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收获和感悟,审计学实践教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3:50:28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7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审计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作为其实践的审计工作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工作的改革不断深入,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市场对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教育必须相应地不

  断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研究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因素:

  其一,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二,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其三,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其四,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因素条件,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其五,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指向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并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有着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因为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

  5.灵活性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审计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探讨和研究了审计活动规律及其应用,对审计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其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可以应用于审计实践之中,指导审计工作,并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吸纳了各种科学成果,为审计活动提供了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业务循环审计的要点;能够运用审计学、会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能够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报告;具备从事审计工作(含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技能。

  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该课程可选择的教学模式有:

  (一)传递-接受式

  传递-接受式模式以传授审计学系统知识、培养审计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审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出规律,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采纳该模式,最好选择难度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如典型审计案例分析,另外,教师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授课时避免只是注重讲解而是要多启发。

  (三)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www.peixunjia.com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该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审计实务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审计学课程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的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要一致,问题要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该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范例教学”通过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审计案例进行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主张,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审计原理。

  作者:刘勇

  第2篇:高职院校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定位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1.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作者:张彤

  第3篇: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21世纪初,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地需要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实时会计信息,为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得到扩展。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为适应这些变化,审计教学需进行重大变革,而丰富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将传统审计服务责任拓展到鉴证服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技能。其次,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时,审计实践发生相应变化,需要对审计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另外,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的事项的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导致审计教学“假、大、空”,教学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尽管有些高校在审计教学中采用一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上审计案例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合案例教学。讲述审计案例先要介绍案例的背景、该案例发生的经过、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做账的依据和一些原始凭证等,这些大量的信息仅在黑板上板书显然行不通,一些原始票据在黑板上更无法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重点应掌握审计方法与技巧。案例教学是审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审计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具有宽广知识面、开拓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双向导入即承上启下的引导、典型案例引入两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欲望,让学生悟出教学内容。导入案例时要有导入提问,提问引入课堂中即将讲述的理论,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就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要涉及复杂理论问题。导入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从而活跃课堂的讨论气氛。如讲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时,可以先提问:你经历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可引入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区别,讲述导入案例。

  课中,采用“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得懂但又不会解疑的弊病。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探疑求知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最新的知识,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加大审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把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设想出来。这一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后,通过“案例反思、作业设计及交流、导入下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延伸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逐步积累了有效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学会”走向“会学”;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建立高质量案例库。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但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审计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案例库需正确挑选审计学教学案例,要选择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真实感是指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在提炼过程中,为了使案例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更加吸引学生,还应虚拟一些经得起逻辑推理的生动情节,将学生真正带入审计工作的现场。案例要有启发力,即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必须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能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让学生挖掘处理。典型性是指审计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网络建立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以大幅增加信息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抑制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果。信息多媒体化可以提供高保真度的声音、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以及活动影像,使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可以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学生不易疲劳,色彩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一种是利用信息多媒体化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把审计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视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另一种形式是制作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结合,以网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具体来说,是以网页的方式并结合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构建课件的主体内容,开辟“案例讨论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交互环境,这样就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将有关联的实践内容真实地再现于网络之上,以增加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但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更具备良好的教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另外,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该模式的起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和进度划分相应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可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中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典型性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学生较多,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王桂花

  第4篇:在审计学课程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思考

  审计过程充满了专业判断,审计道德规范中对审计人员的执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提出和发展,提升审计人员的执业判断能力以保证审计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我们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审计执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倡导创新性人才教育的今天,学生能力培养已引起全社会普遍的关注。基于此,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均认为我们有必要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包括建立实验室、加强情景式案例教学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本文将在对情景教学的内在要求、实施步骤进行适当分析的基础上,对情景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一、对情景教学的理论分析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典型场景,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景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尤其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

