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拍电影(中小成本电影制作成本)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01:04:13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25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小成本与大制作从电影市场看中国电影及教育

 3d版《泰坦尼克号》来了,这对如今并不论文联盟http://缺乏现代电影技术和艺术享受的观众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时隔近20年,1994年的《泰坦尼克号》仍是一个令人迷恋的影片。冷观国内电影市场,与火热的国际电影大片相比,小成本电影在近几年屡有“黑马”杀出,从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一夜成名,到2012年的反映现代都市男女新恋爱观的《失恋33天》,从观众对国际影片和国内小成本电影的关注和反映,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及其市场运作还需要走更长的一段路。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就国际电影市场运作与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及电影教育的可行之道。
  记(以下简称记):近几年,小成本影片的高票房与高性价比势头良好,众多的投资商也纷纷开始投资影视,您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孙立军(以下简称孙):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形势,要从全球电影市场来看,特别是从中国电影市场上看全球市场的走向,“好莱坞”式似乎成了一个标准,在告诉大家好莱坞有哪部大片,哪部电影票房获得了大丰收。在国际电影奖项中,与戛纳、柏林等相比,奥斯卡获奖的分量对电影人来说则显得越来越重,这说明好莱坞的制片模式已基本稳定。
  此外,国外影片的票价是其人均收入的0.2%的标准,也就是观众花7.9美元就可以看到一场电影。我们现在的商业电影,特别在大城市,票价多从80到120元人民币不等,相比之下票价要高很多。可以看出,电影在美国可能是“快餐”,到了中国就变成了“盛宴”。因此,用票房的成绩去评价一部电影,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美国的电影工业是个产业,并且已非常成熟,就像一辆“大货车”,即便是刹车的时候,它也会随着惯性继续往前走。中国的电影产业刚刚起步,如果过于依赖好莱坞模式,必然是一种不“和谐”的发展。
  再者,大片制作需要投资人、明星,需要一个庞大的市场支撑,中国电影一年产500多部,只有100部左右可以进入院线,而100部里不到20%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票房过亿的就更少。如能保证票房过亿的创作,就导演来说,有些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等知名导演等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或以上;明星方面,如一线明星,年龄也在30岁左右或以上,如果按照好莱坞模式,国内电影市场的创造力和市场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不够完备;有的年轻导演或创作者虽然也非常有才华,但他们缺乏有力的财力去支撑其拍摄大片,比如“中国好莱坞”式的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像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找到大投资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因此,小成本影片诞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记:这样说似乎小成本电影是电影人创作的一种必然,一定要有这样一批小成本电影去释放创作者的激情,这时一些好的作品就会出来,那它是否会影响观众对大片的消费?
  孙:小成本影片偶尔一部过亿,或说性价比好的时候,就是“黑马”现象,有时就是一种必然。当观众走进影院,其诉求是一定要看好看、值得看的电影。国人在面对像《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国外大片或国产大片的时候,都要拿上百元去看,甚至在影院门口的停车费还得花上一百,请女朋友或家人吃饭再花几百,最后等于是带着1000元去看了一场电影,这样一种观众的消费心态决定了对想看电影的期待性,好比一辆奔驰车100万元和一辆奇瑞车卖80万元买哪辆的问题,多数人会买奔驰车,因为那是“大手笔制造而成”。所以,好莱坞大片有市场,就是当观众拿着100元进行选择的时候,更多人情愿加20元看美国大片,因为省着的20元看一个小成本影片似乎并不合算,这样的消费环境慢慢就演变成一种尴尬的现象:小成本影片如何实现小制作而获得大收益的平衡问题。
  记: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有些小成本电影的存在意义认识不够,我们应该给其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孙:小成本电影的存在意义很大,不是在如今,从100多年前电影诞生的那天起,小成本影片就对未来的电影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是创业者梦想实现的舞台。北大方正、联想、微软最初都是由小公司华丽转身后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这是一个客观和正常的自然规律。现在“小”不意味着未来“小”;此外,要给小制作影片以良好的空间,让观众不必一味地通过票价的调剂才被满足观影的欲望和可能。所以,把所谓的黄金时间给商业片而忽略文艺片,表面上是为了市场的发展,为了票房和庞大的资金回流,发展下去只会断送中国电影的创造力,让年轻的电影人缺乏更多的机会。
  记:作为制造电影的电影人的素质建设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作为电影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孙:对电影创作者来讲,应该集创作者、市场营销者为一体。其次,要耐得住寂寞,不过于思考所谓的市场,应把每个创作者自身的才华展现出来。如果都按照市场的要求去拍摄大片,也就没有小成本制作。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创作出能够代表自己水准的艺术作品,在顺应市场、政策需要的同时,拍摄忠于观众的影片,从而为营建公平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市场创造条件,这是每一个电影人应有的责任。
  记:电影是一个时间性特别强的专业,作为专业电影教育院校,在新的电影市场条件下,有什么新思考?
  孙:北京电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规划要做几件事:第一是拓展新校园,也就是让更多的有梦想、有理想的年轻人能够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享受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构建一个人才的金字塔,并适度地在保证教学和人才质量不下滑的情况下稳步提升,对有些专业扩大规模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其次,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发展,紧密地和市场对接,让老师和学生拍一些主流的电视剧,给师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再次,完善国际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在好莱坞报的评价中,北京电影学院在全球艺术院校的排名是前三名,但还有很大差距,与国际上优秀的院校进行战略性合作,课程交换、学历教育及教材、师资流动等,可以使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准,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最后,加快研发研究。数字化的今天,除了好莱坞模式外,未来电影还需要发展,据目前的有些数据显示,国内的银幕数超过好莱坞,在5年以后,票房总量也将远超好莱坞,到了那个时候,电影未来的走向就要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方面去掌握,也就不是传统的胶片拍摄、胶片放映,而是数据化、云计算、智能化的一些东西。
  记:数据化、云计算、智能化都是电影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无论如何,电影还是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在电影教育教学中,如何去实施和实现这些技术的应用?
  孙:未来的数字技术发展,比如3d的出现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家庭影院,这种电影的特殊性和原来的唯一性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研究继黑白电影、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后出现的交互式的电影,即第三代电影的概念,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一些格局,不是好莱坞式的院线制,而可能是一种新型的院线,比如现在的游戏产业产值远大于电影产业的产值,这也是基于一种国情去创作的一些新产业,因而要紧扣技术发展的脉搏。毕竟是因为技术的发明才有了电影艺术,随着数字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需要思考,对于培养电影人的专业电影院校来说更要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

