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科学的结合,劳动与科技相结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2:39:06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4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一

  伊林的作品在中国,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都迫切地要求掌握科学知识的时候,而在目前我们本国人写的科学读物还感到非常缺乏,从苏联翻译过来的作品,就格外需要了。

  “伊林选集”的出版,是符合目前这个需要的。

  “在你周围的事物”,是“伊林选集”中的一种,这是伊林为苏联少年儿童写的最后一部创作,是他和谢加尔而合著的,也是他们最成功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许多东西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像练习本和铅笔,茶杯和小刀,袄衣和皮靴,锯和锤子,钟裱和电灯,你居住的房屋以及沿着屋旁的街道奔驰的汽车……。

  这些东西,我们虽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它们的了解究竟还不够,不是每一件东西都能说清楚它的历史。

  如果有人问:钢笔和墨水是怎样制成的?我们的街道是怎样修筑起来的?自来水是用什么辨法引到你的房间来的?你是不是能说得清楚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就能找到满意的回答。

  伊林和谢加尔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他们在这本书里,从学生的书包里的铅笔、练习簿、小褶刀、钢笔和墨水谈起,一直谈到苏聊人怎样改造河流、改造草原和沙漠,米丘林怎样创造梨和苹果、创造植物的新品种。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生动地描写了每一种东西的生产过程和改造过程。

  这样,这本书就不但能给读者以丰富的科学知识,并且能培养青年对于科学的兴趣,鼓舞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

  这本书是由许多科学小故事和童话组成的。

  通过这些故事和童话,使我们认识到劳动的伟大,这对于向青少年进行生产劳动教育,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没有人类的劳动,原料就不会变成成品,木头、黏土和石墨就不会变成铅笔,云彬就不公提成练习簿,棉花就不会变成衬衣,锯末就不会变成胶鞋,黏土就不会变成茶杯,红褐色的石头就不会变成小刀,南方的别里皇家梨和北方的乌苏里野生梨,就不会变成又甜蜜、又不怕冷的米丘林冬别里梨。

  每一件东西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件东西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能产生出来的。

  就拿铅笔来说吧!凝成一支铅笔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了使你能够写字和画画,有多少能干的人在辛勤劳动啊!“西伯利亚的伐木工人、乌拉尔开采石墨的工人、乌克兰的挖土工人、莫斯科铅笔工厂的工人,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铁路工作人员、机器制造工人、开探金属矿的人、炼钢工人――都为了要使你有铅笔而劳动着。”

  再拿建筑物来说吧!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了要把建筑设计图变成莫斯科最高的宏伟建筑,人们该作多少工作啊!钢筋工人和混凝土工人、泥瓦工人和焊接工人、水道工人和电气工人、花岗石工人和抹灰工人,参加到这个大规模建筑里来的人简直数不完。

  同时,应该知道:我们不能光靠两手来劳动、还得用脑子,于是就产生了科学。

  汽车、飞机、练习簿、瓷茶杯、电话机、机车、起重机、剪钢铁的剪刀,都是用劳动和科学创造出来的。

  科学和劳动结合起来,人们才发明了机器,不但工厂里有机器、集体农庄上有机器、我们的家里和马路上也有机器。

  在这里伊林指出:我们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不惜精力和时间,去发明各种机器,就是为了要减轻人们的劳动。并且使所有的工作进行得又快、又好、又省,使我们更加富足。

  可是机器无论怎样好、没有人还是不成的。机器是没有脑子的,不但发明和制造它的是人,就是管理和驾驶它的也是人,人得替它出主意。如果没有人,机器一点作用也起不了。

  伊林曾告诉我们:他无论写什么东西,所描述的英雄们,永远是劳动的人。

  在“在你周围的事物”里,伊林称这些人为勇士。在我们工厂里、集体农庄田地里、矿坑里、建筑工地上都有许多勇士。有的跟煤作战、有的跟矿石作战、有的为了开辟道路跟高山作战、有的为了供应电流和灌溉土地跟河流作战。

  所有这些勇士,由于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希望它变得更加富强,希望全体人民包括他们自己在内,都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他们肯努力钻研、研究机器的一切习惯和脾气。他们不但要懂得自己的机器,而且还要多多地、顽强地学习。让脑子来帮助手,使它能更好、更快地工作,去创造新纪录。

  这就是科学和劳动的相结合。正因这样的结合,

  而产生了无穷的征服大自然的力量。

  三

  由于劳动的结果,人们认识了自然,人们认识了大自然的文字。

  天空的文字是星星、云和飞鸟。伊林说:“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便去翻看讲星星的书。”

  “在天气最好的日子,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霈雨。”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注视她们的人许多事情。”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末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去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暖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常常到森林里或者是田野里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子?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痕迹?……

