (三)打击封建势力——克劳地、波隆尼尔
  将克劳地、波隆尼尔等位高权重之人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莎士比亚写尽其丑陋与罪恶,亦是对当时阻碍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封建势力的嘲讽与鞭笞。哈姆雷特的“复仇”反映的正是人文主义者对于封建势力的反抗。不过,双方力量悬殊,人文主义者身处劣势,加之斗争过程中自身的软弱与不坚定,令斗争道路更加艰难。哈姆雷特的失败,无疑是一种提醒。
  (四)叹惋迷失的普通人——皇后、欧菲莉亚
  这场文艺复兴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次艰难的自我抉择。普通民众势单力薄,充当着两股势力斗争过程中的棋子。为了生存,所能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否则便走向陨落。两位女性主人公饱受封建束缚,她们也曾为“解放”做出了努力,但最后仍是以悲剧收场。莎士比亚从一个侧面说明封建毒瘤对人们的摧残之深,而人文主义者对抗封建势力的路还很长。

二、攻击坚硬之“盾”
  然而,新生事物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自身的软弱、莎士比亚锐利的“矛”同时也刺向了人文主义阵营中并不牢靠的“盾”。
  (一)懦弱的人文主义者
  “复仇”是命运赋予哈姆雷特的——就像是人文主义者必须要担负起“文艺复兴”这一使命。而肩上的担子使得他们在行动中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莎士比亚虽然同情,但是依然给予了批评,他指出:哈姆雷特本来有很多机会进行复仇,可是他的优柔寡断令他屡屡错失机会。连哈姆雷特自己都指出:「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 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 像个病夫。再之, 这些更能坏大事, 乱大谋, 使它们失去魄力。[1]
  莎士比亚用“哈姆雷特的失败”来批判人文主义者自身的问题,并提醒其他人要克服这一弱点才可以走得更远。
(二)伪人文主义投机者
  莎士比亚同时也塑造了诸如波隆尼尔这样的“伪人文主义投机者”——功利、世故、市侩。他收集了说不完的格言拿来教训孩子,表面上是德高望重的绅士,而自己却言行相悖,拿自己的狭隘来丈量别人——他一边赞同儿子“搞女人,逛窑子”,一边却又反对女儿和哈姆雷特交往,把他们纯洁的爱情当作是阔公子玩弄女性的花样。
  莎士比亚让人文主义者警惕自己阵营中存在的虚伪投机者——他们有可能会造成行动失败,就像波隆尼尔间接造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
  (三)跑偏的准人文主义者
  莎士比亚同时也预示到一种极端的情况——“过犹不及”。皇后和欧菲莉亚代表了那些处于中间地带、持观望态度的人们,他们身上初具人文主义者的特征,可是却不够坚定、不能独立抉择、不能明辨是非,本是冲破禁欲主义的代表,可是却惨淡收场。
  莎士比亚想要给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未能正确认识人文主义的人们一个提醒,盲目地追随势必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人主义、纵欲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等。

三、小结
  综上,在莎士比亚心中,人文主义(humanism)是人文主义者进行反封建斗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亲情、友情、爱情),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它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用人性反映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等级偏见,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2]它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可是,当新兴资产阶级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加之过于想要证明自身价值,未免剑走偏锋,误入歧途。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形容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并不是说他在“自相矛盾”,而是想说明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之远见。借用一句话:“最大的矛盾孕育着最大的和合,最大的风险孕育着最大的机会。敢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敢在刀尖上翩翩起舞。这是胜在头脑赢在道的大智慧。”[3]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 朱生豪 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简编[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心放.诸葛亮为什么敢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Z].光明网-光明观.察.2010-06-02.检索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