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施光南简谱,施光南短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9:21:2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32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角色塑造   六幕歌剧《屈原》根据郭沫若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是施光南先生耗尽毕生精力而作的最后一部音乐作品。这部歌剧的创作手法突破传统,把民族音乐素材交响化,与西洋发声法、西洋大歌剧形式相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位与屈原共同对抗邪恶、追求正义与光明的女性形象,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一、 婵娟戏剧形象的塑造。  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是由音乐、戏剧、舞美以及歌剧演员的二度创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在一度创作中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在歌剧《屈原》中,婵娟的性格、性格矛盾冲突及悲剧性命运是成功构成她人物戏剧形象的三大要点。  1.从人物性格上看,婵娟是一位美好无暇、善良又充满正义的少女,她侍奉三闾大夫屈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起居,受公子子兰的垂青。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仆女,虽然地位卑微、生活贫苦,但她有追求。她聆听先生的教诲,受屈原正义、不屈思想的洗礼,与宋玉一起成为了他的弟子。在《桔颂》中,婵娟流露出要学习桔树高洁、坚贞不移的心志。  2.婵娟性格上的矛盾冲突:  前面讲到婵娟是一位仆女,美好无暇、善良又充满正义,但在屈原突遭南后与秦使张仪陷害入狱事件后,婵娟内在性格在外部环境矛盾的充分激化下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展现了她坚定地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婵娟为找寻屈原冲撞南后而被关进囚槛,她大胆直问南后为什么害死先生?面对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她不但不为所动反怒斥宋玉卖身投荣,可谓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在囚槛中,婵娟以为屈原已遭杀害,悲痛万分!在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中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高度敬仰,一声声“先生啊,你没有死!”的疾呼,催人泪下!从她的心理活动来看,她的思想已更加成熟,能在逆境中与屈原所代表的正义力量“身相伴、心相随”,理性地坚守自己的信仰。最后一句“魂游那九重天,与先生再相会!”暗示了婵娟誓死追随先生报效祖国、为国忠诚的大无畏献身精神,为全剧高潮的掀起起到了非常必要的铺垫作用。   3.婵娟的悲剧性人生结局。最后一幕,婵娟误饮毒酒将死,但她不后悔、不悲伤,反而以替先生而死为乐,以为真理而献身为荣。在屈原悲痛地称她为“我珍爱的女儿”、“我最忠实的学生”和“是我心灵的安慰”、“我诗的灵魂”的表达中,婵娟女性坚贞、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归根结底,婵娟戏剧形象的塑造,是在婵娟美好正义的人物性格与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发生的冲突中一步步展开的。  二、婵娟音乐形象的塑造。  歌剧作曲家们往往把咏叹调作为刻画剧中人物独特个性的“特写”加以运用,作曲家施光南在《屈原》这部歌剧的创作上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一些重点唱段完全按照欧洲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创作,如《桔颂》、《夜空中银河低垂》、《离别的歌》等,集中、高度地展现了剧情和人物命运。1.三重唱《桔颂》。歌词来源于屈原的《九章·桔颂》,赞美了桔树的花之洁白、果之灿烂、根之秉性以及独立不移的高贵品质。该曲以咏叹调形式,吸收长江流域的高腔音乐和琴歌的风格、采用对位技法写成。全曲三个段落,按独唱、二重唱和三重唱来布局,和声织体立体丰满。声部上,男中音、男高音与抒情女高音交相辉映,增强了音乐的饱和度,充分表达了师生三人忠贞为国,为信仰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2.婵娟的独唱曲《夜空中银河低垂》是剧中分量很重的一个唱段,此时婵娟的形象正处于破茧成蝶的裂变期,对于塑造婵娟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全曲是一个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前段(1-36小节)“夜空中……红烛流泪”是婵娟的主题音乐,旋律深情而柔和。接下来八度大跳、强音记号和强的力度符号的运用,使情绪一步步推进,在第二乐段(37-60小节)一开始爆发:“先生啊,你没有死”婵娟在高音区激情地宣泄着悲痛的情感,掀起了一个高潮,运用了变化模进和震音的伴奏手法。侍卫的插入乐句(61-76小节)之后,音乐进入第二部分(77-138小节)。第二部分前段是婵娟主题的变化发展,回忆怀念式的情绪与前面的悲伤形成了鲜明对比,后段虽然是再现段,但尾句“待明日魂游九重天,与先生再相会!”引人遐想!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3.二重唱《离别的歌》是婵娟性格刻画的关键部位,它融宣叙调与咏叹调为一体,如泣如诉,哀而不悲,表现了婵娟临死时无畏、无悔的内心感受。 全曲用自由回旋曲式(AB-ABC-D)写成,以抒情性为主,宣叙性为辅。音乐一开始是宣叙性的慢板引子,婵娟用微弱的声音安慰屈原为她别悲伤,柔和的旋律在g小调上透出淡淡的哀伤,预示着人物悲惨的命运。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A并转为G大调,旋律线条感增强,情绪更进了一步,婵娟深情表达了对屈原的感激和敬佩之情。紧接着B旋律回到g小调,音运用了变化模进和三连音的伴奏手法,增强了抒情性。这里调性与织体效果的鲜明对比,恰恰自然的表现了婵娟代替屈原死而不怨不悔的复杂情感。歌曲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AB)基础上用对位的手法加入了男中音声部,以宣叙风格为主,与主旋律形成有益补充,表现了屈原对婵娟的爱怜和不舍。不断加强着的伤感气氛在扩充部分C(屈原与婵娟在高音区用ff的力度上同时唱出“啊……”时)爆发,全剧的高潮在此点燃,久积的情感在瞬间倾泻,两人同步抒发了各自迥然的心声:婵娟——“虽死也无憾”;屈原“都是为了我”。

xtw.com.cn

音乐运用到了震音和三连音的伴奏手法来增强戏剧性效果,速度由快渐慢,缓缓进入第三部分(尾声)。尾声回到了柔板,引用了引子部分的音乐素材,用反复的手法,将婵娟将死前气若游丝、断断续续自语的状态表达的恰如其分。  从《桔颂》到《夜空中银河低垂》再到《离别的歌》,作曲家用音乐的手段,细腻、深刻地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人物情感的动态性,有层次地揭示了婵娟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多层面地描绘了人物感情变化的深度和强度,实现了婵娟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  作曲家实现了歌剧的一度创作,还需要歌剧演员的演绎(二度创作),才能把角色变成鲜活的人物形象。歌剧《屈原》中婵娟的唱段篇幅较大,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又高度融合,演绎起来有较大难度。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演唱技巧、深厚的艺术修养,还必须深入角色,准确把握其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才能把婵娟塑造好。参考文献:[1]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下册)》2004[M],人民音乐出版社[2]施光南,《谈歌剧〈屈原〉——致李晋玮的一封信》[J],人民音乐,1998第8期[3]龚琪:《施光南与歌剧<屈原>》[J],人民音乐,2003年第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