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翻译成多少语言(围城的语言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37:33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52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1.引言
  语码转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者们从心理、社会、语用及话语分析等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研究。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会不自觉使用其来刻画人物性格,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人物在对话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语码转换。本文力图将语用礼貌分析中的面子理论应用到《围城》的语码转换分析之中,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人物的性格,进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文献综述
  2.1 语码转换
  2.1.1 语码转换的定义
  Wardhaugh(2000:99-100)认为语码是对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中性指称,大多数语言使用者都熟练掌握着一种语言的多个变体,并且在说话时需要从中做出选择。Poplack(1980)认为语言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句子或成分中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方式交替使用两种语言(语码)。在本文中,语码特指语言,而语码转换则指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的交替使用。
  2.1.2 语码转换的类型
  根据语码转换形式,Poplack (1980)将其分为(1)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即为一个句子中成分之间的语码转换;(2)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即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码转换;(3)插入语的转换,如“You know”, “I mean”。
  根据是否涉及到话题的转换,Gumpez(1982)则将其区分为:情景型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前者是指由于使用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的语言转换,即在不同情境之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后者则指在相同情境之下,由于话题改变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2.2 语码转换研究
  Myers-Scotton (1993:48)认为语码转换是不完善双语使用者的一种介入现象。随着社会语言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一门专门学科领域的出现,语码转换被认为是双语使用者的一种熟练行为。Myers-Scotton(2002:47)认为Jan Blom和John Gumperz在1972年对挪威方言中语码研究,特别是对其社会动机的讨论标志着语码转换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话题。此后的研究开始转向语码转换的结构(Myers-Scotton, 2002:13)。
  对于语码转化的原因分析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语言学分析,如Clyne(1991)提出内部驱动的语码转换和外部驱动的语码转换。对于转换原因,前者主要来自于语码转换者自身,而后者主要来自于外部条件。通过分析语码转换者的心理,Giles和Smith(1979)则从语言顺应论的“融合(convergence)”与“分离(divergence)”进行解释。
  社会语言学分析,如Crystal(1987)认为语码转换主要又三个原因:第一,语码转换者认为一种语码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便借助于另外一种语码;第二,语码转换者使用语码转换来显示其归属于某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第三,语码转换者采用语码转换来展示其对听话者的某种态度。
  语用学分析,Verschueren (1999)提出语言顺应理论,并认为语言的使用包含着受语言内外因素所限制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持续语言选择。在此选择过程中,三个关键因素为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对语码转换而言,变异性是指交际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来进行言语交际;商讨性是指语码转换包含着转换者的目的和动机;顺应性则指语码转换是转换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所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Auer通过使用会话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语码转换分析,进而发展了Gumperz的理论。他指出“任何会话语码的转换本质上取决于序列环境”(1982:116),提倡语码转换的动态研究,而反对静态研究。在Auer(198:4)看来,话语相关的语码转换通过丰富一个特定话语的互动意义来使用语码转换组织对话。会话分析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此种分析认为语码转换不仅仅只是作为动机兴趣的表达媒介,而且也是提供此种表达的源泉。
  综上所述,心理分析侧重的是语码转换的动机,社会分析关注的是语码转换的功能,语用和会话分析则是引入了文化和语境的分析,且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力图借助语用会话分析中的面子理论,从语用和会话的角度来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2.3 面子理论
  “面子”本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概念,由Goffman提出,此概念被认为源自远东地区的礼貌之中,如“丢面子”。Goffman(1959)指出“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交流者需注意的方面,而且面子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即如果一个人需要其面子得到尊重,他也需要尊重他人的面子。此术语也指一个人的公共形象,即每个人都具有并且期望他人肯定的情感和社会自我。
  Brown和Levinson(1978)认为面子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一个人作为自治独立自由的个体得到尊重肯定;后者一个人免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类似地,我们可以将积极面子定义为表达自我、投票、旅行、选择的自由,同时,消极面子可定义为免受压迫、威胁、迫害、骚扰等。换言之,积极面子意味着被其他人所接纳和尊重,而消极面子则意味着行动的独立自由,不受他人所干扰。
 3. 语码转换分析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有大量语码转换实例。在此部分,本论文将对《围城》中的语码转换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做具体分析。
  (1)
  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钱, 2008: 39)
  “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
  张先生大笑道:“……可是我有lunch;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 d’you call灵机一动,买来准O.K. ……”
  张先生呵呵大笑,一面分付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她们出来。Make it snappy!” (钱, 2008: 40)
  在此节选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张先生试图维护其负面面子,进而与方鸿渐拉开距离。通过使用非标记的语码转换来表达命令或要求,张先生表明了其社会地位和统治身份。此中表达也切合其作为资本主义买办一员的身份。
  (2)
  褚慎明道:“……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 ‘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
  鸿渐说“philophilosophers这个字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的头脑造出来的。”
  “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 Bertie告诉我的。”
  “谁是Bertie?”