  1、情景教学的内在要求

  情景式教学的内在要求包括情景意识、个别差异和学习者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情景意识是情景教学的前提,学生应从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出发,对自己所处的特定情景与获得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具备相应的意识,这些意识包括清楚情景所设的环境、情景所赋予参与者的角色和权责、在情景中的行为约束、参与者可采用何种方式做出领域和反应等。个别差异是情景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学生对情景的领悟和反应方式也是不同,因此,情景教学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促进或增强其学习潜能。个别差异的具体考虑因素可能包括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习惯和技能、学习的现实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倾向、对各种教学方式已有的体验等。学习者分析是在考虑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更具体的分析。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海涅克1989年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例如,教学对象的阅读能力很差,可以考虑多用视听资料;如果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或持不同宗教信仰者,那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注意尊重他们的文化。学习者分析的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的分析,包括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和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二是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2、情景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般来讲,情景式教学包括如下步骤:创设情景、感受情景、表现情景、拓展情景、转化情景。其中,创设情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有效的情景创设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促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顺利迁移,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受情景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热身”,即让学生熟悉情景案例的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说明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让其理解学习目标,为教学的具体开展设下铺垫。表现情景是教学的具体实现,主要是学生在感受情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各种方式来将已创设好的审计情景展示出来。情景的拓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可以在对已创设情景予以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即兴地完善、补充原有情景。这主要是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转化情景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景表现和拓展中获得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二、情景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实施方式

  1、表演式情景教学

  表演式情景教学也可称为角色扮演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某个专题教学中设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教学。表演式情景教学中,通过特定的模拟环境和学生实际的表演或观察行为,使学生感悟相关的知识内涵,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通过教师指导和总结,学生能及时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反过来检验理论掌握的程度,巩固理论学习成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例如,针对“审计报告的出具”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审计报告》这部电视剧的情节设定一个表演式情景,由不同学生演绎审计人员、政府官员、客户经理等等相关角色,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各种情感关系及压力的基础上,明确审计意见的出具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审计独立、客观、公正等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难处和必要性。

  2、参观式情景教学

  参观式情景教学也可称为实地教学法,他强调实际现场授课,即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实际的工作环境。这种教学方法现场感强,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加深其印象,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工作。例如,在学习“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的事务所,在参观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不同形式事务所的设立条件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对应的知识。

  3、讨论式情景教学

  讨论式情景教学是在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相关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讨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讨论式情景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再结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清晰地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通过相互间的评述和补充最终实现学习的升华,对相应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讨论又可进一步演变为辩论,通过学生之间不同观点和不同认知之间的激烈争论,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针对“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是否影响审计质量”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设定为一个辩论式情景,辩论的正反方观点分别定为“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有损于审计质量”和“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有助于审计质量”,要求学生在充分收集、参考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分团队进行辩论,最终全面的理解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从这一点出发,同时还能使学生明确美国《萨奥法案》的出台背景及对审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的相关规范。

  4、竞猜式情景教学

  竞猜式情景教学类似有奖竞猜电视节目,即教师设定系列问题和目标,由学生来进行抢答,最终对竞猜结果予以评比和点评,若条件允许还可给予获胜者一定奖励。例如,在进行审计教学的阶段考核时,可参考电视节目设计一个“谁想赢取一百万?”的竞猜活动,设计一系列测试题目让学生回答,每回答正确一个题目给予一定积分的奖励,每回答错误一个题目不给予积分(甚至倒扣一定积分),最终看谁的积分最高或谁能最先获得一百万的积分。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创设的原则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的情景应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基于此,我们认为创设适宜的情景,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活动。因此,在审计学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启发诱导的原则,结合审计学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创设生动具体的审计情景,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2)相关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所设置的审计情景案例应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相应的审计知识点为依托,不可因过分强调生动性而偏离了教学的实质要求。同时,创设的审计情景还要考虑其实际的运用可行性,注意难度适宜,坚持“恰时恰点”,符合学生一般认知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主体性原则。审计情景的创设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并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合理安排学生的情景角色;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尤其是否定学生在情景中的观点和表现,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行为表现的特点,从而清楚认识在审计实例中不同审计选择可能的经济后果。

  2、相应关系的平衡处理

  在审计学课程中实施情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平衡处理。

  (1)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将情景教学模式引入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提倡的是教师要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一味灌输知识,而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但是,这并不是贬低甚至剥夺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与组织学生学习上。教师应注重通过启发、组织、引导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2)教学开展和评价的关系。在审计课程教学中,情景的引入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课程的考核情况结合学生平时表现进行“事后评价”。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及时地、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三阶段。事前评价是在学生感受情景后,考虑学生对情景的认识是否到位;事中评价是在学生表现情景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调整;事后评价是在转化情景中及教学后作出的总体点评。

