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民族舞蹈(蒙古舞的风格特点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3:19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5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锡伯族古典类舞蹈论文怎么写呢?很多人都不清楚要怎么来写这样的论文,今天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锡伯族古典类舞蹈论文的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浅谈新疆锡伯族的古典类舞蹈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机电,造就了现今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生活与生态环境,使得这五十六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习俗、宗教等具有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个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民俗和艺术,则面临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和艺术正在快速地消失成为历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和挖掘就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对那些民族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更要加以保护和发展,因此本文对锡伯族的舞蹈进行论述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新疆锡伯族人的历史变迁入手,分析锡伯族舞蹈的演变、特点以及目前锡伯族舞蹈的种类。

  

  一、新疆锡伯民族的风俗与历史

  

  在我国西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交界处,存在我国唯一一个锡伯族的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该县内共居住锡伯族人两万多人,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保存其文化最集中、最全面,且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我国有超过18万的锡伯族人,其主要分布在上海、辽宁与新疆等地。锡伯族的原籍是在沈阳一带,清政府于乾隆29年从辽阳、沈阳以及抚顺等17个地区抽调了锡伯族1018名官兵来保卫我国的新疆地区,以加强该地区的边防力量,清政府允许其连带家属一起过去,因此也就形成了现今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是我国最具文化底蕴的一个民族,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文字、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以及民族建筑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保存。而察布查尔县是我国保存锡伯族文化最全面、最完整的一个地区,与此同时,该区内的锡伯族人还对其原有的语言、音乐、舞蹈以及戏曲等进行了新的发展和创造。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该语系通古斯语族,锡伯族人于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语言和文字。锡伯族人除了具有自己的语言之外,还基本通晓维吾尔族语以及汉语。

  

  二、锡伯族古典类舞蹈种类

  

  中国民族舞大体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宗教舞蹈、礼仪舞蹈、娱乐舞蹈、民族历史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祭祀性的舞蹈逐渐转变为娱乐性的舞蹈,且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锡伯族的“贝伦”与“玛克辛”都具有“舞蹈”的意思。前者是指古典类舞蹈的总称,而后者则是指宗教与外民族的舞蹈。因贝伦舞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且其舞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了舞蹈的兴致,再加上贝伦舞曲就可以起跳,因此被广传于锡伯族的聚居地。贝伦舞的传统伴奏乐器是东布尔,而到现在基本采用小提琴等伴奏,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十几种。

  

  1.锡伯贝伦:这是贝伦舞的基础性舞蹈,其中包含了各类贝伦舞的基本动作。察布察尔锡族人通常弹奏“卡吾尔登”的调子来进行舞蹈。当地的老人家也都喜欢贝伦舞。

  

  2.多禾伦阿克苏儿:该种舞蹈的步法是先左脚,再接移左脚,同时动右脚,接着停顿一下,该种步法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舞者可以随意发挥,自由舞蹈。

  

  3.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舞蹈,多为行家表演。该种舞蹈是一种单步踢踏舞,其风格庄重,移动范围偏小,且要求严格。

  

  4.双阿克苏儿:这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舞蹈,但相对于单阿克苏儿来讲,其灵活性较高,舞者通过走右脚相互踢踏,来给予观众热情奔放、俏皮幽默的感觉。

  

  5.行礼舞:该种舞蹈一般用于女婚嫁以及贵宾临门,首先给重要宾客行礼,然后根据客人年龄的大小再依次行礼。这种舞蹈文雅庄重,且不失幽默之感。

  

  6.招媳妇舞:该舞蹈一般用于婚礼和节假日。男孩子跟着节拍舞蹈,表演恋爱情景,舞者与观众互动,配合默契,体现了绵绵情意。

  

  7.拍手舞:该种舞蹈用锡伯语称之为“扎克处尔登登”,其节奏鲜明,且富于幽默诙谐之感。基本是男青年进行表演。在舞蹈的时候男青年时而双手拍击胸部,时而双手在头前上方相拍,时而左右互拍,总之,该种舞蹈可以拍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拍击的同时,穿插舞步,看起来就如同东北的秧歌。

  

  8.仿形舞:锡伯族人将仿形舞称之为乌克兰,该种舞蹈是由人模仿各种动物,表演者动作滑稽夸张,富有强烈的喜剧风味,常常给人带来快乐。

  

