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的问题及对策(退耕还林的利与弊)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48:19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32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探讨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不断地加深,同时带来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作用。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同样也带来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雾霾、臭氧空洞、水土流失等都因工业化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让人类社會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就必须要加强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


  退耕还林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退耕还林能够改变当前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1]。退耕还林工作绝对不能是盲目的,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前,一定要在科学、合理地规划已退化的耕地后再种植森林植被,才能更好地发挥退耕还林的作用,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退耕还林仅仅是一个总称,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应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内容。从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来看,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水土流失不仅会带来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对人类社会活动与生存也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实施退耕还林有着巨大帮助。退耕还林能够起到含蓄水源以及保持水土等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管理工作的重视


  当前我国虽然十分重视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但往往忽视后续的管理工作,使得退耕还林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以往粗放式经营管理理念,使得许多农户在森林植被栽种完成后并没有精心管理,仍抱着天生天养的心态,如此就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效果;其次,间作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仍然在在应退耕还林的土地上耕种,从而影响退耕还林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由于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工作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导致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1.2缺乏足够的资金


  退耕还林是一项工程量巨大同时工程周期较长的项目,因此,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支持,其中包括苗木的采购费用、人力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多方面的费用[2]。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工作的开展,导致退耕还林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经费的缺乏也会使得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退耕还林的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1.3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


  目前我国已经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破坏与违反退耕还林工作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并且相关人员需要担负一定的法律责任。然而,从实际的实施状况来看,相关法律法规只针对擅自复耕、林粮间作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对于退耕还林工作中的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得主管部门无法有效解决这一类问题,导致退耕还林工作一直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2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2.1技术的相互利用


  退耕还林的工作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环而出现,其产生的时间要稍微晚于水土保持工作,因此,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时常会发生借鉴水土保持工作理论以及技术的情况。特别是在治理手段方面,工作人员也较为倾向于采用国土综合整治策略,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为水土的保持提供帮助。因此,可以说退耕还林是水土保持理论中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应用[3]。此外,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要想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其中因素包括了气候、地址、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多方面的因素。除植被属于人为可控的因素外,其他都属于不可控。因此,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退耕还林措施,真正实现退耕还林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要改善水土流失,实现水土保持的工作。


  2.2丰富水土保持内容


  退耕还林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在于实现水土保持,并且在区域内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专项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依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将水土保持与退耕还林工作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丰富水土保持的内容,同时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技术体系[4]。


  2.3水土保持与退耕还林的共同发展


  在当前,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生态自然环境,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在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然而,如果只是将水土流失的治理作为单一个体来看待,势必会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省市开展,通过退耕还林工作,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同时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想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做到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根据造成水土流失不同的因素来制定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当前的退耕还林工作,为我国生态自然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护。


  3结语


  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解决当前的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就必须要强化退耕还林工作,以此为人类后代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黄晓莹

  第2篇: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护和支持。自退耕还林(草)项目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1]。


  1相关政策介绍


  1.1政策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1.2封山绿化


  封山育林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1.3以粮代赈或现金补助


  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或现金补助,实行以粮食(现金)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2指标选取


  在对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对退耕还林的效益做出评估,重点选取以下5个指标进行分析: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效益、土壤改良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2.1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还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


  2.2水源涵养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洪补枯,还可以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这些特殊性质使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于起到了水库调节水量的作用。


  2.3土壤改良


  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固土保肥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2.4生物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前期是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草地。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也是评估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标准。


  3指标分析


  3.1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从2002~2015年,贵州省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08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27万亩、荒山造林1130万亩、封山育林223万亩,完成中央投资220.4亿元。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为全省增加森林覆盖率近7%,201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


  3.2退耕还林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森林植物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大量水分,并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建设作用。


  3.3退耕还林对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毁林开荒使大量的森林变成耕地,地面缺少固定植被,由于长时间耕作土层变薄而且土质松散,使土壤表层极易被流水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沙化。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地面由于绿色植被增加阻力,减小风力使表层土壤不易被风沙扬起,因而也起到了固定作用。同时,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流水速度減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此外,植被将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其体内,土壤富养量较低,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我国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制止,土壤质量大大改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4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绿地是野生动物气栖息的家园,20世纪由于无度的森林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必要的生存空间,数量锐减。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森林绿地增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4加强退耕还林的措施


