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谈谈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0:56:0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4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随着对知识的深入研究,隐性知识传入国内为人所知。然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关于隐性知识理论的思想雏形。从古代私学教育方面梳理和阐述古代教育学家重视隐性知识的文献记录,发现春秋时代儒家重视师生个体环境、南北朝家训重视家庭环境、宋代书院教育重视亲身经验、宋代蒙学教育重视习惯培养,以及他们对现代隐性知识教育方法的启示。

  随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念在国内流行,隐性知识备受瞩目。所谓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纵观古代教育理论史,尚没有提到隐性知识的概念,然而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且国内学者赵士英指出师徒关系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1],那么在中华民族以师徒关系为授课基础的私学教育中必定存在关于隐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始于春秋时期,其派别以儒家、墨家为主。经历了秦朝禁私学、汉朝兴官学后,在东汉末年又压倒官学兴盛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再次繁荣且突破了传统儒学,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另一方面是蒙学教育。笔者认为在历时两千余年的私学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影响深远的孔孟儒家,家庭教育的鼻祖《颜氏家训》以及宋代后大兴的书院和蒙学教育。故笔者以此较典型的四方面为例阐述古代私学教育中怎样重视隐性知识,以及时隔千年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私学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教学

  (一)春秋时代儒家重视师生个体环境

  1.重视教师人格和魅力

  教师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中国古代常把老师摆在重要的社会地位,为师教人要以身作则,即身教。“不能正其身,如何正其人”(《论语·路子》),“师以身为正仪”(《修身》)[2]都强调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说明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师人格所传递的隐性知识远比书本传授的显性知识更有说服力。而学生除了记载孔子的言论外,还追记了如“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等孔子以实际行动引证其人格的章节,可以佐证孔子在其生活中重视教师人格所带来的隐性知识,他的弟子也体会到了这点。而教师个人魅力可以吸引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模仿中提高个人素质。世代相传的一句“孔步亦步,孔趋亦趋”正是教师受学生敬重,其个人魅力作为隐性知识为学生所接受的精华总结。

  2.重视特殊的教育风格

  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隐性知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一种特殊的教学风格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古代教育中教师通过言语传授知识,而孔子却首先提出“无言”之教。无言之中蕴含了“无法说”的隐性知识,它或许因为学生的不同经历而有不同收获。“予欲无言”传递的绝不是无言的沉默,而是特殊教学风格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孔夫子虽没有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但在他的教学过程中早已蕴含着重视隐性知识的观念,并通过“无言之教”将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

  3.重视学生个体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技能上存在差异,其本身就构成隐性知识,影响学业成就。《中庸》提到:“故天之生物,必因材而笃焉”是因材施教最早的理念。人的心理和学习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孔子曾为他们做了仔细分析,并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想方设法地将这种隐性的差异显性化。学生学习技能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知识,孔子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差异,便是重视隐性知识的体现之一。

  4.重视教师语言艺术

  教师用语言阐述的本是显性知识,但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能让学生感觉出知识不同的重要性。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家教育经典著作《学记》就已经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做了严格要求:“善教者……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应通达条理,简明易晓,精炼优美。这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隐性知识的态度,更明确提出了传递此隐性知识的方法。

  5.对学生一视同仁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直接经验,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关照或偏爱都使其中的隐性知识得以内化。而在我国儒家教学用书之一的文化典籍《周易》中,就对这部分隐性知识提出了重视。《蒙六四》卦辞的“包蒙吉”就是说对受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其认为教师如果可以同等对待差生,给予关怀和照顾,因势利导,使学生也做出积极反应,形成良性循环,这师与生之间双方的感情因素所蕴含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发挥作用。

  6.重视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中的隐性知识浸染着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荀子十分重视环境对学者的影响,他在其《劝学》提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2]。孟子也同样认为教育受环境影响,除了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外,他提出:“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环境处处蕴含隐性知识,古代教育著作中阐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便是隐性知识相关理论的雏形。