  (3)教学实施与教学安全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审计学课程中引入情景教学本身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有勇气和激情积极主动地予以推进,但同时,设计情景和运用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安全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景教学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在审计学课程中引入情景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增强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计执业能力;另一方面,用情景来组织审计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文桂

  第5篇:就业导向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

  经济越发展,作为独立经济监督的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是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94年财政部先后在23所高等院校开设CPA方向专业,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后备人才,到目前为止,这些院校共培养CPA专业方向学生1.5万人,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后备队伍的重要来源。从2002年起有一些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设置审计学专业,2004年至2009年共有33所高校获批开始设置审计学专业。本质上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门类、数量、课时、进程安排是其核心内容。在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诸多问题中,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切实开展好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不仅为审计学专业教学提供依据,而且能更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要构建和优化审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目的出发,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结合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审计学专业本身固有的学科特性和发展规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不同审计类型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

  (一)政府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审计知识、技能和经验,保持职业谨慎,不得对没有证据支持、未经核清事实、法律依据不当和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发表审计意见。此外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什么是审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宋夏云(2007)针对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问卷调查显示,审itTL员的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均属于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核心知识包括会计与审计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和财政与金融知识;核心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核心品质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廉洁、遵纪守法、公共责任、职业谨慎和保密。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IIAl999年发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报告(TheCompetencyFrameworkforInternalAuditing,简称CFIA),CFIA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知识技能和行为技能两方面的素质。在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技术、分析设计能力、鉴别能力;在行为技能方面包括个人技能、人际技能以及组织技能。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也提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萨默斯(GlennSummers)指出,内部审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次才是一个好的审计师。这说明内部审计人员更侧重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包括行业、市场、产品竞争、企业内部各职能和流程的全貌等。

  (三)社会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从三个方面来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便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核心的技术基础。还需要具备以下五类职业技能: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此外接受和遵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并在职业行为中考虑社会和行业的利益。是否接受和遵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要求,是区分注册会计师与其他人员的重要标志。通过对不同审计类型对人才应具有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对人才需求有共性的地方也有特性,如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但就专业知识而言,内部审计侧重于管理方面;注册会计师审计较为全面。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有不同审计对象,针对不同审计对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审计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要均衡考虑培养三种审计监督体系下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性审计人才,改变以前以民间审计为主的专业培养方向,将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培养成多方向多目标的学科交叉型及复合型人才。要研究目前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需求重新设置,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三、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企业组织和管理知识虽然学校根据各个专业或自己的具体情况,按一类学科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通修课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知识体系的不足,但企业管理知识、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缺乏,而这些课程却是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AICPA的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所作的研究报告对美国会计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如1988年修订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提出,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这150学时的教育分为一般教育(60~80学分)、企业管理教育(35~50学分)、会计教育(25~40学分),其中一般教育包括交际、数学与统计学、计算机操作、行为科学等,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企业管理教育包括中级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面临的法律与社会环境、企业法、商业道德等,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营销概念、过程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会计教育知识则覆盖专业知识的大致内容。由学分学时分配可以看出,一般教育类和管理类占到150学时中的80%左右,而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AACSB)作为唯一对工商管理和会计教育有鉴定权的机构,在《会计专业鉴定标准》中“本科生教育”部分的课程要求与AICPA所制定示范课程表的要求非常近似。由此可见管理类和基础类课程在审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地位,此外以民间审计为例,在

  实务中已是广泛地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安永、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类型中也有信息技术方面的咨询或审计业务,这说明计算机辅助技术不仅对审计业务的完成很重要,而且可以单独作为—种业务类型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目前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的需要,所以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等都应当进入课程体系的核心,同时要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二)审计行业执业能力培养不足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考试所覆盖的基础知识,争取较高的考试通过率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动力和压力,因此在教学上往往表现为手段单一,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记忆,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而实务中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审计,很多情况都需要到现场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了解,这都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于未来审计人才的而言,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缺乏有效商务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审计人才的执业效果。