  4.1加强宣传力度


  对乡镇需要明确专业的人员进行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围绕“国家政策、保护环境”进行推广,提高村民的自发积极性。同时退耕还林还是得到法律保护,所以要提醒村民不要擅自把林地变为耕地,否则就会触犯国家法律。


  4.2专业人员指导


  (1)要选取能够适应气候条件的树木


  (2)对于死亡的树木,选择阴雨天气进行补植


  (3)由于地质缺乏营养所以要选择一些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肥沃能力,保证树木茁壮成长;第四;在树木受到病害、虫害等情况时,村民需要及时反映给技术人员,保证及时将这些灾害遏制。


  4.3保障村民经济收益


  (1)对于退耕还林的用户,国家会有补助持续资金用于改善他们耕地情况,提高农作物之类的年产量


  (2)为了避免砍伐森林的情况


  (3)因地制宜的发展村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保证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5结束语


  综上分析,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追源的涵养、改善土壤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并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这些指标是衡量生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指标的改善也说明了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重要的影响。


  作者:戴晓霞

  第3篇: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虽然在国外也实行过退耕还林的工作,但因为制度的不一样、实行的目标不一样、历史阶段的不一样等,一些做法虽可以借鉴,可是很多方面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在践行中来探索。在中国开始退耕还林工作以后,人们对于其问题的探究增加了,尤其是对于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刻,针对工程实行之中发生的问题给予了实时的披露,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可是退耕还林工程还需要从管理这一方面来进行有效创新。


  1、概念分析


  1.1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其实是通过保护环境以及改进环境为着手点,把易于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些耕地暂停种植。这种暂停不是随随便便说暂停就暂停的,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按照因地制宜的方法来种植树木花草,并且将以往的植被进行复原。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其次,进行坡耕地退耕还林。


  1.2管理模式和机制分析


  管理是根据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出现相互合作以及分工开始的,因为只要有多个人一同做的劳动,从事社会生产,就需要指挥和管理。而模式就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具备代表性的样品。其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是指对于某类组合方法的抽象图示。退耕还林管理模式是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某一种组合方法的抽象图示。


  机制以前说的是关于机器的构造以及其动作的原理。比如光合作用的时候,常常说分析其机制,就是充分了解其内在工作方法,其包含了相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其间发生的多种变化过程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与此同时,机制被引进管理学以及经济学行业之中,所以,通常而言,管理机制就是说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元素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2、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的构建分析


  2.1利益激励机制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贯彻人本主义理念,围绕退耕主体的需要,构建新的市场化的利益激励机制。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动机,而人的需要则决定动机。退耕还林实行的地区一般为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利益驱动以及导向应当是管理举措以及政策制定实行所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假如忽略了这个事实,只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不思考人性的需要,也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指导农民的行为,则政策的实行有效性会降低。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激励相容的原理,在某一项活动之中,应当设计经济利益机制,让活动的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的社会目标相统一,进而引导人类在追寻个人利益的时候也经过其努力来完成社会目标。只有构建这种利益机制,才可以约束不合理的垦荒种地行为,那么退耕还林的行为才能被激励。


  2.2差别化机制分析


  实行差别化管理方式,根据各个地区政府按照实际情况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确定各种退耕还林的管理方法以及政策。首先,多种建设机制,在退耕还林实行以来,各个地区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建设机制,包含了自退他还,就是退耕农户做好退耕还林任务,而由他人来负责荒山荒地造林,而退耕户则通诺钱以及粮食进行补给。户退户还,就是以户为单位切实落实退耕还林,政府直接面对农户,进行土地交换以及大户承包等。


  其次,多种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模式创新工作。第一,使用农户加政府加企业模式。第二,使用农户加营林企业加企业加市场的模式,比如印尼金光企业和别的境外投资人在国内创立工业原料林,实施企业出资金、农户出土地、林业部门参加的营林企业出技术并且组织营造技术资源以及管理的三家合作造林。产品根据比例分配的模式、详细的企业面积投资额、租赁土地的租金、产品分配比例进行确定等。根据三方合作协商,订立法律合同。第三,农户加企业模式,最重要的是适用于商品林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四川的天全县指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和个人以及集体相融合的模式,发展杂交竹原料林基地。种苗的农户自己筹集部分,别的由企业垫交,订购合同,保护价格收购。进行砍伐的时候,再在收益当中扣除,农户只需要还成本不用支付利息。


