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形式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1:39:56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8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颇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品牌经营”形式、乡村民俗旅游形式、城市民俗旅游形式以及主题公园形式等传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形式

所谓民俗即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民俗文化即是指历史上各族、各地的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建筑风格、民族工艺以及节庆活动等方面的民俗习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而灿烂的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民族性以及区域垄断性的特征,并以其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构成了我国旅游资源的主体,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开发[1],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民俗旅游蓬勃发展,对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如火如荼,时至今日,基于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开发仍然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因此,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形式的探讨,就显得颇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形式进行了探讨。
一、“品牌经营”形式
“品牌经营”形式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烙有鲜明市场化特征的一种开发形式模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过把分散于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中的民俗资源进行提取,取其精华,并进行策划“包装”,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市场“品牌”和经营“商标”的“产品”,并对该旅游“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大力推广,使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长岛县地处黄海与渤海交界处,是我国有名的海岛县,既有天然而独具特色的海洋生物和气候,又保存了最原汁原味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渔家生活民俗。长岛县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还在1998年以后,推出了“渔家乐”这一富有海岛渔家生活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还为“渔家乐”这个旅游品牌注册了商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旅游市场颇有影响力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渔家乐”基于传统渔家生活民俗为基础,以“公司+农户”为营销方式,游客可以住渔家家庭式旅馆,品尝地道的渔家饭菜,跟随渔民出海打鱼,体验一把渔家风俗人情及渔家生活的乐趣。“渔家乐”是一种典型的走“品牌经营”路子的民俗旅游开发形式,并从产品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专门策划及包装,最终把它打造成为最具海岛特色的渔家民俗旅游品牌。
二、乡村民俗旅游形式
乡村民俗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地限于乡村环境中,依托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等当地资源,不改变当地居民的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秩序,维持人们原有生活轨迹而开发的民俗旅游形式。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居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外界沟通,使得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得以世代相传并保存下来,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及神秘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猎奇。乡村旅游形式还具有参与性的特点,首先是当地居民不仅要参与整个民俗风情旅游的经营及管理过程,而且游客也可以自由加入到民俗旅游活动中来,亲身体验当地的生活习俗,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参与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闻,获得直观而真实的文化体验。
陕北的民俗民情窑洞旅游即是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形式[2]。如在延安或者榆林的乡村地区有当地农民经营的窑洞客栈,这些窑洞非常富有陕北特色,窑洞外挂有成串的辣椒和玉米,窗上贴着精美的窗花,炕的四周围着精美的布画。游客盘腿坐在炕上,一边喝着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油糕,一边欣赏墙上张贴的陕北本土作家的艺术作品,还不时有阵阵陕北民歌传进耳中,游客兴之所至,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剪窗花和纺线的乐趣。除此之外,国内已形成乡村民俗旅游开发趋势,如山东枣庄的洪门村,苏州的周庄等,现在都已发展得有声有色,业绩显著。
三、城市民俗旅游形式
传统旅游区的开发形式多为封闭式管理,依靠收取门票维持日常运转,城市民俗旅游形式,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把一处一直有人生活着的城市街区变成了一个有较高吸引力的旅游场所,而且这些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未因旅游开发而发生改变,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充满民俗风情的食宿等有偿服务,并且旅游者在街区产生的与旅游相关的食、宿、住、行以及娱乐消费并未被旅游开发商或当地政府所有,而是成为当地街区居民的收入来源,可以说,这些居民是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受益者,传统街区旅游开发的形式,既提高了城市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又显著促进了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芙蓉街是济南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它就像一块见证了济南沧桑巨变的活化石,向游客娓娓讲述着济南的历史。这里有经屡次修葺但仍保留着原样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有临街而开的老店铺,有沿街叫卖的街头小吃,有与趵突泉毗邻而居的老市民,这片有着历史痕迹的古老街区把市井民俗文化表现得恰如其分。游客到芙蓉街旅游,吃有各式美食,玩有热闹的民俗活动,住有古朴的庭院式旅馆,或者入住具有老济南特色的四合院,这里已成为游客探寻古文化足迹、体验城市民俗兼旅游观光的绝佳之所[3]。此外,北京的“胡同文化旅游”,山东省台儿庄的古运河码头、周村古大街等旅游开发形式亦属于城市民俗旅游开发形式。
