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而对现如今的一些孩子来说,已经变得很生疏,理解起来很“深奥”了。究其原因,就是在父母无私的、无偿的“奉献”下,使得孩子们变得麻木不仁,在父母爱的“泛滥”下,很多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父母对孩子不应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觉得,宁愿苦了自己,累了自己,也绝不能苦了孩子。父母对孩子进行无限度地“奉献”,孩子无限度地“索取”。久而久之,致使孩子从未有过回报的实践。在孩子的意识中,父母对自己只有“奉献”的义务,自己对父母除了“索取”的权利外,从未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这样孩子就成长为一个不懂感恩且丝毫没有内疚感的人了。
记得有一次,在市区某公交站台上听到两位母亲闲聊。其中一位母亲叹息说:“儿子考上内地西藏班,许多天不来电话,有时打电话想和他聊一聊,他都说学习很忙,就把电话挂了。好不容易盼到他主动来电话,就说一句‘妈妈,赶紧给我寄1000元,好,就这样。’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另一位母亲回应说:“我女儿放假回来后,很少留在家里。吃了饭,还和小时候一样,碗不收也不洗,就找同学去了。有时想和她说上几句话,她却把自己关在房内上网,几乎不出来。家长就像她们的提款机,需要钱的时候,才被关注一下,其他的时间都是空气。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供他们去上好的学校,到头来落得个孩子嫌你是多余的。”
从两位母亲的谈话中,我听出了两位母亲的“甜蜜”给她们带来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是父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后果,是孩子给我们父母的回报。常见新闻报道中有的子女不愿赡养老人,把父母告上法庭,父母捶胸顿足,指着天,大骂没天理。这怨不了天,怨不了地。这就是父母不讲“索取”只讲“奉献”的“回报”。
我读过一篇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关于一位母亲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写的,一个母亲为儿子无私地奉献,儿子要什么,母亲给什么,直至孩子为了赢得他妻子的一笑,问母亲要了母亲的心脏,母亲都毫无怨言,挖出心脏给儿子。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如果我们的父母再如此无私“奉献”,那么我们的这一代孩子将会变得比故事里的孩子还要自私,还要没有人情味,还要没有感恩之心。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导处批改作业。一个家长和一个学生直接来到教导处,母亲哭得非常的伤心,而儿子却气势汹汹。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位家长经常来接送这个孩子的话,我怎么也不会认为两人是母子关系。我问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知道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平时母亲很少批评他,事事惯着他。这一天,母亲用重一点的语气责备了他,所以惹得他大吵大闹。听到这,作为母亲的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对你的母亲说出这样的话?你的母亲为了你如此辛劳,你没有半点的感恩之心,还如此责备母亲。今天你不要去上课了,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你的母亲为什么对你付出这么多,作为享受母亲这么多恩惠的你,又对母亲做了什么?”然而,在我想要对这个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他母亲赶紧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求求您,给他一次机会,他哭得很伤心,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您就不要再批评他了。”说完就把孩子领走了。我把班主任老师请过来,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他母亲在他的学习上花了很多的功夫,但是在心灵上给予的却太少。作为班主任,也曾经试着与他的母亲做过沟通,想通过与母亲配合,把这个孩子身上的毛病改掉,但都被这位母亲的一句‘你们只要教好知识,其他不用管’拒之千里。”说完,班主任无奈地摇摇头走了。
我看着教导处的门,眼前再次浮现出伤透心的母亲,不会感恩的儿子,以及无可奈何离去的班主任的背影,一种失落、失败的莫名伤感涌上心头。
我想,如果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在讲“给予”的同时,也能讲点“索取”,也许今天的这个孩子就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母亲为了孩子任劳任怨,处处越俎代庖,事事包办代替,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生活中的强者,成为“幸福之源”。然而,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却成了母亲的“痛苦之源”。
记得,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到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母亲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盲目了,懒惰了。”她说得比较尖锐,也一针见血。说到这,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哪没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家长们所谓的与孩子交流,交流的内容多是:“一定要拿第一,不然,我在你身上用的钱就白花了。”“班里的事情要少关心,少去教别人,决不要忍让,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谁动手打你,你就用脚踢他,用牙咬他……”
说到这,我想起去年我接手的一年级一个班发生的一件旧事。一天,我们班的扎西和旦增为了一个陀螺打起来,一位女生来叫我。我赶过去一看,两个六年级的学生都拉不开这两个“小不点”。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刚把扎西拉开,旦增跑上来就咬了扎西一口;扎西挣扎摆脱了另一个六年级男生,跑上来抓住扎西的头发不放。两个六年级的男生都劝不开,看那架势,扎西和旦增两人像是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我走过去批评了两个“小不点”,两人才很不情愿地住手。我把两个“小不点”带回办公室,听完他们打架的原因,我问扎西和旦增,你们打架谁输了?刚开始两人不说话。随后,我说:“你们都不说话,这个陀螺怎么办?”扎西马上开口说:“我没有吃亏,我踢了旦增,扯了他的头发,我赢了,你会把陀螺给我吗?”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听完扎西的话,我忽然明白了,在学校我们如此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要能忍让,而怎么教育却没有一点成效的原因——家庭教育的不当。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一个家庭教育失误的孩子到学校后,学校和老师往往要为他花去成倍的但往往是徒劳无益的精力。”
本人认为做父母的只是一味地鼓励孩子去竞争,去考高分,去讲“不吃亏”,到头来孩子可能会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择手段。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对他的老师,他的同学冷淡、冷漠,对班级不关心、不热爱,渐渐长大就会表现出对父母冷漠,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问,以我为中心,为自己的私欲,对父母也会不择手段。到那时,家长们就会开始抱怨没有天理,其实,那是父母从小给孩子“奉献”而不去讲“索取”的结果。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想一想,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你们是多么幸福、多么甜蜜,而你们“给予”和“索取”比重的失调,使得你们最初的甜蜜,最终变成了一份苦涩。
孩子从父母那里已经缺失了来自心灵上的教育,被送到学校,本来可以从学校汲取一点心灵上的营养,结果家长又出来加以干涉。试想一下,这样长大的孩子,纵然掌握了科学知识,但是由于心灵上的教育缺失,变得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这样一群人还能为社会造福吗?反过来说,这群人将会成为社会、成为国家的一种负担。如校园里发生的犯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行凶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但心灵上有障碍的人。
因此,做家长的,有些基本的“索取”还是应该讲的。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去温和地化解矛盾,学会去把“大梨”让给他人,学会去感恩自然,去感恩社会,去感恩父母。在班上,在家里多去做,少去表现。遇到问题,让孩子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孩子在当下心情愉快,将来的一辈子也不会吃亏。
(作者为拉萨市一小教师)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