  (三)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核心价值的职业道德,一直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审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突出问题即审计道德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审计学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考试科目每五年修订一次考试大纲,删去旧考纲里的一些不实用或已经过时的内容,同时更新知识架构,使其更能适应和符合会计行业的需要。2007年ACCA开始使用的新考纲更加侧重学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财务管理、税法等方面。同时专门增加了会计执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方面的必考科目《专业会计师》(ProfessionalAccounting),强调了作为—个财务工作者应有的道德和行为。在近年来全球财务会计领域屡次出现会计欺诈事件的环境下,ACCA所推崇的这种精神守则符合了大众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期望。与新考纲同时启用的还有一个关于道德和行为的网络游戏,每个参加《专业会计师》考试的学员都必须透过互联网完成游戏,增加了ACCA学员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员更容易地理解AccA所推崇和恪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包括客观求实的职业态度和忠诚勤奋的敬业精神。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在中注协推出《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时提出:诚信的品格需要培养和熏陶,要把职业道德守则列为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乃至会计专业大学教育的必修科目,推动大学开设职业道德课程。不仅是民间审计强调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培养,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都要求审计人员遵守相关职业道德。

  四、就业导向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设想

  (一)按就业需求分为四大模块目前全国22所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思路非常明确,主要培养适应在国际会计公司,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中高层次后备人才。为此22所高校课程体系都是针对民间审计所需设置,涵盖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六门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此外还通过选派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很好地拓展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但作为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不可能完全仿效全国22所高校的做法,应该顺应社会需求特征,培养面向三种审计类型的特色化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管理类课程和统筹兼顾不同审计业务类型。针对审计职能的多元性,该专业毕业生应能适应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几大业务,如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同时还要能适应内部审计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投资与管理咨询等工作。这就需要在不仅传授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把管理类的有关课程放在重要位置,在有限的课时里将理论课时进行整合,重新确定专业主干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l生审计人才需要。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结合社会对内外审计功能的需求,审计学专业课程分成四大模块:审计业务模块、税务业务模块、管理审计或咨询业务模块、资产评估业务模块。每一模块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如审计业务模块核,心课程设置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审计、计算机审计等课程;纳税业务模块设置税法、纳税筹划;管理咨询模块设置内部控制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管理咨询、经济效益审计等课程、资产评估模块中设置资产评估学。根据学分或学时安排将模块内相通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部分删掉以节约课时,每个模块的核心课程要求设置为必修课,同时模块内设置若干门选修,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跨专业的课程,可以安排会计学院与管理学院、商学院协调,在学院之间让学生根据兴趣互选,节约教学资源;对其中涉及审计行业资格考试的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税法等课程可以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课程模块设置,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适合综合审计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开设特色课程或方向在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院校中,南京审计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为其特色专业,由于推行了工程管理加审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届毕业生39人100%就业,多家国内外企业和事业单位经常提前一年在该校预定毕业生,显示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体现了该专业的优势。实际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审计业务的特征,各地高校只要能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就能充分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如石家庄经济学院具有工程管理、资源管理等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工程造价方向,许多专业课程可供审计专业学生选修,根据社会对工程审计的需求和学校条件可在审计专业开设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程审计等课程或方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许多工科院校办审计学专业都可以依托于本校的资源在不同年级开设各有侧重的特色化课程。

  (三)加强执业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对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在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而,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成为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该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其关键在于能够依托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将其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基地,大力培养外语水平高、执业能力强的素质型人才,这可以给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诸多启示。作为审计学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如下形式,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实际工作案例进行讲解,在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开一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选修课程,通过立体化实验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化就是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它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期达到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和效益。其次,在课程体系中构建完整的实验实训课程。一方面审计学专业课程课时设计上采用N+M的方式,增加实验或案例教学的课时,教学方式上采用分项目小组协作完成,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另~方面在审计学专业学生进行常规的会计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外,必须突出审计实验课的内容。目前审计实验课可以通过手工和电算审计两种方式进行。通过审计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熟习和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全过程,包括如何进行审计前调查、风险评估、审计时间和工作安排、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进行业务循环的审计,应履行哪些常规的审计程序等,学会针对不同情形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意见等。最后,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同时开发企业集团内审部门、地方审计机构吸纳审计学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之中,了解助理审计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协助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等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可以让学生活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将审计学专业知识与财务分析、税收筹划和其它管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培养多元化能力目的。

