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身体的图片(雕刻的生命之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34:08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57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文身作为人类古老的文化艺术现象,现今又普遍的流行,成为人们彰显个性的“另类”时尚,从对文身的历史及源起的追问中,我们发现文身日益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美的身体装饰艺术。因而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它的审美意蕴便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对当代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又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文身;历史;源起;审美意蕴;身体美学

the romantic charm of the body sculpture
——the tattoo’s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as seen from it’s history and origin

abstract: tattoo, as the old phenomenon of human culture and art, is popular with people nowadays and becomes the “another kind” fad that people display their individuality. in cross-examining from the history and source to tattoo, we discover that tattoo becomes gradually the body decoration art people run after beauty conscientiously. therefore, it appears to be necessary that finding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from the aesthetic angle. at the same time, the body aesthetic theory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age.
key words: tattoo, history, origin, aesthetic implication, body aesthetics.

文身这一古老而又遍及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如今又成为生存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的时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我们睁开眼睛,那些由色彩、斑块、线条和各种图形结构的图案,从五官到四肢,从胸部、腹部到臀部,从人们最易窥视的部位到不易发现的隐秘之处……他(她)们因与常人“不同”而成为“另类”,他(她)们因“另类”而标新立异,因标新立异而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锋,进而成为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关心:他(她)们为什么要文身或体绘?在这些彩色图案(或文字)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对于这一文化现象,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等都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和掌握的材料出发,形成了一些真知卓见。然而,文身这一种古老的原始文化习俗,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身体艺术现象,从一开始便是人类对美的一种追求和装饰,而且在其发展演进中越来越注重审美意蕴。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学研究者却始终对此保持缄默。这可能与学者天然的矜持有关,也可能是因为相关于是论资料的缺乏。但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者有责任从文身这一亘古长久的具体的艺术文化现象中去发现它的审美价值,并从中汲取对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有用的“养分”。格罗塞也说,“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的是为美观……;所以,我们先从美学的观点去研究画身是完全合理的”。①

文身一词来源于太平洋中塔希提岛的土语“talu”,英文名称“tattoo” 即由 talu演化而来。
文身现象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大量研究报告和文物、文献记载也表明:文身这种身体装饰行为由来已久。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二千余年古埃及发现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现象,腹部刺着平行的线条。这种文身的干尸,在西伯利亚的古墓中也有发现,时间断定为公元前300年。“魏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现的红色图案的痕迹,为绘身的遗像。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左其手记中写道,“没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②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也盛行文身,并且成为上层社会出身的象征。公元前54年恺撒大帝远征英伦三岛时,也记述了当地土人实行文身的事实。实际上,现代文身是以詹姆斯·库克的发现,并以近现代仍然保存于澳大利亚土著、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亚、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落后氏族、氏族部落为参照体,从而引起了许多人对文身的狂热,并引发了现代文身艺术化的革命。
文身在我国也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镂、绣、扎、刻等,与之相关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题、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镂身、镂肩、绣面、绣脚、刻划、点青等。我国近现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对文身习俗也有专门的称谓。如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叫做“拍面”、“画面”、“绣面”;但黎语则叫文身为“模欧(mu-ou)”、“打登(tatan)”等。
据考古学家刘敦愿的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身现象。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颈部、肩部都绘有鸟兽花纹图案。这些即是当时人们文面和方向的反映。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文身的遗迹就更多了。关于文身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左传·哀公七年》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太伯、仲雍投奔于吴,断发文身乃是入乡随俗。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各民族的文身习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礼记·王制篇》说:“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战国策·赵策》云:“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是指吴国的文身。《墨子·公孟篇》:“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则指越国的文身。另外《史记》、《汉书》、《隋书》、《新唐子》、《酉阳杂 》、《永北府志》、《台湾府志》等④,对文身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文身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界各地普遍地存在。从寒冷的北极(新西兰的毛利人)到南半球(西萨摩亚的萨摩亚人);从非洲(苏丹的贾阿林亚人,夏伊基亚人,利比里亚的土著人,坦桑尼亚的玛孔德人)到美洲(查科地区的印第安人);从亚洲(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族人)到大洋洲(马绍尔群岛上的土著人);从平原、山地到海洋、岛屿;从白种人、黑种人到黄种人、红种人,都把文身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不断传承,不断完美。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化,毋宁说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在身体上雕刻的艺术。