  3、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


  构建宏观管理模式。在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的宏观层面,需要构建分工清晰、且责任分明、法规和政策、规划为主要调整方法的宏观管理模式。退耕还林工程是政府在全国开展的生态建設,其资金以及粮食是根据中央来拨付的。根据退耕还林的相关规定,西部研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全面型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退耕还林的方法,组织以及调节退耕还林的整体规划落实。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资金补助的安排和监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则负责粮食来源的调剂工作。在县级以上的地区政府水利和林业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相关规定的职责分工。而省、自治区等组织相关部门采用对应的举措,确保退耕还林中央资金补助的专款专用,落实补助粮食的调运以及粮食的供应。这样的责任分工相当明确,自上而下,切实落实,其最重要的是依赖政府推进的管理模式,使用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力量,益于退耕还林在我国范围以内很快的实行,效率较高。


  可是效率高并不意味着效果好,这样的管理模式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合理性等,还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水平,需很高的成本。且这样的管理模式效率与政府对于退耕还林的关注力度以及国家工作重点有着很强的正相关联系。因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模式需要注重的是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这部分法规和政策制定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个别的领导者主观意志的表现。所以,退耕还林工程宏观管理是对退耕还林的氛围以及环境的管理,是在责任划分清楚的基础上,通过准确的合理的政策和法律管理方法,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行宏观管理。


  结束语:


  由于中国地域比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制定出适应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模式是比较困难的。在管理模式以及机制中怎样和当地实际相融合,提升管理效率,产生实效等,还需要相关人士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此外,怎样发挥地方各种政府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作者:王述英

  第4篇:浅谈山区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的生态学观


  四川盆地南部深丘低山区林业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工作予以重视,逐渐提高我国生态效益与畜牧业经济效益,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山区退耕还林中种草养畜的问题


  在山区退耕还林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山区退耕还林过程中,部分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在没有得到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退耕还林处理,导致技术部门盲目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无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在退耕还林之后,相关人员不能科学选择畜牧业需要的草类品种,难以提高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第二,在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期间,相关技术人员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无法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例如:在退耕还林之后,技术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种植,导致土地大面积裸露,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难以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同时,一些技术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乏良好的工作思路,不能结合各类牧草种植生态特点与需求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导致农民的经济效益降低[2]。


  第三,在四川盆地南部山区退耕还林期间,政府部门不能予以足够重视,导致退耕护岸林种草养畜工作效率降低,林业补助减少,难以增强其发展效果。


  2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的战略意义


  根据相关预测可以得知,在2030年的时候,我国人口数量会达到16亿左右,在此过程中,我国畜牧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就我国农业发展资源而言,正面临着水资源、耕地资源缺失的现象,草原逐渐退化,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难以增强其发展效果,再加上我国耕地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草原生长营养需求难以满足,导致我国畜牧业用草需求难以满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计划,将退耕还林方案与种草养畜体系相互结合,在提高林业发展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牧草种类与数量,进而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求[3]。


  3山区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措施


  在山区退耕还林种草养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创建完善的山区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系统,进而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制定林间种草制度


  在山区退耕还林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林间种草方式开展相关工作。首先,管理人员要根据林木种植情况的分析,设计林间种草方案,提高土地覆盖率,保证在牧草种植两年之后,土地覆盖率可以达到99%,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其次,要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根据调查可以得知,我国每年在降水量为340mm的时候,耕地水土流失量会达到230kg/亩,而林地的水土流失量为41kg/亩,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完善的种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率,保证可以在林草间作的基础上,降低水土流失率。最后,施肥措施。由于耕地土壤肥力较差,水土流失速度较快,因此,在退耕还林期间,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施肥处理,保证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例如:施肥氮肥、磷肥与钾肥等[4]。


