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对比分析(中外真人秀节目比较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44:51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2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作为不同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电视媒介,中西电视媒体对表演选秀型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偶像》为例,以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了相关论文30余篇,简要介绍了中美两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节目理论、形态、营销上存在的主要差异。同时,通过学理比较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表演选秀行电视真人秀节目局限,并尝试提出了借鉴和改善的方法。

关键词:表演型电视真人秀;差异研究;对比分析

引言

  表演选秀型真人秀的主要特点是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而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讲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
  英国《流行偶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真人秀音乐选秀节目。创立于2001年的《流行偶像》品牌由弗莱蒙特传媒公司(Fremantle Media)制作,并拥有版权。该节目在英国一经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平均每集的观众达到1300万,决赛期间观众达到了1400万,占到了英国总人口的23.8%。
  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播出的《美国偶像》隶属于《流行偶像》品牌。节目推出当年,在2002年9月4日的决赛当天,共有2280万观众收看了该节目,在其最后10名候选人的比赛过程中,累计有1.1亿人进行了投票,创下了空前纪录。①
  2004年3月起,《超级女声》活动在湖南电视台地面频道试验推出,设立长沙、武汉、南京、成都四个赛区,吸引6万余人报名参与。紧接着,一股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旋风席卷中国,这股娱乐风暴的构成包括《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快乐男生》《全家总动员》《挑战主持人》《非常6+1》《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此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不仅赢得了收视率,还把平民进行偶像包装,成为电视名片,在全国推广,获得系列效益。
  中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登台,都造就了无与伦比的收视率神话,它们有着诸如节目环节紧扣、娱乐化、个性化、互动化等共同特征。然而,《超级女声》只存活了3载,《梦想中国》也在2007年停播,大洋彼岸的《美国偶像》连播6季却仍然保持极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并且不断制造出一批格莱美新人和畅销唱片,我们的本土表演选秀型真人秀节目与美国同类节目相比,到底存在怎样的差异?

一、成果回顾

  从《超级女声》风靡全国起始,国内诸多文艺理论作家、新闻传播学者和艺术批评家等对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总结出了宝贵经验,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还始创新观点和研究学派,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学者更是出书立著,对节目理论、形态和包装营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大致思潮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推崇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

  这一阶段对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还停留在表层分析,认为《超级女声》的风靡是民主意识强烈复苏的征兆,是平民胜利的典型之作,是平民“化身”偶像的重要途径。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节目形态是对传统节目高高在上位置的颠覆,是对文艺节目脱身平民的强烈反讽。
  2、第二阶段:对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质疑甚至是抵制
  由于《超女》的火速风靡,新闻业界的研究人员认为,此类节目强烈地刺痛了普通百姓(包括学生、普通公务员、工厂工人等)的暴发富心态,“人人成名”的表层意识麻木了市民的神经,当一群人为一个跟自己儿女一样大小的女孩悲喜无常时,电视的教育功能便消失殆尽,观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群体会智商变低,沉醉其中便会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因此,这一阶段以批评为主,主要“攻击”目标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3、第三阶段:对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理性认识阶段
  反思完电视娱乐化、低俗化后,学者们提出了“泛娱乐化”概念,并开始为节目设定娱乐等级。如果节目的娱乐化程度不深、对受众的思想负面影响不大,此类节目为积极的娱乐节目;如果节目充斥低俗、庸俗内容,主持人不断与传统道德理念打擦边球,则此类节目被定性为“泛娱乐化,以广电总局勒令重庆电视台节目《第一次心动》停播为代表,在遏制低俗节目方面的强硬态度,也可同时挪到对真人秀节目的规避上。

二、中美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

  1、平民选秀与明星选秀的PK
  中国的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一开始的确遵循着面向平民的原则,比如最火爆的05季冠军李宇春,就是典型的“选秀暴发户”,但是随着节目形态的发展,选秀节目逐渐走向“明星选秀”,比如06超女和07快男,诞生的两个冠军都并非“泛泛之辈”,都有着雄厚的音乐基础。而《梦想中国》冠军熊汝霖是个留学高材生,真正从校园或者市井走出来的平民难以登上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冠军宝座。
  与此同时,2004年“莱卡,我型我SHOW”冠军张杰再次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湖南卫视“舞动奇迹”邀请的绝大多数是影视音乐娱乐界大腕,这些节目离平民越来越远。平民选秀已经变成了明星选秀,这与选秀节目”人人参与“的精神背道而驰,早死是必然的。

  2、表演形式的古老与创新
  我国的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唱歌为主,这种节目形式过于单一,容易失去观众。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注意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李宇春正是这种结合的受益体,她的身材适合跳舞,同时迎合了受众的Pose口味,加之不错的唱功,她的成功可谓一点也不例外。
  然而,唱歌与舞蹈毕竟只是欧美早期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形式,当中国的节目还在学习这种“古老”的节目形式时,欧美选手们的才艺展示变得越来越杂,有唱歌、魔术、杂技、响指、踢舞蹈、脱衣舞等五花八门的类型。
  3、节目品味的高雅与低俗
  在国内,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一度成为低俗、庸俗节目的代名词。各大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以在“吸引眼球”为目标,展开策划,比如对人物包装、对节目情节进行改编、选秀和造星风起云涌,媒体内容泛娱乐化、消费文化泛滥,电视节目陷入低俗化困境。然而,公众对节目的基本道德心理评判,让低俗节目难以立足。于是,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朝着高雅化发展,电视人也开始但当起传承优秀文化的种人,致力于提高节目的文化品味,比如江西电视台的《红歌会》。
  而在美国,以《美国偶像》为代表的选秀节目继续着低俗化、娱乐化的品味,这与美国的伦理传统有关,但是我们深信,高雅必定是选秀节目的未来走向。

三、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走向

  相比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学术界对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的滞后使学术界对于真人秀节目的认识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阶段,无论是研究还是实际操作,大抵是摸着石头过河,相互模仿,既缺乏系统分析,更缺乏前瞻思考。
  从开始的对选秀节目的推崇再到疯狂抵制,这都合乎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回归理性分析阶段,我们对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认识也立足于节目本身,以及其背后的宏观环境。可以肯定,中美伦理传统、社会体制、意识形态以及两国社会阶层的复杂程度差异,决定了两国选秀节目的发展走向会截然不同。
  而对于真人秀节目的研究,也势必因节目本身的走向差异而不同。目前国内的真人秀节目研究主要立足节目的创制及播出,对于受众的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定方面缺乏研究或分析,我想随着真人秀节目种类的增多,节目播出频率的提高,受众对此类节目的反映势必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如果能从受众角度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定能总结出节目发展的深层次规律,从而为中国表演选秀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出更加合理、更具可行性的建议。
  
[注释]
① 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 周慧玲:《“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元素分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1期。
[2 [16] 王蔚:《选秀的终结与遗产的PK》,《读书》2008年第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