  9.走马舞:该种舞蹈是由男性模仿马小跑、慢走、奔跑以及驰骋等动作,特别表现马在水中、山坡、河流以及草坪上的行走姿态,行动十分逼真。锡伯语将其称作“着若莫林贝伦”。

  

  10.耶尔克尔德克舞:该种舞蹈由男女共舞或者是两男共舞,其纯属于青年人的舞蹈。其最大的动作特征就是扭屁股,左扭、右扭、上扭、下扭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是唯一一种允许舞蹈者一边说话一边表演的舞蹈。

  

  11.醉舞:这也是一种男性舞蹈,由男性模仿喝酒之后脚步趔趄、走路醉倒等姿态,该舞幽默滑稽,极具讽刺意义。锡伯语称其为“梭克托火贝伦”。

  

  12.烧茶舞:这种舞蹈是一种女性舞蹈,主要是模仿妇女日常的工作,如煮饭、挑水、挤奶、冲茶等生活细节,其节奏温柔细腻、舒适安心,风格也独具特色。

  

  三、锡伯族舞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新疆锡伯族人的舞蹈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本节中,就这个问题进行浅述。

  

  1.锡伯族古典类舞蹈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锡伯族的舞蹈中,“贝伦”显然是最民间的东西,它已经成为锡伯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贝伦舞是锡伯族家人喻户晓的舞蹈,其在锡伯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贝伦”几乎看不到衰落,更谈不上消亡,相反随着新疆锡伯族人和东北锡伯族人的交流加深,新疆“贝伦”也呈现出发扬光大之势。

  

  2.锡伯族古典类舞蹈不断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新疆的锡伯族人口不多,只是我国锡伯族人的一个分支,但是这个分支却保留了锡伯族人比较纯正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疆锡伯族人抗同化的能力是相当强的,这可能是由于锡伯族远离家乡,对家乡强烈的向往和思念使他们有足够的意愿固守本民族的东西。新疆锡伯族和东北故乡的锡伯族人交流越来越频繁,东北锡伯族舞蹈中的成分不可避免的会流入到新疆的锡伯族中来,这样汉文化对东北锡伯族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如“二人转”这种表演形式,现在东北的汉族人跳,满族人跳,锡伯族人也在跳。新疆的舞台上也出现了锡伯族的“二人转”,在丰富了新疆锡伯族舞蹈的同时,也使得某些舞蹈的民族界线越发不明显。

  

  新疆锡伯族舞蹈是锡伯族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典类舞蹈的奇葩。古典类舞蹈的挖掘和记录的目的除了是要记录一种文化形态和一种情感之美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记载和见证一种珍贵的历史精神。因为民间艺术一直是我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我们要让新疆锡伯族舞蹈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永不停歇地舞动。

  

  第2篇:浅谈锡伯族古典类舞蹈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保留着淳朴的乡村气息,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生动形象,又时而透露出诙谐幽默的情趣,是锡伯族人民的“生命艺术”。但是,在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下,锡伯族中能跳贝伦舞的人越老越少,使得贝伦舞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青黄不接、失传的危险,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责任和义务。

  

  一、贝伦舞艺术风格和特点

  

  “贝伦”是锡伯族对本民族源远流长舞蹈的统称,它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以即兴表演、自娱为主,多以独舞、男女对舞形式出现,伴以节奏欢快的乐曲,表演者脸上洋溢着愉快、幸福的表情,感染着观看人的情绪。贝伦舞多为上肢动作为主,伴有简单的踢踏转身动作,节奏明快、形象生动。

  

  贝伦舞一般分为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硬性贝伦是男性舞蹈,动作粗犷、刚健、气势豪放、诙谐,给人的是一种刚阳之美的印象;软性贝伦是女性舞蹈,动作柔美、娴娜多姿,给人是一种清新柔美之美的印象。

  

  “梭克托火贝伦”,意称“醉舞”,是男性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贝伦舞。“醉舞”,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描绘醉汉从喝酒、微醉、酩醉,直到抬不起脚的整个醉酒过程,其中还会夹杂着一些点不着烟、用吃辣椒的手揉眼睛等诙谐动作,舞蹈既滑稽又不失幽默,往往能够使观看的人哈哈大笑。“醉舞”的产生源于锡伯族古老的酒文化。锡伯族祖先原生活在环境十分艰苦的边塞地区,艰苦的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生活养成了锡伯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也诞生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酒文化,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现本民族古老的酒文化而创作了“醉舞”。其实,“醉舞”中也涵盖着一些警示的文化,如“醉后点不着烟”的舞蹈动作除了引观众一笑外,也寓意着酒不能多喝,喝多误事的道理。

