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先祖背景故事,登山运动发展历史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9:07:27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8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登山活动既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休闲健身的方式,也是当今社会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运动项目。凭借高山丘陵的自然风景和积淀的人文景观,登山活动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的方式与载体,为本地域、本民族的人们健身健心养性提供了平台。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方式的多样化,登山活动也逐步升温。以探险、娱乐为目的的户外登山运动为新时期登山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观念,此类活动的参与者多为年轻群体,并有大为扩展之势。近年来登山活动已成为价值取向多元化、开展方式多样化、参与群体多元化的健身方式。本研究在登山活动源流梳理的基础上,倡导树立大登山观念,为当代登山文化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源。   1登山与登高   中国登山活动源于古代登高的习俗,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成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传统登高习俗中,登高的健身价值一直未引起重视,始终被置于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末端。   1.1中国古代登高习俗的渊源   中国古代登高习俗源于对自然神的崇拜与祭祀。远古先民由于对自然力的敬畏,将自然神化并顶礼膜拜,并逐渐形成了祭祀的传统,被称为“望”祭。对自然山川万物祭祀的方式不同于对祖先的祭祖,需要在高远开阔的地方举行,登高由此产生。《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四望”是望祭的一种方式,在国家有凶灾时,则需要旅祭上帝和望祭四方的名山大川。《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东汉何休注曰:“方望,谓郊时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意谓天子要到郊外对自然天神进行祭祀。随着中央集权专制的王朝的建立,帝王将望祭与权力的巩固结合起来,登高台、高山以与天地通,根据天神赋予的权力意志来统治子民。历代帝王建造了高大的祭祀天地的建筑,如明清皇帝祭天的天坛,壮观宏伟,其中祈年殿高38米。同时帝王登山祭祀也成为一个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泰山封禅祭祀。《管子·封禅》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管子提到的十二家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根据《史记》等相关史书的记载,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十二位黄帝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   古代登高习俗滥觞于自然崇拜,继而成为帝王祭祀的形式之一。在传承过程中又增加了多种文化元素,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民间传说。在原始自然崇拜和天命观念的影响下,民间形成了诸多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为登高习俗做出了多样化的解释。登高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据说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据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久还,见鸡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进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其二是历史人物与故事。人们为了纪念清官廉吏、君子贤士,自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登高活动。巴州人正月十六登山为了纪念唐朝被武则天贬到此地的章怀太子李贤,达州人正月初九登山则是为了纪念唐朝被贬的诗人元稹,登山活动约定俗成,沿袭至今。   各地的登高活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历史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之一。   1.2登高习俗的价值取向   登高习俗在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道教、佛教和儒家、道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祭祀祈福、抒怀言志等价值取向。   在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下,祭祀祈福成为不同阶层民众登高主要的价值取向。道教以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为基础,吸纳了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以“尊道贵德、清静无为、仙道贵生”为基础教义的中国宗教。道教“贵生”思想的形成源于人们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和对长寿长生的追求,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在道教思想中,“山”既是神仙境界的延伸,也是吸取天地灵气进行修炼的绝佳场所。道教将昆仑山、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十洲三岛命名为“神山仙岛”,到此可以寻得长身不老的妙方;将群山以及山中洞室称为可以修炼成仙、通达天界的“洞天福地”。在方士的鼓动和帝王对长生不老的期盼下,历史上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蓬莱三神山寻求神仙和不死药。道教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全国各地名山建立了众多向神灵祈祷的宫观,成为老百姓祈福的去所。道教的节日也很多,凡是各路神仙诞辰或得道之日,都作为节日举行斋醮法会庆贺,对民间信仰、民俗节日、财神供奉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为求得多福多子、福禄双全、长寿长生等愿望在特定的时间去山上宫观祭拜不同的神仙。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吸收儒家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之一。佛教在各地的山上建立寺庙,成为老百姓拜佛祈福的场所。道教与佛教思想的广为传播为登高习俗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源于祭祀自然神的登高演化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以祭祀祈福为价值取向的民俗活动。   文人登高感怀壮志亦成为中国登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培养了文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道德素养和进取精神。道家“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思想则为文人不得志起到了精神慰藉的作用。文人在意气风发或抑郁不得志时则登高抒发情怀,形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登临”情结。杜甫在壮游时期登泰山,作《望岳》抒发了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在晚年旅居夔州时重九登高,作《登高》则表达了常年漂泊、孤独愁苦的复杂情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慨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抒怀励志,积极进取。古人登高抒怀佳作的流传,不仅丰富了所登之处的人文景观,而且逐渐为后人学习、效仿,成为登高缘由之一。 1.3登高与登山的融合   中国古代登高习俗是一种参与群体多层次、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帝王登高祭祀意在巩固统治,民众登高祭拜意在祈求幸福,文人登高赋诗意在感怀壮志。所登之处不仅仅包括山,还包括亭、台、楼、阁,意在选择较周围环境之高处,凸显登高者登临的主观意愿。与中国古代注重写意的美学传统一致,登临者是登高文化的主体,在登临过程中营造了以其意愿为主旨的意境氛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登高意境的注重致使健身价值被弱化。当今社会城镇化的进程致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呈现高楼林立的格局,传统的亭台楼阁既失去了高度的优势,也难以营造超然世外的氛围。亭台楼阁登临优势与价值的丧失,致使登山成为登高文化的主要载体。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登山的健身功能逐渐得到关注,并成为主流价值取向之一。   2登山与户外运动   西方登山活动是户外运动中的一种,体现了追求个性、挑战人类极限的竞技精神,形成了迥异于中国传统登高习俗的文化形态。   2.1西方户外运动的源起与发展   户外运动源于人们为生存而开展的各种户外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运动方式,形成于18世纪。1786年8月8日乡村医生捷·巴卡罗首次登上了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户外运动的诞生。为了科学考察阿尔卑斯山脉丰富的自然资源,18世纪后半叶欧洲人热衷于攀登阿尔卑斯山脉的诸多山峰,并将“首登”作为一种无上的荣耀,从而形成了国际登山史上的“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财力有闲暇的群体逐渐壮大,户外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关技术与装备也逐步得到完善。