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案例ppt(装置艺术论文题目)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13:27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12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浅谈装置艺术及装置艺术家——名和晃平


  一、装置艺术简介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用的物品进行艺术性的有效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让它们演绎出新的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涵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


  二、装置艺术的产生


  装置艺术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


  三、名和晃平与装置艺术


  名和晃平,1975年出生在大阪,获得了美术博士学位。在艺术上,从对外层或皮肤的感知开始,名和晃平将物质转化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象征气观察和思考。


  《鹿》是名平晃平的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当中,那只被晶莹剔透的水晶球覆盖表面的梅花鹿标本,早已让无数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


  名和晃平的强项在于他能够通过改变我们在观看艺术品时的感知方式和挑战我们的预期,来发明一种新的雕塑语言。


  四、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五、装置艺术与当代艺术


  近几年来,美术界特别关心当代艺术的问题,几乎每一次研讨会,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也不管是讨论中国画、水墨画、还是油画,都要与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怎样理解当代艺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对美的回归是整个当代艺术的大特征当代艺术的大特征一趋势显示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永恒性和坚定性。装置艺术也是如此。它秉着对美的回归与创新。传统的平面和立体性实体空间被打破,当代装置艺术建造的是一个场域空间,它往往将观众完全包围,产生类似电影放映厅的效果,从而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震撼。与此同时,既定的艺术接受与欣赏模式被抛弃,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可以与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互动。


  六、装置艺术在中国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的比例是很少的。在国外,随着装置艺术成为一种时尚,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纷纷给自己加上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开始涉足装置艺术领域。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


  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


  中国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卫艺术家掀起装置艺术热以来,几经波折而持续未绝。进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进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自出心裁的中国化新阶段。很难仍以80年代的眼光说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机械移植、文化超前、无法与读者沟通的洋杂耍。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创意总是来源于不同的时空,我们不能苛求艺术一定要以某种形式发展,我还是赞成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有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艺术,同样,有不同的艺术才能满足不同的人的精神需要,这也许是一种缘分。


  作者:原越

  第2篇: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装置艺术是一种集场地、材料、形式和内容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展示艺术类别。它有别于雕塑,更具创新性和装饰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趋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也参与其中,进一步丰富了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反映出未来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向。随着景观专业的蓬勃发展,装置艺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装置艺术的涵义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当代艺术类型,它的兴起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类别的挑战[1]。这个起初是建筑学术语的词汇后来还被运用于戏剧领域,泛指那些可拼贴、布置、装配的舞台布景或者零件。如2014年8月26日在武汉中南剧院上演的《我和博尔赫斯》舞台剧,其背景布置可以归类于装置艺术的早期概念当中(见图1)。作为一种艺术类别,装置艺术与当时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所联系。它的产生其实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一种反对,因为“极少主义”的那种几乎“无”的存在,简单直接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捧;但装置艺术不是,它如同雷雨过后散开的乌云,等待着阳光撒落于世间,它让人们学会了放慢脚步,去聆听周遭城市中那熙熙攘攘的鸟叫声、笑声、风声和雨声,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当代人面对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下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按照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的评价,认为装置艺术是世界这个“文本”的完美宣示,但其中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作品,而是来源于“读者”本身,它就如同一个容器,可容纳任何形式化的内容。


  装置艺术没有特定的材料或者形式的限制,体现着那个年代观念艺术的根源。在许多装置艺术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装置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家强烈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装置艺术原本是概念类型的艺术,可以归纳为集“场地、材料、形式和内容”为一体的一种展示艺术类型。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对于“屏幕”式或者更多维度动态影像的偏爱,使得装置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往这个方面靠拢。因此,装置艺术也可以说是集“场地、材料、形式、内容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类型。


  二、装置艺术的发展进程


  关于装置艺术的起源,西方的评论家对此说法各异,有人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法国拉斯科(Lascaux)的洞窟绘画中。因为原始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物化的形式物,而更多地涉及到或者体现出某种宗教信仰或者特定文化环境,所以宗教建筑物及石碑均能归类于装置艺术当中。