  

  “多木多昆马克辛”,意为“蝴蝶舞”,是一种女性舞蹈,也是贝伦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锡伯族人们的眼中,蝴蝶是一种“美”、追求幸福爱情、自由的象征。美丽的蝴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飞翔,这在锡伯族人民看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为此,锡伯族人们用拟人的手法,将舞者看做蝴蝶,用舞者自由自在而美丽的舞姿表现蝴蝶自由飞翔的形态,通过追逐蝴蝶并最终捉到的全过程表现他们对美好事物、对爱情自由向往。

  

  二、锡伯族贝伦舞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

  

  很早之前,锡伯族人民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以狩猎捕鱼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每当捕到猎物、猎物颇多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十分愉快、情绪也十分的兴奋,架起篝火,一边烤食物,一边弹奏冬布尔,手舞足蹈,场面十分欢快。他们即兴的手舞足蹈动作大多源自于对狩猎过程中各种飞禽走兽的模仿,经过一代一代民间人们的创作和升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贝伦舞”。

  

  明代中叶,锡伯族迁徙到新疆伊梨(伊犁)等地区定居,在科尔沁蒙古草原上他们将从家乡带来的艺术文化培植在新家园的艺苑里,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使得贝伦舞的舞姿更为优美、文化思想更加纯正,贝伦舞也从原始形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锡伯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从“贝伦舞”诞生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来,贝伦舞作为一种古典类舞蹈,其舞蹈动作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在漫长的劳作生活中凝结着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和热情下诞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至今,贝伦舞共分为五大类16种,16种贝伦舞种虽各不相同,却几乎有着相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丰富多彩的内容描述着古老族人的狩猎生活、描绘着年轻小伙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之情、传达着锡伯族人民对美、自由、爱隋的向往,每一种贝伦舞都代表着锡伯族一种文化,共同组成的是锡伯族千年的民族文化。

  

  三、贝伦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舞蹈又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有形传承方式,这一点在古典类舞蹈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古典类舞蹈往往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与民间风俗相互渗透、结为一体,使舞蹈成为民俗文化有力的传承方式。

  

  锡伯族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最大一类古典类舞蹈,是锡伯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被锡伯族人民看成是一种“生命艺术”。由于贝伦舞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自由弹跳,锡伯族的人民在其一生的时间内都这样的跳过来、跳过去,在重大传统节日、劳作间歇,我们都能看到锡伯族人们是舞动的身姿,贝伦舞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生命、灵魂中的一部分,世世代代伴随着锡伯族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文明速度发展之快令人咂舌,使得贝伦舞这一古老、优秀的传统舞蹈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都应看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政府愈加重视贝伦舞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加大了贝伦舞传承人的生活补助,还开设了一些贝伦舞培训班,举行贝伦舞比赛等活动,极大拓展了贝伦舞普及面,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贝伦舞的魅力。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紧靠政府之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整个社会、各层人们的共同努力。

  

  目前,锡伯族内对贝伦舞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着深刻认识的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之人,使得青黄不接、断代失传问题尤其严峻。为了使贝伦舞这一优秀的古典类舞蹈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政府应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扶持力度,并组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持续扩大其普及面。除此之外,应通过录音、录像、笔记等记录形式准确记录贝伦舞的相关情况,抢救贝伦舞资料。并组织年轻人向老人们学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尽快让年轻人掌握贝伦舞独特的舞姿形态,培养新的传承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媒体的力量为保护贝伦舞创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行列中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使后代的子子孙孙看到贝伦舞精彩绝伦的舞姿,了解锡伯族民族的文化内容。

  

  四、结论

  

  贝伦舞是锡伯族优秀的古典类舞蹈,作为与民俗文化融合十分密切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锡伯族丰富的文化内容,透过贝伦舞我们甚至能看到古老锡伯族狩猎时的壮观情景,看到他们劳作时脸上洋溢出的幸福深情。为了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其受到良好的保护,相信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贝伦舞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