四、“主题公园”形式
“主题公园”式的旅游开发形式,是指出于保护当地原生态民俗文化的目的,或通过仿造民俗环境,或通过模拟生活及生产民俗中的某些活动,通过静态展示的方法,将散布于较大地域范围内的特征性的民俗文化集于同一个主题公园内进行综合展示的一种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形式。客观地说,主题公园所展示的民俗不是源于生活的真正民俗,而是民俗文化的复制品,是通过模拟而展现的假民俗。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开发形式可以荟萃各地的民俗资源精华向游客集中展示,这一旅游开发形式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及参与性,能满足游客领略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需要而不受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有利于实现民俗资源的集约化开发,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因此基于实践的角度,可以说这种开发形式可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缺点是缺乏真实感,而且在复制过程中如果缺乏严谨性有可能失去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4]。
我国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及北京的“世界公园”、云南的“世博园” 都是“主题公园”民俗旅游开发形式的典型代表,而陕北的“黄土文化民俗村”及山东省济南市的“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亦属于这种“主题公园”式的民俗旅游开发形式。
五、生态博物馆形式
所谓“生态博物馆”,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它一反传统博物馆集中收藏式的建设形式,即不改变民俗文化的原位置,将其保存于原生态下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形式,它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信息搜集、整合后集中进行展示,保持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让游客能充分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游客了解民俗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
“生态博物馆”形式应用于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很快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市场前景的开发形式。如山东省安丘市的石家庄村开发的民俗旅游形式便属此类。如村中建立的“婚俗小院”及“年俗小院”等颇具民俗特色的一系列“主题小院”,较好地展现了当地的传统生活以及生产民俗,该种形式使得淳朴且原生态的乡村环境与各种民俗小院融为一体,使得游客能领略到我国最具民俗代表意义的如结婚、过年等民俗活动。
北京郊区的挂甲峪村开发了多种类型的农家“主题院落”。所谓“主题院落”,就是以传统民居为依托,分别表现不同种类的民俗手工艺主题,形成各种“主题”的院落。它是在原生态下将分散于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民俗文化集中于一起并以“活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它可以令时光“倒流”,可满足游客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充分了解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史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滨州市的孙武公园也属此类民俗旅游开发形式。
六、节庆活动形式
节庆活动模式是以民俗文化的展示为特色,以庆祝传统的及约定俗成的民俗节日而举办大型节庆活动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形式。节庆是一个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凝聚了该地区民俗风情的精华,包括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其一是以民俗节日为主题,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5],其存在并非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但现在已经被开发成和传统节日融为一体的专题旅游活动,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其二是以传统的民俗活动为主题举行专门的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民俗旅游形式是依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开发,并非为历史传承的固定节日。如潍坊市每年都举办的“国际风筝会”就属于该开发形式。放飞风筝原本是潍坊地区由来已久且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外交往增加及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 潍坊市该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发展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型主题民俗活动,这就是国际风筝节的由来,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既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又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其他还有海南的国际椰子节及岳阳的国际龙舟节等都属于这种旅游开发形式。
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民俗旅游形式的开发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深度挖掘不同民俗资源的特点,实现社会文化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民俗研究,2003(1).
[2]李胜利,顾韬.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9(11).
[3]田芸.济南芙蓉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1(2).
[4]张晓霞.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J].新西部(下半月),2007(11).
[5]李玲,陈春泉,刘冰清.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经济纵横,2008(12).

作者简介:黄举凡,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