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的理论综述怎么写(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4 03:03:24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17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大学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除了学习之外,还应更多的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学会寻求帮助,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本研究整理了近几年来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并提出了有待于研究者们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信任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些年来,人际信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以往的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对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关注,可以说,人际交往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社团的可能性,或是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社会支持对人们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恢复和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1人际信任研究现状
  1.1 国外对人际信任研究的现状
  人际信任的概念是在195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ch)最早提出。他从学术的角度对信任进行阐述,“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的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动。如果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预期相背离的话,那么它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会大于事先与预期相符的正面心理影响”。他的定义后来被霍斯莫尔(Hosmer)改写为“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获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本研究采用的是Rotter所下的定义: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信任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学者涉足信任课题的研究。但是西方人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调查对他人的信任的预期,而没有进一步研究信任行为。
  1.2 国内对人际信任研究的现状
  在目前已发表的关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想必是遵循西方研究对信任的定义,没想到要去对它进行本土的分析。只有陈介玄、高承恕(1991)曾试图对台湾企业中的“信任”作初步的界定。
  中国人对人际信任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企业组织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人际信任的概念,并不只限于预期及信念,还牵涉到真正的信任行为。这些研究最突出的一个发现就是,个别人际关系是人际信任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人对人际信任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进行的研究较多主要从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也很不一致。如谭雪晴(2008)的研究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邹平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认为女生信任他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专业上,卢光莉等人(2004)的研究认为在专业上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表现出差异,但庞彤彤等人(2006)的研究却认为,人际信任在专业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并认为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在年级上,卢等(2004)的研究认为,一致三年级人际信任水平随年级而升高,三、四年级基本平衡。但谭雪晴(2007)与邹等人(2009)的研究却认为,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对他人的人际信任程度不断降低。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人际信任的概念的界定都没有达到统一,而且东西方对人际信任的研究方向也有所区别。另外,就国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来看,在相同的维度上所得的结论仍有差异,这需要后面的研究不断加以验证。
  2 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社会支持研究状况
  社会支持的概念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引入的。之后,尽管有许多人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但社会支持的概念一直没有达到统一。如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Cullen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Malecki等人则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本研究中社会支持的概念引用了丁锦红等人(2000)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社团的可能性,或是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Sarason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它形成于儿童时期,稳定于青年时期,它的形成过程受到文化背景和情境变量的影响。Hungary的研究也表明,在(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存的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有明显差异,在大学生活适应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也有明显不同。该研究还发现,父母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在父母教育方式与大学生活适应性中起着中介作用。
  2.2 国内对社会支持研究状况
  尽管国内对社会支持的概念也未达到统一,但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多。在社会支持发展特点方面,刘春梅等人(2002)以及刘春梅等(2007)的两次研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大学生从父母、朋友那里获得肯定与与支持最多,其次是同学,从教师那里感知到的支持最少。目前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性别、年级、文理科等方面的比较,而且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在性别方面,丁锦红等(2000)的研究表明,在校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主要表现在主观支持和利用度方面。而谭雪晴(2008)的研究认为,师范院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认为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年级差异,这与他在2007年的研究中所得的结论一致。在文理科方面,梁书生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在客观支持上大学生文理科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其他社会支持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很多,但无论国内外对社会支持的概念都没有统一。而且对社会支持的状况所做的性别、年级等的比较,结论仍有差异,还需不断验证。
  3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状况
  查阅了近十年来的文献,分析对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很少,尤其对师范大学生所做的研究更少。有少数的文献也是研究技校生、研究生、贫困大学生或者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的。丁道群等人(2005)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直接的影响。而韦耀阳(2005)对高中生的研究表明,高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杨静等(2005)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研究结果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韦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谭雪晴(2007)对高师贫困生的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研究生的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所得的结果不一致,要证明师范大学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就应当以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一。
  首先,从以上所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前人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的研究很深入、细致,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有待补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大都是性别、年级、文理科等方面的比较,缺乏对城乡之间,尤其是曾经的住校经历的比较。其次,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对师范大学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2] 薛天山,翟学伟.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网络困境[J].社会信任研究,2009(2).
  [3] 谭雪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