  (二)南北朝家训重视家庭环境

  现代研究表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身教(隐性知识)重于言教(显性知识)。古代的家庭教育多为家长的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都是子女效仿的榜样。北齐著名的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记载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

ZhaoSheng.Net

所谓的“风化”就是家长的言行身教对子女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类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苓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就是提倡人们要考虑到居住环境、交友等隐性知识的影响。

  (三)宋代书院教育重视亲身经验

  隐性知识作为难以表述的知识类型,其获得方式只能依赖于亲自体验、直觉和洞察力。而早在九百多年前,长期在私学里授徒讲学的北宋著名教育家邵雍就已经开始重视感觉器官的功能,鄙薄道听途说,看重亲自获得的知识,并主张亲自动手去做。“耳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击·十五》)“曾闻不若见,曾见不若经”(《感事呤》)便是其重视知识获得过程的写照。邵雍虽然没有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但其认为知识的获得经历着“耳闻”“目见”“经身”“用心”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更贴近现代理论中对隐性知识获得过程的表述。

  “洛学”创始人二程也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获得。我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朱熹受学于二程门人李侗,重振白鹿洞书院,兴办岳麓书院,在政事之暇亲于书院与诸生讲学。“读书要切己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朱子语类·卷十一》)“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都强调将读书与自己的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而“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躬行处着力方可”(《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强调用书中的道理去指导日常生活。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就是在强调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方法。

  (四)宋代蒙学教育重视习惯培养

  朱熹除了重视书院教育之外,还极其重视学前教育。“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小学·立教》)就是对乳母提出了个人魅力、人格以及语言艺术等隐性知识的要求;“耳目游处,所见皆善”(《性礼精义》)则是对环境中的隐性知识提出要求。而私学的蒙学化,更是将隐性知识赋予其中,例如用诗歌舞蹈故事的方式使儿童得到熏陶“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二程集》);重视学生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童蒙须知》)。

  二、私学教育中隐性知识教学方法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现代研究已表明隐性知识优于显性知识,在人类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无论基于企业管理还是教学效果,隐性知识的获得方法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古代私学教育虽然未能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却早已将教学方法蕴含其中,我们不妨古为今用,从其中寻找出利于隐性知识传授的有效方法。

  (一)潜移默化

  从春秋时期的儒家重视师生个体到北齐颜之推重视家教,都强调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好,语言艺术也罢,都会促进学生的内隐学习,从而获得隐性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将课本所授的知识讲解透彻,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举手投足之间传递着丰富的隐性知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亦然,如若教师希望学生了解某些隐性知识,也可以着重在教学环境中渲染,从而到达教学目的。

  (二)知行结合

  宋代书院教育中朱熹重视知行结合,这也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方法之一。根据艾拉特教授把隐性知识获得过程分为经验学习和日常化[2],朱熹强调的“切己体察”就是经验学习,“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躬行处着力方可”便是日常化的总结。获得隐性知识必须知行结合,教师充分理解这一点后,就可以尝试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读书时可以有亲身经验相结合,实践时有书本理论可参考,相互作用之下,便可获得隐性知识。

  (三)娱乐、讲故事

  宋代蒙学教育重视蒙童的习惯养成,在教育蒙童的过程中必然有隐性知识的传播。二程提到的“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将诗歌舞蹈应于教学,而其门人朱熹的《小学》通过道德故事及故事性较强的叙述来避免枯燥地说教,使儿童通过知识学习而受到道德熏陶[3]。讲故事可以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以容易被吸收的形式寓教于娱乐,是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途径之一。现代很多公司也以“故事”作为最新的知识管理方法,可见古代对隐性知识虽没有明确定义,却对其获得方法的研究已颇有建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或故事或辩论,甚至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或经典影视来传递隐性知识,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苏芮 来源:学理论·中 2015年8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