  3.2林间种植养畜措施


  在退耕还林之后,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林间种草养畜制度,保证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树木初步生长时期,要禁止牛与羊到牧草植被中,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破坏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推行退耕还林封山政策,要求农民对牛与羊进行圈养。其次,在林木生长成熟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完善的轮牧计划,一方面,养殖户可以直接放牧,减少割草劳动力。另一方面,牛与羊在放牧期间,所排泄的粪便可以作为牧草生长的肥料,有效改善了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的工作质量。


  3.3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退耕还林林草种植期间,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农户种植果树,在良好的大气环境下,种植业会得到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科学选择果树品种,树立因地制宜的种植观念,这样,才能保证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工作质量。


  3.4利用生态学观点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工程


  在山区退耕还林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根据四川盆地南部地域情况选择苗木,保证可以在退耕还林之前就可以开展苗木栽培工作。其次,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利用生态学观点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规划,不可以出现盲目工作的现象。最后,要将农民作为主体,政府部门发挥自身服务作用。


  结语


  在山区退耕还林期间,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种草养畜计划,保证可以利用生态学观点科学实施相关工作,进而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作者:丁凯

  第5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困难与对策初探


  1引言


  保康位于鄂西北,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荆山主脉横亘东西,荆山以北南河水系注入汉江,荆山以南沮水水系注入长江,总面积3225km2,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28.2万人,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也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01年,保康县在原襄樊市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又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5年10月,两轮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790.21hm2。


  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1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001年,保康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当年坡耕地造林2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万hm2。截至2010年底,全县10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4833.33m2,其中坡耕地造林6200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33.33hm2。截至2011年12月,中央財政投入全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26310万元,其中钱粮补助20075万元,种苗费补助1375万元,巩固退耕还林项目成果投资4860万元[1]。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各林种面积如表1。


  2.2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2014年、2015年,省林业厅分别下达保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600hm2、660hm2,对25°以上非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经编制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合格面积分别为583.55hm2、373.33hm2。截至2016年10月,省财政厅已下拨保康县2014年度退耕还林种苗费、现金补助990万元,已按验收合格面积兑付948.572万元。


  通过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保康县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162989hm2增加到216922hm2,森林覆盖率由59.63%增加到72%[2],水土流失面积由1727.28km2减少到574.76km2,退耕农户年人均纯收入由1734元增加到9973元。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保康县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大、质量最高,直接受益农户最多,实施效果最显著的林业项目,被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


  3新一轮退耕还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保康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导致任务落实难,实施进度较慢。


  (1)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第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群众积极性很高,但受国家计划指标限制,相当一部分耕地已实施了退耕还林,却未能纳入补助范围;2007年后全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时,又有大量的坡耕地栽植了核桃树。但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规定[3,4],这些地块均不能纳入补助范围,基层群众意见较大,影响了退耕还林积极性。


  (2)面积分散、工作量大。山区县地貌复杂,集中连片耕地较少,且基本上都是基本口粮田,不宜退耕还林,可退耕的土地又极为分散、偏远,增大了各项工作量,影响了实施进度。


  (3)土地权属认定存疑。湖北省规定,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坡耕地,必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到户的坡耕地[4]。保康县在一轮、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户自留地、饲料地没有确权登记,是否拥有同等土地承包权存在疑问,已确权登记的耕地实际面积又往往超过登记面积。在检查验收过程中,有些乡镇对自留地、饲料地、登记面积以外的面积不予认可,形成了新的矛盾,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4)补助标准偏低。与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时相比,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新一轮退耕还林要求更加严格,补助标准反而下降,已不能对农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5)农户退耕意愿不稳定。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已纳入规划范围的农户,因种种原因改变主意,不愿意退耕。各乡镇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多次变更规划,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了实施进度。


  (6)工作力量薄弱。一方面,退耕还林时间紧,要求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绿满荆楚”行动、林业重点项目及资源调查任务较重,分散了基层林业工作力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实施进度。


  4对策和建议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5],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建议如下。


  (1)完善补助政策。对农户实施退耕还林的自留地、饲料地纳入补助范围;对于土地承包范围内的耕地以实际测量面积为准;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之前已经实施退耕还林,符合第一轮退耕还林验收标准,但因计划指标限制未予以验收的坡耕地,也应纳入补助范围。