  事实上,装置艺术真正发起的时间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年轻”思想席卷而来,造就了一系列新型的文化高潮。这一阶段被西方人称为后现代主义时期,而同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浪潮。后现代主义时期属于这一时期中文化思想波动比较大的阶段,其颠覆传统禁忌,达到文化的异化或者夸张;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阶段则属于一个色调统一、风格统一、政治色彩统一的年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反差较大的历史时间段里,装置艺术的诞生变得顺理成章。马塞尔·杜尚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的鼻祖,他的作品《泉》被称谓当时主流艺术形式之一[2](见图2)。杜尚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类型,更多的是将一个实际存在物赋予一定的意义,并放置在一个适合它的位置,使其转变成一个能传递思想概念的艺术品[3]。有意思的是,他将生活中这样一个简单直接并且易识别的东西放在了被称为高雅的艺术殿堂里,在旁人看来这可能是对所谓高雅艺术的玷污或者讥讽,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必须品不需要太多的解读便能轻易地被识别,这其实就是艺术,换句话讲,杜尚最想讲明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装置艺术从兴起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众人的评判,但它仍然在批评与谴责这样的状态下存活下来。20世纪60年代初装置艺术主要创作于室内,但随着人们反叛思潮的兴起,它逐渐走出博物馆、艺术馆等主要展览场所,那些更“平民化”的区域则成为装置艺术作品青睐的对象。装置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奢侈”的艺术类别,它存在于大众环境中而非乌托邦式的幻想中,一些欧美及澳洲国家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非营利的公共空间艺术基金组织,用以赞助装置艺术项目使之能够顺利地得以实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装置艺术作品逐渐显露出调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涉及到一些社会现象[4]。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权主义的话题也成为装置艺术关注的焦点,之后的电影、电视、录像开始逐渐进入装置艺术的实验范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使得装置艺术家们开始借助一些废弃的区域进行艺术创作,促使区域再次恢复活力。20世纪90年代,艺术家的追求不断提升,他们开始扮演建筑师或者室内设计师的角色,直接通过改建室内空间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建筑环境进行装置艺术创作。


  装置艺术经历了现代主义(Modernism)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两个时代,并恰如其分地整合了两个时代的特点[5]。它颠覆传统,整合实际,最后超出实际需求,更多地涉及到哲学的思想层面,其诠释的方式来源于外界的“读者”,最终显示出不同风格的“文本”,其解读的最终答案乃至深度是没有确切定义的。装置艺术如同一个混沌的世界,能容纳任何形式的内容,包括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嘈杂的声响、只言片语、实体雕塑或者绘画,并且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再次展示给读者,至于所读的内容往往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理解。装置艺术解读的不确定性暗示着摒弃传统宗教信仰,在未知的领域寻找可知的答案,但往往人们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这就如同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求着陆点及生存空间,这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探寻,其结果却是未知和相对的。装置艺术从20世纪60—70年代活跃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表现内容、效果、方式乃至定义都随着历史时期的演变而逐渐转变,但是,人们逐渐了解和认识到这样一种艺术类别的存在,也了解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所能展现的信息。尤其是从20世纪末至当今,借助一些特殊材料与多媒体技术,使更多非常规的艺术作品被表达和实现出来。例如,2011年6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市,由LAVA工作室ChrisBosse与创作北京水立方的设计团队合作创造出一种形如珊瑚虫结构所围合成的一组三维立体空间,他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该空间进行合理的装饰过滤,产生一种更富有奇特美感的空间结构(见图3)。再如,美国艺术家JanetEchelman利用光谱纤维创造出一组凌驾于城市街道上空的软质装置雕塑作品,该装置作品的材料强度是钢的15倍,但是足够轻,其轻盈精致的结构与它周边的钢筋混泥土框架铸造出来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4)。


  三、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的区别和联系[6]


  装置艺术不同于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注重对形的把握,通过具体或者抽象的形态来传递艺术的美和艺术的涵义;装置艺术则不然,它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内容,更贴近精神需求,将现成的材料进行新的定义和诠释。装置艺术处在一种三度或者四度的空间“环境”中,而非像雕塑一样处在二度或者三度的空间“环境”下;装置艺术的参与性大于雕塑艺术,二者虽然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识下的产物,但雕塑艺术的主观性更加强烈。装置艺术虽然给予的是一种自我的存在状态,但是最终解读的内容结合了外部环境因素和读者内在的情感和精神思考。同时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是更加灵活多变,具有时代效应,能很好地与未来接轨。