  气象学家们认识了空气的文字,他们就可以及时地警告集体农庄庄员们什么时候要冻霜了,警告飞行员什么时候有大雾,警告铁路工作人员什么时候有阻滞列车的大雪。

  水利学家认识了水的文字,知道了水的所有道路和所有的脾气,就会更好地去帮助人们学会驾驭它,不让它变成人们的敌人,而是变成人们的助手。

  土壤学家认识了土壤文字,就可以保卫土壤,战胜它所有的敌人,土壤妈妈就会供给人们更多的粮食,比以前的丰年还要多一倍两倍……。

  在“老科学家和凶恶的旱风的故事”一节里。伊林指出:“我们应当去学会能够在年代上面倒走上去的本领。在年代上面去走不比在地面上走得差的本领。科学家并不是童话中的魔术家。他懂得,沿着时间的道路走回头去一千年,比在地面上走一千公里要难得多。但是这对于科学是很需要的,科学家决心要事会这件事情。”例如草原上的咬齿类动物遗留在地底下的巢穴,在科学家看来也是一个标志,说明古代这儿曾经是草原。

  但是科学家不但能够走到过去,也能够走到未来。不但要研究自然,而且还要去改造它。

  在“关于奇异的仓库”一节里,伊林告诉我们:“古时候,农民从来不知道他的土地是不是能够养活他,不知道这一年粮食的收成是好还是坏。然而现在我们人并不坐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强迫它来供给人们需要的一切。

  苏维埃人给土地施肥,栽培新的更好的植物品种,把沼泽的水排乾,灌溉缺水的沙漠、用森林挡住灸热旱风的路。

  于是,为了奖励他们的劳动,奇异的仓库――土地――便供给他们更多的粮食、苹莫、梨子、蔬菜、亚麻和棉花。”

  伊林在“谁是草原上的主人”一节里又告诉我们:“苏联工人和集体农民现在正依照伟大的斯大林计划,根据科学家的指导,改造一望无际的草原地区。创造那延伸好几千里长的强大防护林带,那围绕着每个集体农庄田野的绿色地带。

  四

  要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必须研究辩证唯物论。

  在伊林的作品里,他屡次地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一切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当你要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志掉了这种联系是不行的……”

  在这本书里,他举出“矮树丛和树木的故事作例子,他告诉我们:我们知道,森林需要矮树叶、需要鸟、甚至于需要蚂蚁。啄木鸟就不只是一只啄木鸟,而是一个守林人。他在树上一边走一边敲门:“里面有没有害虫啊?让我吃掉它吧!”蚂蚁也帮着来作清除工作,他们吃掉了所有的有害的甲虫和毛毛虫。

  如果你想保护森林,记住,应当爱护树木,也应当爱护矮树业,爱护森林里的鸟,别让人在不许砍伐树木的地方砍伐树木,别让人破坏矮树业、毁掉鸟巢和蚂蚁窝。

  这段故事是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自然的好例子。

  依照辩证唯物论的原则,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认为人类可以用改变生活条件的方法来控制生物的变化和发展,使生物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改变,使生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米丘林运用营养性杂交和有性杂交等方法来控制生物的发展得到成功。

  在“魔术的果园”一章里,伊林详细描写了米丘林创造植物新品种的故事,他告诉我们:米丘林怎样勇敢地把南方的娇嫩的果树品种和北方的坚忍的果树品种进行杂交,他不但让苹果树跟苹果树杂交,梨树跟梨树杂交,而且也让不同的植物杂交、李树跟杏树、樱桃跟乌樱桃、乌荆子跟李树、花楸跟山楂。

  不但如此,还把杏树、葡萄、梨树、萍果树的边界线向北方移动,为了要把一个贫乏的北方果园变成丰富的果园。

  米丘林的工作,可真不容易。但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够叫他屈服,叫他放弃他所热爱的事业。

  他的每一个实验都不只是需要一年。而是需要许多年的耐心的工作。你知道树木的生长是很慢的,不会很快就会结出果实来。

  在米丘林的时代,园艺家都认为那优良品种的萍果或是梨子都只是偶然得来的。

  可是米丘林知道,光靠碰运气是不成的。

  他经常说:“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向自然索取是我们的任务。”

  而是征服自然,就必须学会辩证唯物论。

  “在你周围的事物”,是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大书,但读起来很轻松,能逐步引人入胜,读了这本书之后一我们会感到知识的海洋是非常广阔的,劳动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科学和劳动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惊人的力量,就可以战胜自然、创造奇迹。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这样一这本书就鼓舞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使他们从年轻的时代起,就培养成创造性劳动的习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劲结合起来,把科学和劳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发挥每个人所应起的作用。本文来自《中国劳动科学》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