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殖民时期大致可以追溯到(美国文学殖民时期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36:21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19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后殖民动物批评研究沿革
   当代英语世界的知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曾于2011年10月21日访华,并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进行演讲。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提出当今文学理论的六个转向,其中第四个为“人-动物间互研究”的兴起,它探讨的是人与非人的对立关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无独有偶,格莱汉姆·哈根(Graham Huggan)和海伦·提芬(Helen Tiffin)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and Environment,2010)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的扛鼎之作,该理论中一个重要分支为后殖民动物研究,它将人和动物的不平等关系纳入到理论大框架内。
   以上的批评风潮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南航的姜礼福在此方面成果较多,曾发表论文《英语文学批评中的动物研究和批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5)和《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外国语文,2013.6),并编著《动物与帝国主义——英语文学中的后殖民动物研究》(2013)一书。其论文《寓言叙事与喜剧叙事中的动物政治——<白虎>的后殖民生态思想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10.1)是以印度作家阿迪加的小说为例,将后殖民动物批评运用于文本分析。
   二.后殖民动物批评视阈下的英美小说
   当代小说中的动物研究主要着眼于近现代美国文学,兼以英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和加拿大文学为参考。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以小说为主,同时兼顾诗歌、戏剧乃至影视作品。近年来后殖民动物批评被运用于经典文本的分析,选取分别出自四个不同时期的五部小说为例:麦尔维尔的《白鲸》(超验主义时期)、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现实主义时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福克纳的《熊》(现代主义时期)、罗伯特斯通的《灵魂之湾》(后现代主义时期)。
   《白鲸》以最终没有赢家的悲惨结局收尾,揭示出人类不能偏执于对自然的抵抗和复仇。《野性的呼唤》讲述了被人类奴役的狗在经历万砺千磨之后,最终放人类社会并复归自然的故事,借助动物的视角反观人类社会的阴暗面。《老人与海》中老渔夫竭尽全力从自然得到的猎物马林鱼最终依然被自然以另一种方式夺回,有着光辉形象的圣地亚哥本质上也不过一个在自然面前遭遇失利的落寞英雄。《熊》的情节简单,仅仅是讲述一个男孩在长辈指导下捕猎一只体型庞大之熊的前前后后。山姆和艾萨克都曾有机会杀死老熊但都放弃了,因为他们仰慕并深深地敬畏的熊是原始古老的荒原、大森林的象征。《灵魂之湾》通过鱼群啃食人体的惊悚画面 ,展现人类遭遇失势时的窘境和在自然面前的苍白无力且软弱渺小的形象。
   三.后殖民动物批评视阈下的澳洲小说《浅滩》
   《浅滩》是蒂姆·温顿(Tim Winton)的经典代表作,于1984年获得澳大利亚文学最高奖项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许多评论家将它看做是一部环保题材的作品,大多运用生态主义的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旨在揭露人类对鲸鱼的残酷迫害,但针对《浅滩》的生态研究未能真正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整个小说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讨论捕鲸者的残忍猎鲸行径,鲸鱼对于人而言扮演着“他者”角色。第二部分围绕代表捕鲸者的丈夫与代表抗议者的妻子之间的矛盾展开论述,将崇尚环保者也纳入“他者”范畴。第三部分紧紧围绕鲸鱼之死与夫妻和解的议题,彰显后殖民生态批评反压迫、反殖民及和谐共生的终极理念。
   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角度来看,澳洲生态平衡惨遭破坏与其长达数百年的殖民史存在密切联系。捕鲸业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进入而日益壮大的,发达国家也有捕鲸业,但未引出如此突出的矛盾。温顿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之间的对立,成功展现他超前的后殖民生态主义意识。该小说表达温顿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普遍和谐感的追求和向往,与后殖民生态批评所极力推崇的观念不谋而合。温顿曾经说过:“人类的繁荣是以消耗自然界中的资源为代价的,因此说,自然是我们人类作为个体、作为文化而生存之必需。但是,人类已经不可思议地忽视大自然,面对的是只顾眼前经济的残酷事实”(刘云秋)。因此自然的力量被边缘化,自然也成为人类文明征服的对象,但人类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贪婪之后必要承担后果,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很直接的方式完全沉浸在自然和自然力对他们生活的冲击之中。而事实上自然需要人类的保护,人类也需要自然的庇佑。
   另一方面,温顿的小说作品中涉及“澳大利亚社会所面临的来自环境、物种以及气候变化等的众多问题”(侯飞)。纵观他的小说,有很多是以澳大利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的,因此他也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知名的生态文学作家。诸如在《浅滩》、《呼吸》和《蓝背鱼》等作品中,都充满了对于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向往,文字中洋溢着返璞归真的气息。在他的诸多小说中,主人公身上透出一种纯朴之美,与原始粗犷的自然环境遥相呼应。无怪乎温顿会说:“自然界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灵感源泉”(刘云秋)。
   四.后殖民动物批评视阈下的新西兰小说《骑鲸人》
   《骑鲸人》是一部有着诸多看点的新西兰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女孩和鲸鱼的传说。这个关于女孩和鲸鱼的故事已经在新西兰流传了很久,直到2000年一位新西兰作家、毛利人威蒂·因哈摩尔,才将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后由导演尼基·卡罗于2002年翻拍成电影,同年9月9日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八岁的Kahu是旺格拉的毛利部落成员,出生于新西兰并一直在用战斗来证明她的仁慈、领导能力和不屈意志。族人们都称呼她为派基亚,即传说中的“鲸骑士”。派基亚之名代代相传,并由男性继承人来继承酋长的称号。因现在没有男性继承人,年长的首领非常急于找到一个继任者。Kahu是他唯一的曾孙,然而根据毛利人的传统不能以一个女孩作为继承者。当数百鲸鱼涌向海滩并威胁到毛利人部落的未来时,正是Kahu拯救了部落,同时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拥有与鲸鱼交流的天赋。
   新西兰毛利人的生活里充满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和事物。神话和历史、梦幻和现实、科学和信仰,纵横交错,使人忘记了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这是一幅史诗般的毛利族生活的瑰丽画卷。《骑鲸人》把新西兰的现代生活和毛利族的古老神话融合在一起,把毛利人的价值观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将对自然和环境的保护及男女平等精神融合在人同自然界的平等观念之中,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小说基于毛利文化,又超越了毛利文化的局限,触及了人类的通病——对女性的压制、对自然界的破坏、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哪怕是一个部落)精神力量与性格特质。这些具备内容实质性的东西才是成就他们生存、强大的必要条件。它表现的民族奇观给观众一种视觉形式上的“陌生”与“疏离”,就是这种新鲜感就足以让观众不忍离去。
   参考文献
   [1]蒂姆·温顿著;黄源深译.浅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6
   [2]Graham Huggan & Helen loni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 Animal and Environment[M].Routledge,2010
   [3]刘云秋.蒂姆·温顿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4]侯飞.蒂姆·温顿小说的“屏幕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3.3
   [5]徐显静.蒂姆·温顿《浅谈》中的生态思想[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项目“后殖民动物批评视阈下的英美小说研究”(项目号14W11)之成果。
   (作者介绍:张天骄,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高文宇,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