  但是,二者之间也有联系。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二者均没有特定的用材限制,也没有特定的组合形式,可以根据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或者出资方的要求而决定;其次,二者均可展现在博物馆、艺术馆或者公共场合,不过雕塑可以归类于装置艺术,但装置艺术绝不能归类于雕塑。


  四、装置艺术在景观设计规划中的表现方式


  装置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的角色是它可以在景观环境中体现一种主题要素,将装置艺术与景观作品巧妙地融合,从而提升景观环境的品质,并以此搭建景观装置设计与人类思想交流的桥梁。现代景观赋予的内涵很多,包括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乃至心理等方面,且它们彼此之间密不可分。景观装置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大地艺术”、“街头艺术”等(见图5、图6、图7),也就是说,人们所生存或者目睹的一切环境均能成为景观艺术的一个主要的环境构成要素。装置艺术可成为景观环境中十分重要的“道具”,一种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艺术装置或者实用性装置通常与景观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并由此定义了景观当中的功能特征,强化了景观节点的凝聚力,丰富了环境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装置艺术既可以成为景观规划当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可成为重要的文化坐标,并赋予“物体”特定的“思想”。在景观规划中,尽管空间的组合形式和创造占有主要的地位,但是装置艺术的体量、形式组合、轮廓位置、质感色泽等均可直接反映出景观整体的形象特征(见图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一系列雷同的不锈钢或者笨重缺乏环保意识的广场雕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景观环境发展的需求;更多人文景观,尤其是富有趣味性、人性化、启发性的装置景观则更能提升现代都市景观的活力,丰富其内涵,提升其艺术氛围。因此,不难理解,景观装置艺术服务的对象不是单独的个人或者小众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大众。设计师的审美能力虽然很多时候高于部分大众群体,换言之,更加主观化,但是站在提升景观环境整体质量的角度来说,设计师应该用更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环境,了解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标准,创作出稍微高于普通大众审美意识的装置艺术作品,而不是完全颠覆普通大众审美标准,将真正起到美化环境,提升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7]。


  五、装置艺术在未来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发展前景[8]


  国外的部分艺术院校已经设有单独的公共空间艺术院系,装置艺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率的逐渐增加,人们对于装置艺术的概念也日趋加深。国内一些大专院校也开始设立与此相关的专业课程或者科系,但是其课程的安排和创新程度上都有待提高。欧美和澳洲的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生很多有涉足装置艺术行当的经历,难免会给自己增加一个装置艺术家的头衔,政府部门也不吝啬于拨款给这些装置艺术家们,并希望他们能够为城市街道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设计和规划相关主题的装置艺术作品,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或者郊区的公共空间艺术氛围及多元文化特性。有的区域可能会直接建立起非盈利目的的社区(community)或者艺术机构(Artorganization),号召当地的居民参与其中,不仅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这些区域的人气,这样的做法其实正反映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装置艺术更多地反应在室内空间中,尤其是博物馆、艺术馆之类的公共场所,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装置艺术渗入的空间区域也变广了,从室内空间逐渐往室外空间扩张。它可以扮演类似于景观节点的角色,或者成为大型互动类型的装置作品,甚至融合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预期的效果。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装置艺术会遍布于世界各地,就如同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Hofman)设计的大黄鸭一样游遍12个国家地区的21个城市,而不仅仅只出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见图9)。2014年9月2日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打造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月兔”也亮相于台湾桃园大园乡海军基地(见图10),其为的是迎接中国传统中秋佳节的到来。装置艺术将会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不论形式,不论观赏人群,只要能触动和影响人们任何一个感官器官的作品,都是值得赞许的。


  六、结语


  装置艺术在国外已经属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而在国内人们对于它的熟悉度远远小于其他传统类型的艺术作品。在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装置艺术扮演的角色类似于雕塑艺术,但是其囊括的种类与内容却又大过于雕塑的概念。现如今,中国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也随之变得多元化,材料与特性也逐渐丰富起来;加上一些电子媒介的参与,装置艺术的形式已经不再单一。可以想象,在未来,装置艺术会一点点往亚洲区域发展,其概念和实践价值也会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且得到继承与发展。