  (四)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审计的职业化特征决定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重要性,应在审计学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相关课程,将三种审计类型专业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炼出来单独列成一门课,结合注册会计师协会、内审协会、国家审计署等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审计行业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基本内容上看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专业胜任能力。这一内容可通过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习加以保证。第二,政策法规。这一部分内容要结合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加以掌握,这是职业道德规范带有强制性或最基本的部分法规教育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培养学习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由于审计业务涉及面广,所以法律法规的学习设计领域也要相对宽泛一些。第三,职业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教育。这部分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内容,通过教育让学生理解职业中应保持的基本价值观,如独立原则、客观原则、公正原则,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应用这些原则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道德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公正处理公与私、社会与个人、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执业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挫折矛盾,通过三种审计类型中成败两方面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提倡“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职业责任心。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应尽快组织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人士编写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教材,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准则解析与案例讨论三部分,在大学人才培养阶段引入全面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审计人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作者:赵凌云等

  第6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改革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目前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如何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审计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应全方位、多角度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课程的特点

  首先,审计学的理论性强。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对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同时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这客观上使学生觉得审计学枯燥、难懂、学不透。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审计学的综合性强。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一般融汇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财务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以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不能就审计讲审计,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门学科的狭窄范围之内,而应该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其已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审计学的技术性、实践性强。从应用视角看,审计学吸收了科学方法的精髓,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需要理论指导,同时更需要实践及丰富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

  二、传统审计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审计理论的兴趣以及对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因此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在审计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对审计课程进行改革。

  (一)优化和精练教学内容

  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除陈旧、滞后的内容,适当地把审计学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审计学教学内容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要摒弃过去那种“学生手中一本书,教师一次备课用到底”的做法,及时补充、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新颖性,增强吸引力。另外由于审计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互渗透、彼此衔接,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应注重知识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主要分为审计理论基础、审计程序与技术、会计报表审计实务三大部分,适当压缩审计理论课时,扩大程序、技术与实务操作,理论重点是基础,实务重点是技巧,报表重点是思路,培养学生自觉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教学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很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然而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如果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诸如审计实验、模拟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参加审计实务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上接第212页)身临其境,接受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来看,应当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课堂讲授大量的案例,巩固和加强审计理论,也为以后具体参加审计实训课程打下基础;第二,在审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审计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交叉融合,此阶段安排的审计实践课程以较为简单的单项实训课程为主,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第三,集中模拟实训,在审计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审计实践课程加大审计模拟实践课程。第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传统的审计实训教学基本是校内实训为主,实训教材陈旧、实用性不强,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角度讲,应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展开交流合作,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校内实训课程的外聘教师,让学生观摩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等。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审计教学中,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做法,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师生互动。

  第一,积极推广案例教学,使得审计案例贯穿于整个审计教学过程。审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传统的审计教学缺乏系统案例的支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无法适当地使用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选择和运用典型审计案例来解释、说明审计理论,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而且案例剖析和理论描述的结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各科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讲授该课程的同时,将《审计案例》融入其中,每一章都举出2-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传统教学采用文字案例,学生兴趣不高,可以采用视频案例,并与文字案例结合,使得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内容精彩,吸引学生兴趣。

  第二,采用模拟教学。审计模拟教学是一种在校内实训室进行,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审计模拟教学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在审计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审计实务训练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审计全过程有一个体验。审计模拟教学采用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由兼职教师提供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用到的真实审计工作底稿,增强真实感。审计模拟教学将审计理论直接运用于审计实践,通过审计实践又进一步领会了审计理论,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熟悉审计流程,形成审计思维,具备审计专业人才素质,为学生未来走上审计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采用小组讨论法。考虑到审计工作团队性的特点,以往审计教学以学生为独立的考察单元,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实训的效果也与实际的审计工作相去甚远。通过组建审计业务小组,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审计业务环境,审计业务小组通过团队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审计项目,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班级为整体,通过学生自愿组合和教师协调分配的方式,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就将学生分为若干审计业务小组,所有审计课程都由审计业务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分析、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团体内相互交流、沟通,让学生体会、观察和分析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汲取别人的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合作式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者:张海晓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