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思想政治教学艺术)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14:09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67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艺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教育定位单一化、教育目的实用化和教育效果表面化的困境。教育困境的改善,需要系统反思课程定位、学情特点、教学环节,进而因势利导,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开展针对性教学,方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一、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教育困境

  1.教学实效性偏差导致的教育定位单一化困境。当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表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1]。长期以来,知识教育目标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甚至是首要目标,而价值引导和行为养成目标被视为是附带的、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一教育模式之下,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自然的排斥,艺术类学生情况更为严峻。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都一度迷失在这个提前设定的教育情境中,受困于教育效果形式化的困境。近年来,学界逐渐形成一定的共识,认为知识授受、价值熏陶、行为导向,都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应有之义,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获得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支撑问题。然而,长期的教育惯性仍然普遍顽固存在,这就需要理顺知识教育、价值引导、行为养成等的关系,重点解决思政课的教学认同问题。因为“不同的认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实效性位阶,其中情感认同是基础,价值认同是目标,行为认同是归宿” [2]。这就需要探求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改变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思政课教学从教育效果形式化的泥沼中脱离出来,进而形成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性互动氛围。

  2.艺术功利化倾向引起的教育目的实用化困境。由于国内艺术教育政策的功利性,无论是艺术生的艺考之路,还是艺术院校的育人实践都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从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都折射出这一鲜明特点。艺术类学生思想的功利性与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密切相关,他们当中很多人从小就参加过社会演出活动,过早地接触社会,使得他们在思维意识上受到社会上功利思想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逐渐以功利的视角审视所学的教育内容,重视专业实践,轻视纯说教性、非实用化的课程,成为他们最直接的价值选择,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冷遇。当前,在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状况,仍旧比较突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侧重关注教育正当性问题,与学生未来发展结合不足,而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学习动机实用化,无法形成对教育的有效认同,进而在缺乏信念支撑的情况下,体验不深,不求甚解,学习过程中“表演化”倾向浓厚。艺术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要么冷淡而漠不关心,只是作为课程而加以应付,合格过关即可;要么为了考试、成绩等功利目的,以“吃快餐”的眼光审视教育,把获得高分的课程成绩视为资历,或者是炫耀的资本;要么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视为畏途,却积极参与各类感兴趣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借机展示自我。这种基于实用化的考量,着眼眼前,不求甚解,更较少把教育提升到升华自身素养的高度,是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政治认同或政治信仰危机的重要表现。

  3.认知思维性冲突带来的教育效果表面化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构在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的,其教育的过程通常是一个知识和理论架构等话语体系转移的过程。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思维的倾向性,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较明显的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二元化特征”[3]。学生更乐意或善于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解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艺术思维侧重于情感渗透和形象思维,思维的结果通常不是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画面感、意象性更强的融通体系。更重要的是,艺术思维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通常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冲突性,直接对艺术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产生影响,但是两者又不是针锋相对、互不兼容的。艺术类学生一般都能掌握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学习动机、专业嗜好的倾向性,他们更乐意选择后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硬件的普及,网络、QQ、微信等软件的日常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生的这一特点。其直观的表现是学生群体普遍思维碎片化,对直观性、感性化素材有较强嗜好,侧重关注事物的表象,不求甚解;反之对抽象理论的传授接受度降低,甚而逃避。在实践中,学生表面上都能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课、参与课程活动,但基于思维的“有选择”的学习却相应架空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育人功能,学生分层现象明显,两极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其认知和求知的重大障碍,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知之,却不行之”知行脱节怪圈的深层次原因。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教育困境的教学反思

