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学特征(简述《史记》的思想内涵)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22:21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58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前言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是一部没有作者主名的史料汇编,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也是当时语言的代表,为司马迁完成《史记》提供了许多资料。《史记》采《战国策》文共一百多处,有直接引自《战国策》的,有以《战国策》所记史事为依据的。我们从《战国策》和《史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先秦到西汉语言发展的一些轨迹。
   二.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
   判断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系词判断句和无系词判断句两大类。在古代汉语中无系词判断句虽然没有系词帮助判断,但是却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来帮助判断。
   1.主语·者,名谓短语·也
   仅在《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句式出现五次,如下: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荆轲者,卫人也。
   此外还有“者”和“也”连在一起使用:
   “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在这一句式中“者”为语气词,起提顿作用,“也”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在《史记》中“者”作语气词起提顿作用已经很常见,而在《战国策》中“者”的这一用法还很少见。在整部《战国策》中这种格式出现得较少,“者”用作语气词则更少,多用作代词。
   《卷二十五魏策四》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卷十八赵策一》中“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卷二十七韩策二》中“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卷十五楚策二》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卷二十五魏策二》梁者,山东之要也。
   《卷三十一燕策三》“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其中第一例第二例第六例中的“者”并非语气词而是代词。
   《史记》中在“主语·者,名谓短语·也”句式中“者”用作语气词,而在《战国策》中“者”多用作代词。
   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2.主语,名谓·也
   其中主语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由代词(是,彼,此,其等)充当的,代词常复指前面的事,物或人,在名谓短语前有时有否定词“非”。这一句式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都很频繁。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共出现十二次,在《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文字中这一句式出现十四次。
   (1)光之身,子之身也。
   (2)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3)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4)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
   (5)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6)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7)而死者果政也。
   (8)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9)其之燕,燕之处士因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10)丹所报,先生所言,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
   (11)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2)秦始皇召见,有人识之,曰:“高渐离也。”
   以上十二个例子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3)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4)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此必豫让也。
   (6)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7)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
   (8)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9)傀又韩君之季父也。
   (10)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11)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1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13)是太子疑光也。
   (14)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以上二十六个例子出自《战国策》与《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的文字。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表示对人的评价或感叹或对事情的判断,很少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以上是常见的判断句式以及一些变式。句式二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句式一则在《史记》中广泛使用而在《战国策》中使用很少。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判断句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丰富并且使用有了一定的分化。
   三.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化
   通过对比相关内容我们发现《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这主要表现在修饰成分大量增加如定语状语更丰富,代词指代更清楚准确,名词短语也更加复杂化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相关内容中的相同叙述作为比较对象。同一组句子中句一取自《史记·刺客列传》,句二取自《战国策》。
   1.修饰成分的增加   智伯甚尊崇之。
   知伯宠之。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臣。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于是襄子大义之。
   于是襄子义之。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在上述的七个例子中,《史记》都添加了状语,使叙述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准确。
   2.名词短语更加复杂化
   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执兵刃。
   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杆。
   在《史记》中名词短语更加复杂,使得指示更加清楚明白。
   3. 使用动词更准确,
   漆其头以为饮器。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在以上三例中《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动词的使用更加准确。
   4.连词使用的增多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在《史记》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而在《战国策》中连接词很少使用。在有比较关系的句子中连接词有很重要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得流畅,气势连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战国策》的语言比《史记》中的语言丰富。下列每组例句中前一句取自《史记》,后一句取自《战国策》。
   且智伯亡无后。
   且知伯已死,无后。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于是襄子乃面数豫让曰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报智伯矣。”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在第一例中《战国策》的记载中有副词“已”,第二例中《战国策》记载中使用状语“面”,第三例中《战国策》记载中有状语“呼天击之”。在第一例中《史记》省略“已”字并不影响表达和意义,省略后更精炼。在第二例和第三例中《史记》的记载把状语都省略了。但这种例子并不时很多。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中的语言句子结构更复杂,修饰成分更丰富,表达也更精确。由此可略知,从先秦到西汉书面语言是逐步复杂丰富和精确的。
   参考文献
   [1]史马迁.西汉.《史记·刺客列传》[M].钱氏藏书.
   [2]史马迁.西汉.《史记精选(下)》[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5.
   [3]刘向编.西汉.《战国策》[M].钱氏藏书.
   [4]杨伯峻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
   (作者介绍:李晟爱,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