关于文身的源起,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每个民族远古文身产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民族内,各个部落也不尽相同。综观世界上一些民族文身习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渊源,概括而言,目前大体上有如下原因:
1、图腾说。文身作为具有文化功能的标志符号而存在,最初是表示民族图腾标记。在早期,人们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他们相信与自己相伴相随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把它们视为祖先、新族或保护神。他们往往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刺在自己身体上,作为永久性标志。民族与民族间崇拜的图腾,从外民族看来,他们往往是同一的,久而久之;图腾崇拜就成为民族的标志。澳大利亚南部伯尼凯亚部落袋鼠民族的人,以袋鼠为自己的图腾,后来也就成为了该民族的标志。
2、宗教信仰说。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当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和诸多自然现象时,如日月星辰,电闪雷鸣等,他们感到自然界是神秘而可怖的。再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不能解释梦和死亡,所以他们相信灵魂,“这样也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⑤。原始人用万物有灵的观念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这也是文身起源的思想基础。他们想通过文身祈求神灵保佑,求得吉祥平安;或者说想通过文身避免妖魔鬼怪的危害。这种观念在非洲苏丹土著民族中较普遍。
3、成人礼说。文化人类学家从未否认过文身与成人礼相关,事实上,许多民族和部落,成人礼也就是文身礼,即当青少年达到一定的年龄,都要隆重举行“成年礼”仪式,在身上绘刺花纹图案作为进入成年阶段的标记。在波利尼西亚,青年男女若未文身则不算成人,也不能结婚。文身作为成人礼在非洲和澳大利亚同样流行。
4、性吸引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是基于成人礼说的。而且举行了成人礼就证明他们已经成熟,可以选择、成熟的异性,以保证随之而来的婚姻——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文身最初是人类为了赢得异性的喜爱所作的美化装饰。因为文身能让身体更性感,更能引起异性的回应。
5、美饰说。文身被一些民族视为人体的一种美丽装饰,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体地表达了一些民族的审美意识。格罗塞说:“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为美观”①。
6、战争标识说。原始民族时期,狩猎和战争是最主要的活动。为了便于在混战中识别本部落的人,于是各部落都有自己永久性的标记——文身。同时也作为勇敢的象征。如波利尼西亚人就有为了让满身都有文身而不但建立功勋的制度。
7、身份等级说。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文身被用来标示尊贵、等级地位。在马克萨斯群岛,只有贵族可以从头面到手指、脚趾,包括全身都刺上花纹。在台湾高山族的各族系间,对平民和贵族在文身上的权利有很详细的规定,如年龄、图式、部位、颜色等。
8、功用说。在早期,文身的产生有其强烈的功用目的。如翁格人是了防止蚊虫叮咬等实用目的而进行绘身的。后来的求福避祸、图腾崇拜也由此说发展而来。
另外,还有研究者持巫术说、祖先认同说、摹仿说等。毫无疑问,对文身源起的这些阐释都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文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经历了人类漫长的历史,简单地用某一种说法是不可能全面阐释其源起的。
根据文身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以及当下的实际情形,笔者认为文身现象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类生命追求的某方面的需要。封孝伦先生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⑥。因而文身现象产生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满足生物生命的需要,在落后的原始社会,经济条件低下,想借助文身维持生命的生存(包括自己的生存和种的繁衍)。如功用说和性吸引说。二是满足精神生命的需要,由于那时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等)和自己的身体构造等缺乏认识,因而无法解释那些神秘的自然现象、梦和死亡,转而相信灵魂、鬼神,并用万物有灵来解释一切。如图腾说,宗教信仰说,巫术说等便成为文身源起的说法。三是满足社会生命的需要,原始部落以狩猎和战争为主要活动,常常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而站,在同一部落也要划分等级,这样文身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成人礼说,战争标识说,身份等级说等。
文身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无论文身者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选择以身体为载体;无论把文身看成原始的神秘,还是看成当今“另类”的时尚,我们不可否认,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隐藏在它背后的是人类对生命(身体)奇迹的礼赞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在许多文献中,我们发现文身往往被当作原始的社会现象对待。民族学、人类学等也偏重从民风习俗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完全忽略了文身现象的审美价值。
从美学角度来看,文身这一文化艺术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民族习俗,毋宁说是人类追求美的产物。在对文身历史的追溯和源起的探讨中,我们发现文身实际上已经逐渐远离功用色彩,而发展成为人类彰显个性,美化自身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装饰艺术。
综观一些民族文身艺术的花纹图案,发现其共同的审美意蕴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美。对文身审美快感的产生,我认为,最早是与原始人对于颜色的特殊效用结合在一起的。原始文身所用的颜色的数目并不多。在澳大利亚只有白色、红色和黄色;安达曼人则有青白色、纯白色和黄色:翡及安人喜欢用红色、黑色和白色……其中红色运用最广泛,其次是白色和黑色。而现在文身的颜色却是丰富多彩的。
关于色彩的审美价值,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论述得非常透彻。概括起来为:第一,画身颜色的审美意义在早期是为了加强图式与肤色的对比度而在运用中逐渐被选择和固定下来的。如红色在画身上运用广泛,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诱发激情、引起兴奋的颜色,而且是因为适用于不同肤色的人种,并能更好的显示图式的视觉效果。第二,肤色与颜色之间的色调对比原则,在劙痕和文刺的选择上,也同样适用。如黑色皮肤的民族一般选择劙痕,以这种疤痕与肤色的对比来突出图式的效果,而浅肤色的则多选用文刺,且颜色大多为黑色,使图式清晰可见。正是这种为了图式的鲜明效果而对某种颜色的长期运用,使原始人产生了对这种颜色的审美快感,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运用和美的要素。
2、图式美。形形色色的文身图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具象的图腾或动植物为图式的文身;二是以抽象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式的文身;三是以文字符号或符咒符号为图式的文身。其具体图式多种多样,纹样大体遵循着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规律循环演变。随着功用、图腾、宗教信仰等意义的淡化乃至消失,只剩下装饰的意义时,人们开始以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冲动,去追寻对身体美的描写。如今,文身又大量出现描画动植物整体的栩栩如生的写实形象,如龙、蛇、虎等。也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字符号(如“忍”、“爱”等)和具有象征意味的几何图式。在这些点、线所构成图式中,洋溢着节奏和对称的自觉努力。从中人们获得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审美快感。
3、对称美。对称是源于人类自身的观念,人本身就是对称的最好标本。对称也是美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文身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在文式上安排得符合对称原理,给人一种平衡的特殊效果,通过对称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明确的表达出来,让人生产审美愉悦。
4、节奏美。节奏是音乐术语,文身的节奏美感体现在它的文素的有序的重复出现。如两条平行斜线当中加短线形和圆点虚线是黎族妇女常用的两种面文文素,它们重复出现,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效果。文素或文式的节奏的审美作用,大部分地来源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5、功用美。功用的审美原则,发生于成人礼、图腾崇拜、战争标识、宗教信仰等的文身,这种文身,对于原始人的生命的生存和延续,对于其身份的确定和信仰的归属都是至关重要的。诚如普列汉诺夫说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来看待它们。”⑦所以,文身也成为了一种标志,只有你拥有这种标志,才是美的。
作为身体装饰艺术,文身在工艺上也表现出人类精湛的艺术性。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化,尤其是现代个性化表现意识的凸现。文身出现了异化,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仪式化意义,成为黑社会、吸毒者、妓女等标记,成为叛逆、随落的象征。
总的来说,文身在现代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人审美意识的高扬而更加凸显了。

