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鉴赏中的象征手法及意义,迷墙电影讲的什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4 22:45:4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3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电影《迷墙)是导演艾伦·帕克的代表作,由平克乐队专辑中主创者根据自身经历而改编的电影,全片没有对白,完全通过影像来完成表意功能。本文从心理意象角度探讨现代电影与动画整合传达方法,如何运用视觉意象将其精神内涵与心理情绪传递给观众。   一、影像造型的图形同构象征性表达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表达了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创作者想要表达观念相同构的意象。仅扩展了影视语言的表达,也将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影像通过图形巧妙组合和艺术联想融入设计,以形态新颖的重组与变异方式传递了创作者心理意象的信息,把外化的影像通过巧妙的变形、组合、拼接完成形式上的同构表达。在电影《迷墙》的影像中,从寻找爱、暴力、死亡等多个角度,将不同的影像信息以造型与色彩象征性同构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对国家、战争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一)运用形的同构影像设计加强视觉冲击力   形的同构是指同类或者不同类事物由于形的相关性而建立联系。这种形的变化可以是局部的替换,利用不同图像的局部结合形成同构,也可以利用图形的相似形成同构。[2]形的同构常应用于图形设计领域,通过形的同构打破原有逻辑关联产生视觉冲击,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在电影《迷墙》中,借形的同构加强视觉冲击力,影像中不仅有传统西方设计中的人兽形的同构,还有通过墙和蠕虫图形元素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因素同构表达。以“墙”为代表的形式同构在幻想中随处可见,它不仅用不断递增屹立的高楼围城的“墙”、而且使用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和电器堆成的“墙”的外形,强化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工业化现代社会中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二)运用义的同构影像设计表达心理意象   义的同构是利用含义的相似或相关性,将抽象的心理隐喻通过具象的一形多义或多形同义来表达。在心理学中,“意象”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3]含义同构手法是根据意义相关进行关联性思考,用义的同构的影像形式背后传达的心理意向。在影片中对暴力、战争、信仰等方面运用了含义同构,在动画中对鸽子、鹰、战隼的含义同构表达了平克对于国家、战争、体制的理解。苍鹰、战隼、十字架在同一外形符号下的表达是他对战争和死亡密切联系的解读。而其中“鹰”与“战隼”的含义同构让人联想到二战期间的德国,其中纳粹德国国徽上具有进攻性的黑鹰图腾转化为战隼的图形,将主人公成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展示出来,随着英国国旗的米字旗的崩解,只剩下了流淌着鲜血的十字架。米与十字图形元素的含义同构是对国家和战争的理解,国旗中的十字架象征着神圣的基督教,而插入地面的流淌着鲜血的十字架代表着暴力与死亡,国家与战争的关系昭然若揭。在动画中对形同构的基础上赋予了主题的内在本质和超凡的精神,用形态的转换、颜色的对比、元素暗喻来表达主人公的反战心理意识。   (三)运用形义同构影像设计增强视觉表意性   形义同构是把含义、影像两种同构手法综合起来,利用含义相似和形式相似的双重同构。寓意于形,以形表意,通过视觉上的合理性设计增强视觉的表意性。在电影中“墙”和“锤子”的影像综合运用了形义同构。墙出现在平克人生各个阶段,从幼年丧父的难以释怀、少年青春期的惶恐萌动、青年遭遇的情感挫折、失意彷徨,都是在精神上墙壁高筑的成因。锤子在实拍与动画镜头中多次出现,它在镜头中不仅作为武器暴力的代表意味着破坏社会秩序,也用交叉的锤子动画模拟在街道上军人阅兵正步交叉行走的影像象征武装政权。视觉意象的成功构建得益于象征性同构方式的影像造型。运用形义同构的影像元素阐释主人公心理意象信息,用其象征的特性强化表象来揭示其本质。   二、视听联觉下的联想性影像色彩表达   视听联觉是指运用视听感觉之间的通感所引起的联想或内心的关联触动。在电影中视听联觉“视”的影像镜头表现与音乐节奏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以音乐为情绪宣泄轴线的连接画面、对不同的时间进行穿插借由想象力而形成连绵的图像,将整个故事切割成无数个片断,仿若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在观众心里唤起某种相同的情感体验。在影片中音高长时间的噪声或噪化音往往是在一段动画设计中伴随着大量的闪回实拍镜头,用动画与实拍镜头衔接剪辑,拓展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例如电影情节中,从妻子在墙上的倒影过渡到真实空间虚拟的蛇蝎形象,结尾处内心审判中对童年缺少亲情和爱情的大量反思闪回镜头,这些在细节处理上让声音频率、音乐配器、效果音响与人物形象和心理产生对位关系。   在视听联觉中“视”中的色彩与音乐共通情绪感受最为常见。美国音乐家马利翁曾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   由色彩和音乐的联动衍生出色听联觉,来强化心理的某种交织情感,寻求心灵的指引感应或共鸣。色彩三要素与音乐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对照起来即是色相——音色;明度——音的高低;纯度——音的长短强弱。