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讲学是自由的(中国古代书院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1:46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32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书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延续千年之久并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渗透着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虽经历史演变,但其蕴含的宝贵教育经验仍值得当代大学去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古代书院; 理性主义; 思考
引言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最初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后来,由私人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讲学之所也被称为书院。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讲学为主,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直到清末年,书院改为学堂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在它长期的发展中,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成为我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本文通过分析书院教育,发现其成功正和许多一流大学保持着理性主义的模式有很大的一致性,正值大学改革之际,充满理性主义色彩的书院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书院与理性主义哲学
  (一)教育理念
  书院打破科举化官学教育的单一发展模式,反对官学教育以科举考试和士子进身官场的办学目的。主张通过自由办学、自由讲学、弘扬儒家理性主义教育传统,以“传道而济斯民"为办学目的,通过书院的培养与自身修养成为一个符合儒家圣贤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标准的人。因此,书院更关注学生德行道义的培养,而非文辞技艺之工。这一办学理念又与理性主义教育不谋而合,从苏格拉底的“智慧即德行”的观点我们也能看出,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和智慧本身看作教育的目的,还把发展品格作为另一个重要目的。他们希望社会所拥有不只是有学识、有知识的人,而且是善良、有道德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教育方法
  书院生徒在求学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在教师提纲挈领的指导下自行领会、独立完成的。朱熹曾对学生说过:“为学勿责无人为自家剖析出来,须是自家去里面讲究做工夫,要自见得”[1]P.136通过学生自己潜心读书,逐渐形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书院教学重视学生的独立钻研,但并不是忽视对学生群体的讲授。朱熹明确提出学不可不讲,指出:“载之简牍,纵说的甚分明,那似当面议论,一言半句便有通达处”,所谓“与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说到透彻处,何止十年之功”[2]同时,书院实行“讲会”制度,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辩论交流,鼓励师生问难、辩论、提出问题。书院的这种重个人思考与阅读,师生间的论辩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理性主义者们提倡的教育方法。他们倡导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因为他们认为几乎当代的任何问题都能在过去找到它的根源,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升了人文素养还能带动思考,产生问题和想法。通过交流和争辩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与学科化的学习相比,是一种整体式的学习。在理性主义者们看来,他们要求人们关注整体,而不是许多部分拼凑在一起的联合体。因为整体式的学习,带给人们的是更加自由的学习态度。[3]P. 31在这种情境下,他们的潜力才能激发,学问才能产生。
  (三)课程设置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课程设置为例,从南唐朝廷创办庐山国学至晚清宣统年间,把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止,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历史、诗词文赋、礼乐、诸子百家、实用技术和写作。[4]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书院教书育人的核心思想,因此,儒家经典著作的学习已成必然,历史、诗词、礼乐等是作为一个人提升人文素养的必备课程。虽然开设一些实用技术,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早期书院中不占主流。而理性主义者们也没有低估课程的价值,柏拉图也将“七艺”作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必备课程,从而构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最终认识善理念达到至善的境界。所以,他们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由于提倡质疑和自由择师,许多名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许多学生慕名前来求教,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并且师生常常在优游山水间,教师寓讲说、启迪、点化于休息、娱乐之中。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更加深了师生情谊,其人格魅力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教育方式也让我们想起苏格拉底,在理性主义者们看来,最好的教师是苏格拉底,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城邦的广场上与别人分析和探讨问题,并采用启发的方式激励学生思考。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并发展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3]P.34,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二、古代书院留给当代大学的思考
  (一)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经坎坷跌宕,尤其在国势不稳期间,官学衰微之时,由于政府的无暇干涉,书院才更有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而当政府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皇权时便不断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其失去自由最终和官学无异。因此,拥有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和学术环境才是书院繁荣兴盛的保障,这也是书院能延绵千年之久的基础。现代大学也是如此,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符合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成为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坚持的理念。但是,我们并不是说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绝对的,它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似,政府只需抓好宏观调控,协调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给大学一个自由的环境,并在法律上给予其保障,任其驰骋与发挥,我国的大学才能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大学精神
  近百年来,中国人通过“上法三代、旁采泰西”的不懈努力,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持续的改革,但仍没有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校之列,原因何在?大学精神的缺失。一味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博大精深的书院精神却被我们抛在脑后。因此,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
  首先,立足本土,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始终蕴藏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如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气,美国哈佛、耶鲁的引领潮流,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激荡灵魂的“高师精神”。[5]试想,没有精神的大学何谈竞争力?在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大学教育必须扎根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使我们的大学有精神。
  其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均衡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始终应该追求的精神。反思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依然远远落后与科学教育。有人这样谈到 ,“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承担着不同的文化责任,即人文学者更为关注精神与信仰,以综合的目光进行长线思考,为社会建立理想性的精神标杆,“没有这种不妥协的追求,社会发展缺乏方向感”;社会科学家更愿意采取建设者的姿态,注重现实性与可操作性,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实实在在地影响社会进程,没有这种努力,任何理想的蓝图都会落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