  由于艺术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不足、动机功利化及习得思维独特性等原因,造成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教育困境。这些教育困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性,需要结合课程定位、学情特点、教学环节等进行系统反思和改善。基于对问题焦点地解析,我们认为,当前解决教育困境的思路主要有两点:其一,强制反向,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提升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督促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改进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其二,因势利导,了解把握并结合学情特质,升华课程,提升课程自身的吸引力,即强化教学针对性,探索思政课与学生专业,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的契合点,更新教学理念,选择、重组、升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构。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何种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价值的熏陶和引领、亦或是行为的塑造?不同的目标设定,会有不同的导向性,同时也标示着对思政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层次剖析与定位。当然,这种定位是相对性的,有重点,有侧重,是在全盘考虑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安排。艺术院校由于学情特点,弱化知识目标,强化价值引导,促成行为养成是改善方向。为此,为完成本目标,一方面要实现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体系,并从此出发完善前项任务。对艺术生而言,后者任务更加迫切,因为如果思政课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学生不认同、不接受、不实践,教学便没有价值,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为此重新明晰课程定位,重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2.对教学对象的把握,是获得教学实效性的基点。对艺术生学情特质的了解和把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特征、专业倾向、成才期待等方面的特质,但不限于此。有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大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大学生的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环境的体验和感知、学习方式和学习收获还存在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加强对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如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特点、学习满意度、研讨与研究强度、心理状态等”[4]。可见,对学生学情把握得越透彻,获得学生教学认同的可能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明显。艺术专业的独特性,促成了艺术生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即在专业意识影响下,他们开始尝试用专业的视角来感知外部世界,塑造自我,并进而以专业的视角把握外部世界,实践自我。艺术类专业的功利性和实用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知态度。从艺术生的视角而言,思政课存在着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构成结构,是影响其对思政课接受程度的诱因。一方面,如果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能产生有效链接,就会使学生在知识授受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发展中知识结构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对专业特点、认知特点、专业期待等因素的考量,将是针对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3.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教学针对性的主要承载。改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开展针对性教学的重要载体。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传授,注重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注重间接经验的系统化、效率化宣讲。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这一模式的有效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殊学情,一贯采取讲授式教学效果通常不佳,目前高校都在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方面做文章,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直观性,从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规律出发,注重感性素材的利用,提倡知识的立体式表达,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由此如何把教材内容直观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当然,直观化教学的弱点也很明显,也就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虽然可以让学生对所教授内容产生兴趣,然而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理性引导,有可能使思政教学遇到更艰难的发展瓶颈问题,这是改革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重,课程重复率高,部分课程理论性、政策性很强。加之长年累月讲授一门课程,周而复始,难免厌倦”[5],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克服教学倦怠,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前提。


  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育困境的改善思路

  通过上面的剖析可知,解决当前思政课教育困境的核心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首要的是对课程定位和教材体系的剖析和重构,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学情特质的把握,进而才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要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方面做文章,培养可能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既非常渴望了解,又存在明显的困惑。对此,思政课以此为切入点,发挥课程优势,帮助学生认知职业,树立职业目标,有助于学生获得教学认同。实践证明,大一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和把握,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思政课课堂。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就业期待和成才期待,思政课教学可以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道德相联系,结合学生期待就业目标举例示范,分析流程,有助于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提升专业意识。思政课既有事关个人成长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微观内容,又有事关国家大政方针,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战略的宏观内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或者有影响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明白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社会价值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学好专业产生学习期待,提升专业意识。

  2.要在学生知识迁移方面做文章,找寻共同点。寻找相同或相近要素,利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根据知识迁移的一般规律,两种知识之间的相同点越多,越容易产生知识迁移。思政课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要寻找其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或知识结构的相同点,这样才容易获得教学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要侧重选择与学生学情特质相关的教学素材展开教学。在寻找相同或相近要素的基础上,要学会运用迁移原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条。“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6]。普遍迁移原理运用得当,将成为沟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桥梁,并且能各得其所,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多尝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人生哲理等分析与学生学情特质有关的社会现象或案例,使学生通过感性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课的思想和价值熏陶,对所学内容产生认同。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自觉养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判断新的知识或者所感知的社会现象。

  3.要在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做文章,挖掘资质潜能。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的思政课,应该区别于高中以前的政治课,应根据一定的规则建构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质,特别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对于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稍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直观性教学素材,从学生擅长的形象思维出发,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从学生学好专业角度,巧妙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从学生专业出发,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等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这样的尝试,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提前设计教学任务,安排学生搜集整理直观素材,引导他们从专业或者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拘泥于直观化的教学内容,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到思政理论的高度,注重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当然,这需要学校给予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较为宽容的环境,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安排上,要赋予教师较多的自主权。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总之,对于教育困境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深入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度。针对教育困境,把握学生理性成长成才的关键,因势利导,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并开展针对性教学,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作者:陈朝勇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8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