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禅意深度解析,从美学角度谈中国画的画境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4:35:2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3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心理活动越发的被重视起来。艺术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与所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行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与情感也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从人的心理角度研究园林艺术,是对园林艺术一种感性加理性的认识。

本文试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运用文献法去分析日本禅宗园林中枯山水的情感表达。

  一、艺术心理学与园林艺术

  研究一个艺术作品有很多的方法,现有的艺术研究方法就有艺术美学方法、艺术社会学方法、艺术心理学方法、艺术学本体方法等等。艺术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主要研究审美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及作品的心理学本质和规律。

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园林艺术中一切问题的根源[1]。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需求也是不同,例如为了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国皇家园林多以中轴对称的形式进行设计,表达着皇室想要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气势;而注重艺术情趣的私家园林向来则以自由布局、迂回蜿蜒为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阶层人对于园林意境的追求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规模、布局、景观、植物、材料等方面。而不同的人身处同一处园林之中所想、所感、所悟也大不相同。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了。人因为各种需求设计了不同的园林景观,而园林景观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想与活动。由此可以看到研究审美主体在创作与欣赏作品时的心境有利于指导今后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思路。

  二、运用艺术心理学的方法浅析日本枯山水中的情感表达

枯山水以其简洁洗练、深邃悠远的意境备受世界瞩目,为日本首创,被誉为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经典造园模式[2]。经查阅文献,《作庭记》中记载:“于无池无潜水处立石,号曰枯山水。”

顾名思义,枯山水就是无山无水的意思,以白砂代水石头代山,用耙在白砂上画出不同形状的纹路为水纹,形成一幅枯景的画面。早期常见于日本皇家寺院之中,有助于禅坐的僧人冥想,后来广泛的在日本民间园林中出现,深受日本人的喜爱。究竟为何这枯山枯水的景象有如此高的成就呢?下面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

说起枯山水的创作就不得不先说日本这个国家。日本是个景色优美的岛国,气候温暖湿润,物种丰富,植被茂密,这就孕育了日本民族对于自然之美强烈热爱之情。这样的园林艺术观使得日本园林总是以清丽、秀美、简洁、忠于自然为特点。但也正是因为日本是个狭小的岛国,土地稍纵即逝,使这个民族总是怅然若失。

小泉八云在他的《日本与日本人》中写到:“草履破了又换了了,身上的衣服用几块布松松的一缝便可穿着,窗户上的和墙壁上的壁纸只顾目前之用,一年至少换两次,席子每年换一次新的。”自然环境的无常,生活状态的易变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自卑与优越并存的性格。因此当佛教传入日本后很快地被日本民族所接纳,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心灵寄托,然而“禅”就变成了日本人净化心灵、舒缓身心的一种方式。

  日本人性格的另外一个特点为苦行。“过午不食”一度成为日本僧人的修行方式。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举过一个例子:“一次军事演习中,军官下令士兵不经同意不能喝水壶中的水,高强度的行军后导致五人死亡,打开水壶却发现水壶中的水一滴也没少。”日本人总是有意识地压抑、克制自己的欲望,这也是枯山水庭院产生的主要原因。修行者不能贪图享乐,因此创作者不要秀山,不要绿水,舍弃了所有美景美物仅以砂石代替,点缀零星绿色苔藓,就是为了用凝固的事物代替总是可变的景象,置于寺庙庭院之内,令人不断反思,助人顿悟而用。由此便有了荣誉至高的枯山水园林形式。

  (二)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

枯山水有如此之高的成就主要因为它的意境令欣赏者心中产生了共鸣。艺术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3],那么欣赏者的看法就尤为重要了。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中说到:“欣赏者因为其生长环境、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看法也就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于枯山水的理解也不大相同。

通过查找文献,日本人对于枯山水的理解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追求永恒的美。认为用凝固静止的假山水替代可变的山与湖就可把美丽的景色永远留住。

(2)少而意象无极。认为枯山水用最小的空间,最少的景观表现了最大的景象。

(3)富有禅意,意境深远。认为枯山水是最好的超脱世俗,摆脱痛苦之地。通过询问法了解到其他一些喜爱枯山水的原因,有人认为它特别,第一看就被吸引了眼球;也有人觉得和中国园林相比枯山水显得极为精致,甚至适合引入室内作为景观。

  三、总结

  通过查询文献、询问等方法,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枯山水之所以引起日本人情感共鸣的原因。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做到主客体相统一,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称得上是经典了。由对枯山水园林中各类人的心理情感分析可以看出从心理上去把握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内心所求,对于现代的园林景观创作也是尤为重要的。

  作者:万丽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