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闻的问题(如何应对新闻的挑衅)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02:53:29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9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似乎成为一种常态,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无可奉告\"时代。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无论是刚刚涉足新闻圈的年轻记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甚至权威媒体的知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采访对象的不理解、不配合并以各种形式拒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批评报道、负面报道被排斥、拒绝可以理解,但正面报道甚至大型活动报道也会经常遭遇"闭门羹"。事实上,这种新闻采访遭"软拒"的情况更为普遍,新闻采访似乎进入了一个"无可奉告"时代。面对采访中的各种阻碍,新闻记者需要在行为和心理方面都做好准备。

一、"拦路虎"从何而来
  随着新闻活动全方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新闻采访遭拒事件屡有发生。因涉及揭露、批判违规操作、贪污腐败等行为,舆论监督报道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利益,记者遭遇辱骂、殴打的事件屡禁不止。但更多的新闻记者采访遭拒则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是"和颜悦色"的拒绝。
1、硬性采访限制
  在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宣传部门或涉事单位经常会下发宣传报道注意或统一的新闻采访口径,这是目前新闻采访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成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主流媒体采访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无论是出于维护稳定的需要,还是局部利益的考虑,这些规定和限制都是记者难以逾越的"鸿沟"。
  2、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被访者不愿接受采访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每一个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人生,他们拒绝接受采访的理由有时是非常个人化的。笔者在刚加入新闻队伍的第一年,负责农村新闻报道。第一次下乡采访同行的老记者提醒笔者,下乡采访不要穿高跟鞋不要穿套装,"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如果你穿着一身职业套装,他们会紧张的什么也不敢说。只有跟他们打成一片,才能采访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3、自我保护
  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强迫或引诱受访者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回答"是"或者"不是"。更有甚者,还会对受访者尴尬的往事寻根究底,还有的记者不顾采访对象的身体、安全状况强行提问。这些撕开"伤疤"看"伤口"的采访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受访者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二)锲而不舍,积极应对
  1、不轻言放弃。
  2009年5月,中欧圆桌会议在天津举行,前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时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出席会议,成为了与会中外记者追逐的"高光人物"。
  由于当时会议的主题是"循环产业"和"中欧经济社会权利",赵启正起初并不愿就主题之外的内容接受媒体采访,总是借故繁忙或是与嘉宾交谈回避记者。这时笔者发现,天津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和摄像总是与赵启正保持3米的距离,伺机而动,最后终于在赵启正单独乘电梯下楼时抓到了采访机会,赵启正见身边没有旁人,而且记者也等候多时,便详细解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如何看待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存在的矛盾障碍问题,为天津发展出谋划策。
  2、做好采访准备。
  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不仅要认真对待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更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功课。
  夏季达沃斯论坛每两年在天津举办一次,论坛程序简洁紧凑,嘉宾现场休息时间很短。在采访前,笔者提前了解了论坛活动的所有程序,对时间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提前了解嘉宾所持观点,有针对性的准备采访选题,甚至多方了解嘉宾曾经几次来到天津都有哪些感受,采访中拉近和被采访者的距离。这些看起来是无足轻重、纷繁复杂的小事,但如果准备不足,就很难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2010年11月17日在美国举行的世界计算机大会上一举夺得世界第一,当时国内外就此事提出采访申请的媒体众多。笔者第一时间对远在美国领奖的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进行了独家专访。为什么他在紧张的行程中愿意克服时差用了半个多小时在半夜接受采访?这是因为在前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系统投入试运行的屡次采访中,双方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笔者前期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见到过刘光明主任,当时很多媒体记者都在采访,作为地方媒体笔者并不外行的提问得到了他的认可和赞许。在每次采访前,笔者都要就专业术语和内容做好功课,直奔核心问题,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世界尖端计算机的原理、操作和应用。几个回合下来,再次采访,感情上自然亲近得多。
  3、不要触碰受访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新闻记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受访者的合法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对隐私权、肖像权等的侵害上;有时,当新闻采访涉及国家安全机密、企业商业秘密等时,同样会遭到拒绝。这时,就需要新闻记者把握分寸、张弛有度,而不是捕风捉影,或者因为被拒绝而鸣冤叫屈、心理失衡。
  4、增进感情沟通
  当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认知、追求的价值理念。具体到新闻采访中,就是要记者对被采访者真诚地尊重、平等地沟通,不能为达到采访目的而无视他人的意愿、感情和尊严。此外,在采访稿件刊发后,注意回访沟通也是增进感情的一剂良药。这种沟通包括通知受访者收听收看报道,寄送给受访者见报的刊物等,还可以与被采访者经常保持电话、短信联络,这些"小"事在潜移默化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要讲究采访技巧。适当的方法,可以令受访者心生信赖;不适当的方法,则令人心生反感,甚至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要顺利的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应对"无可奉告"的尴尬,必须掌握专业知识,不断地学习、磨练,尊重采访对象,这样记者和媒体才能赢得尊重和信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