  “就是罗素了。”(钱, 2008: 87)
  以上语码转换发生在晚餐聚会之上,为方鸿渐和褚慎明之间。方鸿渐通过语码转换来重复褚慎明发明并使用的“philophilosophers”,以此来保留其积极面子,以期为褚慎明所接受。通过使用“Bertie”一词,褚慎明试图拉近其与哲学名家的距离,进而拉开其与方鸿渐的距离。此处的语码转换鲜明刻画了褚慎明的虚伪及其诡辩。
  (3)
  苏小姐胜利地微笑, 低声说:“Embrasse-moi!”(钱, 2008: 95)
  (4)
  辛楣道:“她不许我当时看,我现在也不要看,”说时,伸手拿过书,只见两行英文:
  To my precious darling.
  From the author (钱, 2008: 247)
  第一处语码转换发生在苏小姐和方鸿渐的对话之中,而第二处语码转换则发生在范小姐送给赵辛梅的书籍之中。苏小姐期望方鸿渐在两人情感中采取主动,而范小姐试图刺激赵辛梅并让其采取主动。作为女性,苏小姐和范小姐都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进而在她们所喜欢的人面前保护了自己的面子。
  (5)
  鸿渐摇头叹气,急得说抽去了脊骨的法文道:“苏小姐,咱们讲法文。我—我爱一个人,--爱一个女人另外,懂?原谅,我求你一千个原谅。”(钱, 2008: 97)
  此处语码由中文转换为法文,方鸿渐试图向苏小姐表明自己并不爱他,但是,为了减小对苏小姐的伤害,其将从汉语转换到了法语。此处,方鸿渐尽力减少电话中对苏小姐的面子威胁行为,同时,在办公室中保护自己的面子。
  (6)
  “那么,你太weak,”辛梅以为英文字嵌得非常妙……(钱, 2008: 270)
  (7)
  “你是个Coward! Coward! Coward! 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 (钱, 2008: 333)
  (8)
  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要穿,自己去买。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的人!……”(钱, 2008: 316)
  (9)
  “……柔嘉,男人像小孩子一样,不能spoil的,你太依顺他—”(钱, 2008: 329)
  在(6)中赵辛梅表达其对方鸿渐急促婚姻的看法。因为两人是要好的朋友,赵辛梅巧妙而富含深意地转换了语码来减小其面子威胁行为,以保护方鸿渐的面子。
  在(7)和(8)中,孙柔嘉希望通过使用“coward”和“nasty”来传递其对方鸿渐的愤恨和不满。作为妻子,孙柔嘉转换了语码来保护方鸿渐的尊严和面子,同时,她又较成功地传递其希望表达的感情。此处语码转换生动地写出了孙柔嘉对丈夫的情感。
  在(9)中,孙柔嘉的婶婶陆小姐对怎样处理柔嘉和鸿渐之间的关系给出建议。陆小姐非常不满方鸿渐,但是方鸿渐又是孙柔嘉的丈夫。为了缓解面子威胁影响,陆小姐转换到英语。此处的转换,陆小姐不仅成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保护了孙柔嘉和方鸿渐的面子。
  4. 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语码转换不仅仅只是两种语码之间的简单更替,实际上,转换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含义。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之中不断成功运用语码转换来生动刻画各种人物形象。买办张先生和哲学家褚慎明的语码转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它人物的语码转换则是深化了其性格特征。诸如此类的语码转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人物刻画。这从某程度上说明了一个学科的理论应用到另一个学科的分析之时会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Auer, Peter.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Brown, P. and S. Levinson. Universal in Language Use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