  作者:杨筱瑶

  第3篇:浅谈装置艺术对现代公共空间的影响


  1、装置艺术


  1.1什么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1.2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是艺术家根据展出场地空间设计和创作的艺术。装置艺术可以自由运用各种材料,用绘画、拼贴、建筑、雕塑、戏剧、影视等尽可能所使用的手段来表现,装置艺术必须以环境空间为载体,又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新的环境,给观者营造感受空间,展现另外一个世界,通过观者亲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是不可缺少的。装置艺术是不断变化的艺术,根据艺术家的想法和欲望,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场地不同的时间是会改变的。


  1.3装置艺术的发展


  1917年,马塞尔杜尚从一个小商品店里买来一个男用小便池,签上自己大名后便送入艺术馆展出,这件有些怪诞的作品《泉》便是装置艺术的源头。随后的几十年中,装置艺术经过不断的演进,国外的装置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中非常时髦的艺术,很多的绘画家、雕塑家不约而同地给自己新添加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


  2、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影响


  2.1现代公共空间的涵义


  公共空间也称作公共场所,狭义的是指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所有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它包括公园、广场、街道、体育场、居住户外场地等。广义上指的不仅仅只是地理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走进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互动。这些活动大体上包括群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政治集会。


  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开放性、共享性。凡是人们居住和聚集的地方就要求有一定的公共空间。聚集性越强,对公共空间要求就越高,城市便具备这一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和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现代公共空间是指由公共权力创建并持续提供所有公民使用和享受的空间、场所。是为人建造和服务的环境空间。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现代公共空间——城市公园,街道,广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象征,更多的已成为市民休闲,强身,健体,交流,散步,沟通等场所。


  2.2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两者的关系


  装置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阐述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它常是为特定的室内或室外空间所做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供人单独欣赏艺术作品本身,更是与所处空间环境的集合。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密不可分,公共空间提供装置艺术展出需要的场地,装置艺术又展现出当前的现代公共空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内涵。装置艺术不但是一种硬质的设施景观也是一种软质的文化景观。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们经常使用各种小品艺术形式,如雕塑,这些通常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社会、历史等人们熟知的区域范围。装置艺术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材料、色彩、质感来表达环境的主题思想,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它成为视觉的焦点。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


  将装置艺术融入现代公共空间,要有逻辑、有规律、符合规矩的进行。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设计是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构架,也不能简单地去重复过去。要与当前环境有一种相互兼容、匹配、协调的关系。要尊重当前城市历史的同时也要去创造历史,在更新文脉过程中去发展文脉。


  2.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与人的互动关系


  现代公共空间给装置艺术提供了开放场地,让装置艺术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人们通过对装置艺术作品的真实体验更加了解装置艺术,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在纽约时代广场,丹麦事务所BIG与Zumtobel合作,设计了一座发光的心形造型的灯箱装置艺术品。这组装置高达3米,使用400支透明的LED灯泡和亚克力管子组成,管子的半透明装置折射了时代广场周围的光线。有风吹过亚克力管子就会随着风摆动,在心形的周围形成包围着的光晕,当旁边的观众触碰心形装置时,在半空中的“心”就像在跳动一样,这些观众触碰的能量会转化成光能,中间的“心”便会跳动的更快,更加的明亮。使情人节当天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充满了爱意的氛围,因此也拉近的人们与现代公共空间的距离。


  2.4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融合


  装置艺术是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使整个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并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融合性和公共性。这个叫做“Bourrasque”的装置作品,是英国照明设计师PaulCocksedge在2011年法国里昂灯光节上展出的作品,整个装置是用导电材料制作而成的,就像黑夜中发光的纸片在空中飘落。此装置长25米,最高的纸片在15米以上,是由一种电击发光材料,通过加在两端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设的。200张A3大小的纸张,手工制作成型,然后用人眼几乎看不到的线悬吊在半空中。人们伸手几乎就能触摸到,发光的纸张在古老的建筑旁飘落着,使得这件装置作品很好地融合在身后的环境背景下,带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今后的发展


  3.1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局限性


  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装置艺术的后期维护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观众在感兴趣的同时可能会对艺术品造成不小心的损害,这样装置艺术就会被破坏。


