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论文,总结出陶渊明各类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1-30 03:15:56 归属于历史论文 本文已影响60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

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

陶文为“坦搏败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

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

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

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

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

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

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

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

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

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

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

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

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

人的特色。这十银伍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

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

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

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

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

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

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

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

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

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

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

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

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让颤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

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

艺术性的探讨。

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

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

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

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

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

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

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

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

道:

wwW.Shunde.Net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

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

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

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

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

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

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

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

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

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

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

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

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

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

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

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

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

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

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

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

见陶渊明之性情。

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

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

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

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

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

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

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

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

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

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

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

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

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

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

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

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

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

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

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

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

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

《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

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

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

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

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

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

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

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

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

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

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

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

侣了。

三、陶文的诗意美

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

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

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

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

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

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

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

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

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

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

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

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

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

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

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

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

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

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

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

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

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

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

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

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

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

格,影响及于后世。

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

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

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

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

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

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

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

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

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

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宗”。

对陶诗及其诗文的评价,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有“文附质,质待文”、“风骨清峻”之论的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竞对其只字未提;倡导“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钟嵘,第一个注目陶诗,称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评价虽妙,但也将其列入中品,在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以下;萧统诗第一个对陶渊明的创作给以高度重视何评价的人,其《陶渊明集序》云:“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评价陶渊明诗文词采精练、秀拔,文势抑扬,内容不凡,品格高扬,风格明丽,论时事含蓄不露,抒怀抱旷达真率,独树一帜,特异于流俗。陶诗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造诣,宋代更加具体而微,秦观从色调浓淡方面称许其“长于冲淡”《淮海集.王俭论》,杨万里、姜夔续加补充,认为其“雅淡而味深长”《诚斋诗话》“澹而腴”《白石道人诗说》敖陶孙则通过生动比喻予以形象说明,指出“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敖器之诗评》,惠洪侧重结构方面看其创作风格,称许“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冷斋诗话》,苏轼侧重神韵气质论陶渊明风格,称扬“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弊首短短十字确评,后代陶学家多奉为至理名言,作为剖析陶诗的理论根基和核心。朱熹则另辟蹊径,注意到陶诗风格的丰富多彩,既看到其不乏“萧散冲淡之趣”,又指出其闭卜慎“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还提出“人皆说他平淡,据某看他字豪放,澹豪放得来不觉耳。”于平淡之外,见初其豪放得一面。陶诗艺术造诣,为宋人推崇备至,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肯定其最善于自抒胸襟,已达到难以企及的境地。严羽就认为陶公造语工妙,“难以句摘。”《沧浪诗话》这也表明了陶渊明诗歌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即平淡自然,朴素无华,而又能清丽多姿,所以才能在众多诗歌众独开一路,开辟了中国田园诗的重要一脉。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荷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划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轿敬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时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

陶渊明诗的主要特色是平淡自然,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是《咏荆轲》。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轲的壮烈活动。比如第三章写易水饯别,悲壮慷慨,萧萧哀风,淡淡寒波,使得荆轲的刺秦活动更带悲壮色彩。这首诗明显的特点是慷慨激昂,悲壮豪放,的确为陶诗别具一格之作,被人们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自然、对劳动的一种热爱一种依恋。他的田园诗有的只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纯、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他把这种躬耕生活的自食其力当成人生应尽的本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走上归隐道路并不罕见,但把躬耕当成本分是快乐,认为只有不辞辛苦自营衣食才可以心安理得,不仅不鄙视劳动人民,不蔑视体力劳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与劳动人民为伍、交友为伴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难找第二个人。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书写了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之情:

在昔南亩,当年竟未践。履空既有人,春光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哝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诗人承认自己躬耕之志虽有,但要付诸实践,还得有贫困的驱使、营生的需要作为推动力。在春天原野里,诗人兴致勃勃,情趣盎然,觉得小鸟在为他放声歌唱,欢迎他的到来,表达自己绝意仕途,隐于垄亩的情怀,结尾两句表达出诗人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所谓“通识”之士的蔑视。在《归田园居》之二中,他满怀激情地歌唱田园生活的美好:

野外罕人事,劳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农村的生活简单朴素,无都市的喧扰纷乱,“绝尘想”主要是指抛弃仕宦生涯的痛苦回忆,生动表达诗人和统治阶级的泾渭分明。在生产劳动中,他终于找到和劳动群众“话桑麻”的共同语言。既然他视自营衣食为循人道,尽本分,在观念上有飞跃,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归隐田园当作人生的合理归宿。有归宿就无心灵的徘徊、彷徨,诗人一颗心就能安定下来。其《归鸟》四章,反复以“翼翼归鸟”起兴,抒发对于归栖的由衷喜悦。“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不慕青云在上,而以飞回旧巢为最大安慰。这首诗与其《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互为表里,以“归”字统领全篇,写诗人对归田生活的渴望和归田后的心满意足。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它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做总结,这也就是说陶诗平淡自然的个特点。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陶渊明田园诗中也不乏饥苦辛酸的写照。54岁时他的家境较之归隐之初已经大为下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渑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l。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怒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诗中描述的是54岁时的情景,反映的情调,已不像《归园田居》那样轻松洒脱快乐,主要写的是“怨”。陶渊明归隐之后并不是“整日飘飘然”,而是与世不能忘情,本诗的“怨”就是有感于现实对他的刺激而发生的慷慨悲歌。《楚调》本身就是“多缘古人幽愤不得志而作也”。诗中“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二句写贫困者度日如年的苦况尤为生动逼真,非有切身体验者不能道。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他那高尚的志节却丝毫不曾动摇。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内心的愤慨何不平之气,在《读山海经》第十首、咏物词等诗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发泄出来。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