http://

记:技术发展与电影教育之间是否有特别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哪里?
  孙:电影教育的论文联盟http://目的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爱电影,而不是好玩。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有“私”字就不能叫爱,而没有私的表现就体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坚守,这要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付出后才能索取,这是从精神层面上讲的。
 在内容层面上,要研究大制作影片和小成本电影的共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如何传递价值观、传递一个电影的艺术,电影作为商品在拍的时候应该有计划、有规划,不是无序的,要把握好市场和创作的关系。
  电影作为艺术,离不开艺术片,无论长短,也不应该用市场票房去评价它。电影人的责任是服务观众,要尊重市场规律,还要让其产生良性循环。所以,在大学期间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学生才能够明确自己的所学。
  记:从电影市场主导模式到电影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有一个重要的背景——电影教育的大环境,而学院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未来电影教育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孙:在很多国家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有的人并没有考上电影学院,但因为爱电影,始终不渝地在学习,最后通过各种机遇抓住了,有才华的电影人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任何人才的成长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先天素质、自身条件,外加个人的努力。有些学生不爱听讲,但他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积累学习,最终展示出个人的特点。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哪个大师一定是在大学培养出来的。因此,学院电影教育应更加灵活、适应性强,更多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特点。
  而相对于成功的电影人来说,不管是通过社会的学习还是学校的专业教育,两者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可能涉及到学校教育赋予一个人的东西不同。比如演员,学校培养的演员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在社会上成长起来的演员相对比较单一;如摄影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成为摄影师的人并不多见,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导演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人才的成才率还是比较高的。专业电影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的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社会环境与学校的教学环境对专业电影教育非常重要。
  记: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观众饱尝到“视觉盛宴”的快感,但在这背后的问题也体现了出来,只注重技术表现,在内容上缺乏内涵,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性,这样的影片有时却占据着主流或多数,这是否体现了当代电影发展和教育方面的某些不足?比如教育思维引导方面,学校该怎样弥补?
  孙:任何教育都要首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应与时俱进,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功。在电影创作中,没有良好、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何来创意?如再具体到动画的制作,它需要大量投资、有市场分析,以及有一批动画制作人配合好创意去实现。所以,基本功是良好的基础素养的必备条件。
  对一个懂得创造、富有梦想和理想,追求创造至上、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大学生活仅是其重要生命旅程中的一段,社会才是他们实战的真正舞台。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吸收营养的渴望,培养他们具有“海绵”般的能力。
  记:从电影市场运作模式到电影教育,您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孙:中国电影教育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中国的电影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下一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潜力巨大,电影教育也应抓住这个机遇,培养引领电影产业,甚至引领世界电影产业的优秀人才等。
  其次,强调内涵式发展,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不仅要有勇于探索的力量和能力。抓好内涵式的发展,不是培养成百上千的“张艺谋”,而是要有优秀的创作团队去实现优秀的创作,比如优秀的制片人等,都是要培养的人才。
  电影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几个明星,应紧紧抓住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培养能够引领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实现电影大国转向电影强国的梦想。

http://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