  (2)提高补助标准。参照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将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由1500元/亩,提高到3000元/亩以上。


  (3)加强政策引导。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大力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综合效益和优惠政策,提高退耕还林积极性,稳定退耕意愿。


  (4)简化土地承包程序。对搬迁户、死亡绝户、未发包到户等原因闲置的土地,由村委会与造林户签定合同,让造林大户或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兑付给承包方。


  (5)规范项目管理。统筹发改、林业、农业、国土、财政等部门工作力量,加强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对接,按照“九步走”程序完善各个环节资料,确保工程建设规范实施,有序推进。


  (6)加强科技服务。林业部门要加强对退耕户的技术指导,做好栽前、栽中、栽后管理,地方政府要引导退耕户放眼长远,发展替代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确保退耕成果巩固,不反弹,不留后账,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8]。


  5结语


  保康县退耕还林工作在湖北省山区县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在提高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保康县的实际,及时研究解决好新一轮退耕还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将促进该工程健康有序开展,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作者:高清兵等

  第6篇: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这与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然而在此种形势下也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尤其是工业化生产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尤为严重。为了有效优化生态环境,我国在此方面不断投入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得该方面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待提升之处。


  一、三穗县退耕还林概况


  三穗县位于我国贵州省东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大多数地区来说此处的生态环境状况还算可观,但仍然需要通过退耕还林等途径进行改善,现就三穗县2015年9月以来的退耕还林状况作出介绍:此次退耕还林的目标任务为2.51万,以全县现有的4.61万亩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陡坡耕地为基数,充分按照退耕还林原则开展工作。对相关农户进行了补助,标准如下:每亩1500元补助期限5年,共分3次兑现,第一年兑现800元,第三年兑现300元,第四年兑现400元。此次工程的完成期限在2016年3月,此次退耕还林很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二、退耕还林原则


  为了更好的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此方面原则,具体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一,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要注重综合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合理规划退耕还林的规模和方式;二,退耕还林过程中必须充分保证当地农户的基本利益,切勿出现克扣农户补助的情况出现;三,在正式进行退耕还林之前,应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以免在此过程中出现大量水土流失的情况;四,退耕还林虽然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必要措施,但在此过程中也不要忽略经济效益,最好能够做到并驾齐驱;五,退耕还林过程中不仅要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也要根据还林情况来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三、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1.控制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尤其在陡坡耕地植被区域,鉴于其地形因素导致其在经受大量雨水、地表水的冲刷后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石漠化现象。在此类区域进行退耕还林后可以有限改善此情况,新种植的地表植被能够有效固定土壤,枯落物也能够在日积月累下降低地表水的冲刷力度,如此一来即能够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另外,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林地的管理,使植被能够得到更好地生长环境。


  2.恢复多样化植被。未经退耕还林的区域往往植被单一,通常以庄稼和杂草为主,而在退耕还林后,该片区域可以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等来科学选择植被种类,如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也可以大面积种植灌木,或是大范围种草等,也可以将多种植被种类融于一处,使其形成多层次立体结构。在完成此方面工作后,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植被单一的问题,也可以使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对于三穗县而言可谓十分有利,其独有的旅游资源若能够与之相呼应,势必可以发挥更好地效果。


  3.提升空气质量。绿化工程可以充分提升空气质量,如今车辆的不断增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均使得空气质量越加不好,若能够大量种植植被则可以使之形成大片森林,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减少灰尘天气的出现,有效减少此方面带来的危害。另外,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于改善空气质量而言十分有利。甚至有些地区可以因种植植被达到改善区域内小气候的效果,甚至增加降雨量。


  4.改善土壤性质。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后会在秋季飘落大量落叶,其堆积在地面后可以有效帮助地表减少雨水的侵蚀,同时其在不断进行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释放出很多有机物,使该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如此一来也就能够达到提升土壤质量的目的。另外,当土壤结构得以优化后,也可以有效提升其自身的抗冲击能力、侵蚀能力以及自我恢复能力,甚至可以帮助控制水土流失情况,可见在进行退耕还林后能够有效改善三穗县的生态环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5.缓解旱涝灾害。退耕还林未得到实施之前,土地的植被覆盖量非常低,水土流失情况也十分严重,甚至可以导致大量泥沙被冲入下流河道中,从而造成河流阻塞问题,使河道输水泄洪能力备受限制,如此一来不仅容易造成旱灾,也容易因水量集聚过多而发生洪涝现象。在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率直线上升,即使遭遇大量雨水也能够根据土壤自身的能量来改善水土流失问题,摒弃树冠能够阻挡部分降雨,同时枯枝落叶也可以减少地表的水流量,因此退耕还林也就起到了缓解旱涝灾害的作用。