  装置艺术中有很多形式都是大量的重复排列,很容易造成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在展览完之后这些资源的处理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3.2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


  城市空间融入装置艺术的新鲜血液,多元化的到来,让人们感受更多的快乐,现代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是一个公开的、开放型户外形态,它能够服务于大众、方便大众。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老百姓真正参与到城市空间的美化运动中,同时,开启了艺术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平台。艺术家通过城市的公共空间将作品呈现于公众面前,倾听大众的声音,在大众的质疑和评判中获得成长。


  3.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今后的发展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段的多样性,材料选择丰富,在当前社会日趋注重生态环保,对原有资源的再利用的时态下,装置艺术便是现代公共空间设计表达自然生态的最有力的方式。


  装置艺术在高科技上应用使表现形式并非物质化,具有开放的创作手段,比如电影、多媒体艺术、建筑、戏剧等等,都可以成为装置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法。装置艺术高科技的运用使城市空间不断的革新和进步。


  装置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感情因素的投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时引发对艺术作品的共鸣,才能够实现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在强调内涵和功能性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审美的进程。


  结论:


  装置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时尚艺术,但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的,将装置艺术融入到现代公共空间中是一种革新也是一种突破,尽管这门艺术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但在以后相信会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丽娇

  第4篇:融入装置艺术的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以戏剧为核心,涉及到音乐、曲艺、舞蹈、灯光等多门艺术,是一种开放性和吸收性都非常强的多元造型艺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对舞台的视觉效果也开始追求多元化。因此,艺术家联手进行跨界创作成为舞台设计的趋势,将装置艺术元素融入舞台设计当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


  一、对装置艺术的解读


  “装置”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学领域,到20世纪初以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兴起,短短的几十年之内就发展成为当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主流艺术形式之一。装置艺术,简单的讲就是装置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当中,通过对实体材料的组合、解构造型,进而传达出特定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一门“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1]。当代舞台设计重视对多元艺术的吸纳,其艺术要素和艺术形态与装置艺术有很多相同之处,在这个背景之下,为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提供了可能,拓展了舞台视觉效果的新形式。


  二、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的相似点


  (一)两者都呈现出现场性特点。装置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造型创造要求相同,虽然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但是在作品进行展示的时候,装置艺术的“现场性”则开始体现出来,因此装置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作品本身,还要综合考虑作品展示现场的灯光、声音、布局以及观众等多种现场因素,并对作品本身进行及时的调整,装置艺术的这种现场特性是难以复制的。


  当代的舞台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剧本剧情的重现,反而更加重视现场的造型和语言形式,注重对剧本的二次解读和创作,也更加强调表演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现代舞台设计不仅是剧本空间的再现,也是将剧本精神与创造精神相结合的动态场景,因此舞台设计现场性特点不言而喻,这种特性也使得舞台设计具有自身独特的造型特点。


  (二)两者形式结构相同。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在造型上的很多美学观点都非常相似,在作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材料肌理、空间布局和作品形状上都拥有很多相同的观点。此外,两者在组织结构的原则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在对作品设计的基本造型的语言把握上,都强调造型语言的统一性,同时两者在造型语言的节奏、对比、尺度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美学理念。


  三、舞台设计融入装置艺术的背景研究


  (一)舞台设计具有艺术兼容性特征。无论是在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新媒体主义时期,舞台设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当时的艺术观念,对时代艺术观念的借鉴和融合是舞台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舞台美术也注重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并融入到舞台设计和演出当中。因此,舞台设计这种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方式,使得舞台设计呈现出艺术兼容性的特征,让舞台设计具有多元化革新的可能。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艺术形式,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必然会进入舞台设计的视野,装置艺术的偶发性、表现性、批判性等特性都可以为舞台设计所利用,并对传统的舞台设计理念进行颠覆,创新舞台设计的概念和形式。


  (二)舞台设计语汇更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舞台设计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讲究整体造型和设计精神的内在统一,要求舞台设计传达出特定的思想价值或者隐喻,而当代舞台设计追求的则是不断超越和破坏。21世纪,舞台语汇不断更新,更加强调在传递思想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创新,主张舞台设计应当体现和还原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于特定的规则或者方法,并力图从其它艺术形式当中求得突破,创立一种与时代艺术气息同步的视觉效果。因此,将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当中,使得舞台设计无论是表现方法还是艺术形式都有了全新的突破,为舞台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装置艺术对舞台设计的启示