从对文身现象的思考中走出来,放眼四周。充斥我们眼球的是人们不厌其烦,大张旗鼓地减肥、健身、塑身、整形、美容、染发、穿环……;勾起人们欲望的是各类广告、报纸、杂志、文学、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介对身体长盛不衰的关怀;“人造美女”、各种各样的选美、选秀比赛等与身体有关的大众审美事件层出不穷。
人的身体,作为个体生命的生理基础与物质构成形式,成了当下传媒工业重要的加工材料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宠爱的对象,成了写真集、真人秀、时尚文化寻找商机的核心和依托,成了文学艺术领域里的“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行为艺术”等目前流行的关键词,代迅最近在文章中说,“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来看,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由于受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日益发达的女性主义论述论棕的影响,身体逐渐成为了西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新研究关注点,特别是福科将身体挖掘为一个批判现代理性话语的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⑧的确,当代人对自我身体的重视和关注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年轻一代,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时尚的身体、私人的身体、他人的身体……身体已经与消费、时尚、社交、休闲、媒体等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意义无穷的能指符号。其实在美学领域,“身体”也早已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身体美学,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今日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我们固有的审美的趣味和伦理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包含了多方面富于启示性的内容。
所以,我们的美学研究再也不能忽视人的身体,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身体的存在,而且“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⑨刘成纪也说:“就美学而言,其关注对象起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本身提出的问题,这使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的现场感;二是由固有的理论推导出的问题,这使得美学研究在与传统的接续中获得历史身份。” ⑩身体的凸显就是后现代生活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当代美学中身体的缺席,不仅导致了对人理解的片面,对美学理论建构的不完善,而且还使美学研究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美学现象时失去了话语能力。
也许文身只是美学新现象中微不足道的一例,面对减肥、健身、美容、装饰、时尚、模特、选美、人造美女……美学研究者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少谈大而空的玄妙理论,少用些新奇玄目的语词,多关注日常审美,分析具体而微、紧跟时代的美学现象,建构实用的、完备的身体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47.
[2]徐一青、张鹤仙.信念的话史:文身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p7.
[3]刘敦愿.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5.p21.
[4]王晓东.中国文身习俗研究概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2003,2.p99.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2.
[6]封教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p89.
[7][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卷i.曹葆华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 395.
[8]代迅.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6,5.p164.
[9][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
[10]刘成纪.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3.p24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