1857年在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二战期间英国特种部队进行攀岩、登山、野营训练以提高作战能力,从而第一次系统地把户外运动发展成为一类体育项目。目前,以登山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发展为一个拥有露营、穿越、攀岩、蹦极、漂流、冲浪、滑翔、滑冰、攀冰、定向、远足、滑雪、潜水、滑草、高山速降、自行车、越野山地车、热气球、溯溪、拓展、飞行滑索等一组运动项目群。户外运动已成为西方国家参与人数和产值居于前列的项目之一。   2.2新中国登山运动的兴起   受西方户外登山运动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登山探险运动逐渐兴起。1956组建了第一支国家级登山队,即“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成立。新中国登山运动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探索期。此阶段登山运动在体育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管理下,登山运动员配合科学工作者完成科学考察的任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等诸多高峰。登山运动员一边学习西方登山经验,一边克服重重困难探索登峰之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形象的窗口。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登山运动逐渐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成为户外登山运动得以蓬勃发展的强大助推力。户外运动的地域和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登山活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而且攀岩、野营、远足、定向、拓展等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大量户外运动门户网站、论坛为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店铺数量急剧增加,户外运动的经济效益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为了有效地推动户外运动的开展,避免运动中的安全隐患,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了对户外运动的规范化管理。2005年4月,山地户外运动被正式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运动项目,属登山项目下属分项,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管理。目前,全国高校大多已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选修课,将户外运动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户外运动管理与教学训练的规范化,将户外运动的开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3户外登山的价值取向   纵观西方文化的户外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价值取向迥异于中国传统的登高习俗。西方户外登山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竞争意识。户外登山运动攀登的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未知性,激发了登山者挑战自我的意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等世界十四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运动员征服,被称为世界登山史上的“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户外登山对身体素质的考验、对意志的磨练、对应对各种突发现象的应激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使登山者在挑战自我中培养了自己。户外运动的这一价值取向已得到认可,并被发展为培养青少年的方式之一。   户外运动的兴起也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需求。户外运动的产生及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空间狭小、人群密集、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环境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求,物质条件优越的生活方式致使人们自我生存能力的退化,户外运动体现了人们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原始觉醒,是对城市文化负面影响的反拨。   3大登山观念下当代登山文化的建构   虽然中国登高习俗与西方户外登山运动的人文环境不同,形成的价值取向不同,但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二者也逐渐走向了对话、沟通与融合,进而形成了以“山”为共同载体的“大登山”文化。   3.1大登山观念的内涵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为传统登高习俗与户外登山运动打破各自观念的壁垒从而走向沟通与融合提供了平台与契机,大登山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大登山是指以登山为基本运动方式,以健身为核心价值取向,融合了不同群体参与的风险级别不同、海拔高低不同、技术装备要求不同的项目群。根据目前登山活动开展的现状,可以概括出大登山项目群主要包括民俗性登高健身、休闲健身登山、体育旅游、中低海拔的户外登山探险、高山探险等。大登山观念的提出体现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拥有广泛群众的健身登山为登山探险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挑战极限的登山探险则为群众性健身登山活动提供了更专业化的登山知识与经验。介于二者之间的户外登山探险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将群众性健身登山活动与专业的高山探险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大登山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户外登山引领成为一种时尚运动。 3.2当代登山文化的建构   大登山观念下的当代登山文化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对话与融合,其建构呈现出多元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向。首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登山由一项运动发展为一个项目群,不仅体现了参与群体和参与方式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健身登高将传统登高习俗与健身意识相融合并成为有效传承民俗的方式。登山节则将健身登山、登山赛以及其他多种健身娱乐方式融合在一起,将传统民俗传承、健身意识培养、竞技精神展现融为一体,成为不同群体均可参与、体现多元价值取向的活动。户外登山探险的时尚化,则体现了对其竞技精神的突破。户外探险登山将挑战自我的竞技精神与回归自然、休闲娱乐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减压的一种方式。登山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登山文化也逐渐发展为当代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代登山文化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各地不同类型的登山节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户外登山俱乐部的不断涌现,为登山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有效的组织管理不仅规避了登山风险,而且也成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运动的时尚化促使登山装备的生产销售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体育旅游则将健身娱乐融合在一起,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   综上所述,在大登山观念的引领下,当代登山文化融合中国传统登高习俗与现代户外登山运动于一体,为登山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登山活动呈现出参与群体多元、组织方式多样、各级各类赛事频繁的现状,但也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难事故频发等问题。根据参与群体、参与方式、风险等级的不同对登山项目群分类分级进行引导与管理,方能有效地促进登山运动的健康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以健身为核心的多元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唐艳平.我国登山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0(4):199-200.   [2]宇文.跋山涉水乐在其中[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1):26-29.   [3]张强.“泰山冠军”中国泰山系列登山大奖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3):89-92.   [4]侯广斌.城市群众性登山运动升温的社会学分析——以湖南省丘陵地貌城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9-10.   [5]左斌.浅析登山旅游的发展前景[J].中国商贸,2010(19):162-16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