  (一)舞台设计布局方式。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的生成方式”,意味着它不仅仅停留在方式的表达层面,也是一种以观念为前提,布局谋篇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装置艺术相较于视觉形象创作而言,更加注重设计的观念创作,它摒弃了传统的结构、色彩等因素,采用解构、错置、叠加、重组等手法对现实材料进行设计重构,进而传达出特定的设计观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调整了设计原来的结构、顺序,对于舞台设计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舞台布局设计可以从装置艺术的思维方式中汲取能量,采用组合、解构、移位等手法,对舞台的空间布局进行重构,增加舞台的感染力。


  (二)舞台设计思维方式。装置艺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撑,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看似毫无关系的元素碰撞产生艺术内的火花,是一种高层次的自由创造艺术,它嬉戏式的艺术创作手法,不断刷新着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思维。将装置艺术融入到舞台设计当中,对舞台设计师来说,起到了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作用,让舞台设计跳出常规的设计思维和逻辑[2]。


  五、装置艺术与舞台设计在实践中的兼容互渗


  舞台设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语言,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的影响,很多艺术家都从舞台设计当中寻求灵感和启示,在一定程度上对装置艺术的发展也造成了影响。舞台设计也注重从装置艺术当中寻求灵感,不断创新设计的形式和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跨界创作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很多舞美设计家也开始进行装置艺术或者雕塑艺术等方面的创作。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艺术家将工业技术应用到艺术设计当中来,为艺术表现形式提供动力支持,将动态的设计概念引入到舞台设计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是相通的,他们对于工业技术的应用都持肯定态度。


  例如,陈箴现代装置艺术作品《绝唱一舞身擂魂》,用55个椅鼓和10个床鼓组合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著名音乐家谭盾为此创作了一套专门的击鼓法,现场由著名舞蹈艺术家黄豆豆和两名鼓手进行了“舞身擂魂”即兴表演。观众既欣赏到了装置艺术,也看到了一出精彩的表演,将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融合。


  六、装置艺术对舞台设计的介入方式和注意事项


  (一)装置艺术对舞台设计的介入方式。装置艺术对舞台的介入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结构方式的介入。首先是语境的转换,舞台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舞台造型、布局和道具的意境呈现,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其次是错位手法的运用,现代舞台设计将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展现出不同的意想,将原有的生活材料上升到艺术美感。这种错位设计让不同的形象组合形成了一个在形态和神态上都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外,装置艺术对舞台设计的语言结构介入方式还包括反逻辑、歧变、变型等等。二是对于舞台设计创作方式的介入。当代的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是导演、演员的主场,而是一个艺术创作的空间,是艺术创作方式和理念的汇总,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讲,这是对舞台艺术的扩充和延展。装置艺术对舞台创作方式介入的手法主要变现为舞台的动态设计、实物拼贴、模糊创作、改造观演空间等。


  (二)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实现人与物的协调。舞台演出是多种元素进行有机整合的统一整体,对于舞台设计而言,必须要立足整体,为整个表演服务。舞台设计的目的是让舞台表演更富感染力,因此将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突兀地展现舞美艺术,而要实现演员、观众和舞台布景的平衡。其次,要增强舞台设计的参与感。对于装置艺术来说,观众既是作品的一部分,也是创作的主体。将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当中,同样应该构建一种生动的生活情境,让观众参与其中,并进行创造活动,赋予观众更多的参与感和权利[3]。最后,要注意装置艺术融入程度的把握。将装置艺术融入舞台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融入的程度,避免舞台设计走向过度生活化、非艺术化的局面,导致舞美艺术感染力的萎缩。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将会越来越凸显,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思维等对于舞台设计来说,非常值得借鉴,有利于拓宽舞美设计师的思维空间,设计出满足观众视觉美感追求的舞台效果,丰富舞台作品的内涵。相应的舞台设计也可以丰富装置艺术,现在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都注重对舞美元素的吸纳,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作者:张国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