  6.提高生物多样化。若没有开展退耕还林,那么在同一片区域内往往只有少量的动物可以生产,如鸟类、鼠类等,但若完成退耕还林,也可以为更多种类的动物提供很好的的生活空间,尤其是食草性动物,如牛、羊等。根据食物链的作用,当食草动物不断增加后,也会吸引更多食肉动物的到来,这样一来就可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使生物多样化的目的得以实现,生态环境中生物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此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势必会成为生态环境优化中的一大弊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与国家发展政策相呼应。如今人们的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生活质量方面,然而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伴随着各方面资源短缺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此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作者:陈军

  第7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将部分耕地变成森林,该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及范围十分广泛,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现如今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中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对于人类的发展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退耕还林工程从推出之后,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在退耕还林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并且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研究


  本文在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中,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退耕还林收益现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主要目的希望能够对于退耕还林所具有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性分析。


  (一)退耕还林收益现状


  落实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还需要对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虑,调节好农民经济效益与退耕还林工程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从该角度而言,为了能够让退耕还林工程真正落实,就需要将农民经济效益与退耕还林工程连接在一起。有关科研人员在研究之后认为,想要在落实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保证农民经济效益,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补助阶段,该阶段也就是国家需要给予退耕还林一些补足;其次就是没有收入期,退耕还林工程在刚开始落实的时候,工程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所需要的经济成本较大,在经营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有关政策制定不够完善,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经济效益,进行复耕的可能性较高,与此同时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技术上面的支撑,要是有关技术研究尚未成熟,退耕还林资金投入时间就会有效延长,并且收获经济效益时间也会延长;最后就是农民收入增加阶段,在各阶段内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提高,这个阶段也是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但是市场在达到饱和之后,退耕还林工程内产品就会出现挤压情况,进而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造成影响[1]。


  (二)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三个因素对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影响最为显著,分别是农户自身、林地种植结构及农户技术。其中农户自身主要是从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依靠林木收益的时候,农民在观念上面就会存在一定误差,对于退耕还林工程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砍伐木头卖钱阶段上面,这部分农民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并没有对于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及自身经济效益认真分析考虑;在林地种植结构方面,大部分农民主要表示在退耕还林初期阶段内,所能够选择树苗种类较少,生态树种在退耕还林内种植的比例较高,由此可以发现在退耕还林初期阶段内,大部分农民在技术及种植经验上面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林地种植结构对于后期工程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没有将树木种植时间因素考虑在内,再加上有关法律政策的限制,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内所收获的经济效益还受到技术因素的限制,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大部分农民在树木种植过程中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技术上的帮助,但是林业部门现阶段所能够提供的帮助较为有限[2]。


  二、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政策建议


  (一)注重退耕还林经营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要耕地所有者自动归还,进而造成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家庭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矛盾,与此同时退耕还林还需要较多资金上面的投入。为了能够有效调节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民在经济效益上面所存在的矛盾,退耕还林工程在刚开始落实的初期,就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建设,充分发挥出退耕还林工程所具有的经济效益。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以农民自愿参与作为基础,保证林木及土地所有权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采取多种经济模式,例如联合经营或者是入股经营,吸引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资金投入到工程之中,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水平;其次就需要制定有关政策,对于土地经营权流动进行约束[3]。


  (二)增加退耕农户技能上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为农户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农户对退耕还林所存在的错误认识,实施多种种植形式,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真正保证退耕还林能够可持续性落实。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浓密种植技术,转变观念[4]。


  结论:简而言之,退耕还林是生态保护工程内的重要措施,已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为了能够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需要将退耕还林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采取针对性措施,真正发挥出退耕还林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


  作者:张玥月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