[4]在电影《迷墙》中,前卫摇滚音乐的音色上既有直升机螺旋桨似的轰鸣声、近距离的枪声、女性的和声使观众的紧张度不断扩张,还有歌曲起始处情绪化的独白为情绪高涨渲染氛围,更有震耳欲聋的噪声进行宣泄内心的激情和发自心底的追问。在动画段落中,音乐曲调节奏开始是以低音吉他与低音鼓完成节拍律动,到高潮部分追求音响震撼,让人狂躁不安,摇滚乐无论在音乐表现还是精神内涵都有一种对抗的状态,通过色彩色调对比形成色彩的反差,加强了影片的色彩寓意和气氛渲染。、心理意象下影像创意变形的“隐喻”效应表达   电影实拍画面通过象征性的影像表达思想内涵,以影像变形的形式“隐喻”某种意识下的心理活动,展现某种抽象的寓意,用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讽刺某种现象,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在夸张、惊奇的外化变形设计背后是导演内在思想的传达。变形体现了动画的创意设计性,在符合影片题材主题的条件下,以新、奇、异、怪的抽象动画形态捕捉客观对象的特征,将人性的哲理蕴涵其中,使人们达到审美心理的愉悦感。   (一)借物抒情的动画变形隐喻“人性”的思考   成功的电影总是把对人性的思考潜藏在作品深层内涵之中。借物抒情的动画变形通过外在表象夸张、变化和抽象的变形作为载体,抒发和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迷墙》中对爱与沟通的渴望、对性的恐惧与失望、对体制的诅咒与抗议,用花、蛇蝎、鹰、铁锤等事物以动画变形的方式展现主人公内心幻觉,隐喻出主人公世界观中对人两性的生理与心理的痛苦与绝望情绪。   叔本华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花是植物的生殖器。电影中两朵娇艳欲滴的花的动画设计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质,让观众印象深刻。两朵花动画形象抽象变形似生殖器又似男女亲吻的脸颊,动作设计中交缠、吞噬、凋谢象征着男女在感情中相互依赖、攻击、伤害,最后花朵在吞噬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变黑,变成一个恐龙的剪影飞走了。在动画设计中以雄雌花映射性行为的动作和雌花吞噬了雄花的死亡结局,在影像上已经直白表述出来。死亡与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物界就有蜘蛛、螳螂、蝗虫在交配的时候雌性要把雄性吃掉,死亡也成为这些物种性高潮的最高体现。探究此情节的精神内涵是性与死亡的关系,性代表着融合,通过融合生命付出了衰老和死亡的代价。   (二)融入思想内涵的创意变形隐喻“社会性”的反思   人脱离不了社会,影片通过对人类战后反思,对人与人之间从心理、生理、感情等不同角度挖掘现代社会的生命价值观、实用主义、体制等的矛盾性,抨击人类的贪婪、愚昧、恐惧是导致战争的源头,创意变形的主体将平克这位二战时期青年个人成长经历的缩影提升到哲学层面反思现代西方社会矛盾根源问题。   《迷墙》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动画变形的影像揉入到实拍影像之中,用象征性的视听语言将教育体制、两性关系、生命的意义内涵进行解读。在平克的幻象中,校长像小丑一样的在墙下进行表演,将学生放入绞肉机中生产更多的蠕虫,暗喻被教育摧残个性的孩子们。而闪回的平克童年记忆中校长责罚学生表象下,隐藏的是教育制度的刻板,讽刺了工业化的大时代背景中科层化的倾向性,学校沦为机械化培养的工具。平克感情生活两性关系多次用到了节奏极快动态变形,用蛇蝎形象快速剪接镜头暗喻妻子的背叛;主人公对女性矛盾心理源于对母亲过度保护和父爱的坍塌,而战争导致父亲的离世,也正是创伤的根源,最终成为他一生的桎梏,也就是所谓的迷墙。   电影《迷墙》从影像内涵上对体制和现代社会的多处矛盾进行抨击,引发人们对社会性的反思。在动画影像设计中,汽车、媒体设备堆砌的高墙,隐喻着多媒体越来越多的使用让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每个人就像社会这台机器上运转的螺丝,沦为现代化的工具。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的现状是更加关注自己,而漠视他人,这是现代社会物化的结果,就如同电影中男主人公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人们在体制下失去了自由,为功名所累、为金钱所累、为性欲所累,在各式各样的选择中决定自己的未来,在看似自由的体制下,隐藏着每一个被禁锢的自由意志。电影中对体制和现代社会的抨击契合于《迷墙》专辑中摇滚乐的精神内核,摇滚意味着一种颠覆,意味着对腐朽文化传统、习俗、时尚、权威观念的全盘否定,而这种颠覆的原动力来自于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5]所以主人公想用音乐、毒品麻醉自己,隔离自己,形成一堵属于自己的“墙”。   四、结 语   《迷墙》依靠动画图形设计中的图形同构、隐喻变形、视听联觉等方法将荒谬、虚幻、违反逻辑的心理意象表达出来,镜头组接出神入化,用夸张怪诞的动画影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人以深刻触动。中国电影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不能只是简单的在实拍电影中引入动画的形式,而是要真正把动画影像的设计融入电影的思想内涵中,进而完成从心理意向到表现形式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244.   [2] 高亮.图形创意[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96.   [3]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1.   [4] 谢琳.音乐的灵魂幻想——迪斯尼《幻想1940》中音乐动画的审美新视角[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5] 孟凡杰.摇滚电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孙珊珊(198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理论。本文选自《电影文学》2014年第9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