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就业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指导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7:20:15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8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且这几年硕士生人数也急剧增加,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大概为51万人,致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低的新兴学科、模糊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是其中之一。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围绕“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都在积极探索办学模式,从而也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取得一些成绩。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1)培养目标不明确。如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提到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太宽泛,让学生搞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也不知道此专业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什么?表面看起来就业面很广,但实际上都只是沾了一些边,对具体的技能还不是很精,很到位。(2)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与培养模式不对应,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但实际上该专业是由过去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课程的设置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不能突显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部分院校或院系也没有师资或基础开展一些课程。即便是开设的有些课程,在教学上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的教材内容宽泛,涉及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复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有的教材内容简单,但难易程度却又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影响了课程的设置。(3)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条件差、形式单一,共建的实习基地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课程设置的陈旧性,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去锻炼。但是由于本地经济条件落后,适合学生的企业单位较少,去外地实习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一些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且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非常少,一般仅有毕业实习、毕业见习,稍微多一点的只是增加了1-2门偏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习走过场,实习效果不好,这样很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就业面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而言,培养目标不光决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基本的教学实施,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太泛的状况,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重点、有侧重的于几个方向来培养学生[3]。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在教育、服务、贸易、金融、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就业,可从事基础型或者应用型的工作[2]。毕业生可以考取应用数学、金融、管理、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其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着注重学生的就业,形成重应用、强技能的特色。要保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再次,从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中调查发现[4]: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进入了各级中学、 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担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果该类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本科院校完全一样的话, 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师范技能就得不到培养, 会缺乏基本的师范素质, 也就无法站好三尺讲台。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厚基础、重应用、兼顾师范。所以,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专业特色而且还要体现师范特色。   二、注重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就课程的设置来说,开设的专业课的种类和数量,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形成专业特色的关键,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就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本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而言,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设置了几乎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全相同的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本专业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整天反复于冗长的数学公式与乏味的定理证明,长此以往,致使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虽然进入大三、大四年级后,《最优化》、《 信息论基础与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实用型课程逐渐开设,但从时间上来讲似乎晚了一些,而且有些课程突显不出专业的特色。许多学生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间不愿反复学习枯燥的数学基础课程而萌生转专业甚至弃学的思想。本文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竟不是纯理论的数学专业, 尤其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必须在确保为低年级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有必要早一些让他们接触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型知识, 哪怕只是了解, 这样做既有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同时也能够早日激发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意识。除此,还应该开设一些具备师范技能的课程,方便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行业就业。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性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学校定位、学科力量薄弱等实际情况,目前依然有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开设,绝大部分也只设置了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并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生毕业实习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实际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质量。所以如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使实践教学不走过场,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有“3+1”培养模式和“2+1+1”培养模式[3]。“3+1”培养模式一般是前3年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训或实习。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学生在实习或实训前,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没有重点,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存在脱节,实训效果有待实践检验。而“2+1+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2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3年通过认识实习,了解了行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优秀专业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按专业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并进行课程实训,第4年再到相应的企业或培训机构接受实训和毕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早选择专业方向并进行实习或实训,提高学习兴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学习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而忽略了一般主动性弱,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多样,没有相应的师资、教师队伍供其选择。再者,由于授课时间短,有的专业理论课程未必能在2年之内上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必备的理论知识的话,也就无法去胜任企业的工作,接受相应的实训。所以鉴于此,我们还是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联系所在地市的电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保险公司等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同时针对高师院校的特点,还应发展了职业技术学院,中学作为师范类信息专业实习基地。学校还应和企业合作,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锻炼自己,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出现,为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也担负着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地定位这一年轻的专业,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需要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晓晶,于晓秋,张宏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2-243.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科技资讯,2009,32:153-154.   [3]谭义红,彭向阳,李学勇,胡 赛.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4-126.   [4]周勇,阳志峰,高正晖.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161-163.   [5]隆广庆,庞博.西部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问题与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   [6]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调查报告[J].大学教学,2003,19(1):1-5.   作者简介:戴晓娟(1983-),女,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运筹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