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空间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6:04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55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1研究背景

  旅游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使得城镇居民的文化体验需求日益高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凭借其独有的古建筑空间氛围,在行业发展中兴起,各地对其空间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设计的“重物轻人”忽略了主体使用者的感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空间氛围逐渐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其“体验式”的新需求。因此,众多学者基于主体活动这一要点,展开了对传统街区空间结构程式更新方法的研究。一些学者聚焦于游客的步行活动与商业街空间界面的关联性研究。如徐磊青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街道空间界面中各个变量对步行活动的影响关系,为高品质的商业街规划设计提供线索与经验[1]。王灿在上海五角场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视角揭示空间环境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如不同的平面形态和客流动线、出入口的分布等,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模拟实现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优化[2]。上述聚焦于空间客体要素的量化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与效用。文章以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实证对象,从空间氛围维度入手,分析街区空间要素特征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建立功能复合的传统文化空间与游客停驻活动的相互作用模式,并对其他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程式更新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2.1地块选择

  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位于杭州上城区,拥有无可替代的杭州皇城历史文化、古城风貌景观和业态丰富的传统商业店铺。研究区域为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东起中河高架打铜巷,西至吴山广场华光路(图1-1)。研究以街区的自然肌理与道路网为地块划分依据,共分出34个自然地块(图1-2)。

  2.2调查内容

  2.2.1空间客体要素空间氛围维度的各项要素聚焦于地块中的户外空间,包含以下要素:(1)有效通行宽度:游客可通行部分的平均宽度;(2)出入口宽度:街段中进出店铺经营区域的通道宽度;(3)文化景观面积:地块中店铺的招牌、广告、标识等面积之和;(4)花车分布规模:地块中街段上的花车数量与街段长度之比;(5)服务设施规模:花坛座椅、公共休憩凉亭等公共设施的占地面积;(6)绿化景观规模:街道上的绿化景观的垂直投影面积。2.2.2游客停驻活动包括游客游玩轨迹图及发生停驻活动的行为性质、地点、时间、持续时长等数据。将停驻活动分为社会观望(A1)、社会驻足(A2)、商业观望(A3)、商业驻足(A4)四类,总停驻活动人数之和为A0,并以自由通行人数(A5)为参照,总人数为A。即A0=A1+A2+A3+A4,A=A0+A5。各类活动定义如下:(1)社会观望A1:指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由于非商业性内容产生的明显的观看行为;(2)社会驻足A2:指人们行走过程中发生的非商业性停留,如等人、休息、抽烟等;(3)商业观望A3:指人们对商品或者商业信息产生兴趣而停留,并对其进一步观察、询问交谈;(4)商业驻足A4:指人们对商品发生兴趣,并最终和商家完成交易;(5)自由通行A5:指人们并未被商业或非商业性信息吸引而进行直接通行的行为。由于不同地块的总人流量差异会影响停驻活动的产生数量,故建立活动密度指标ρn,即每一类停驻活动的人数除以统计得的总人数:ρn=An/A,(n=1,2,3,4)。使得数据可以进行同等比较分析。

  2.3研究程序

  (1)游客停驻活动调查。①以问卷调研与行为注记为主要方式获取游客活动数据,共发放问卷574份,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达74.0%。②在街区典型节点处设定视频观察点,每一小时取样记录5min,每个观察点合计取样40min,统计游客活动数据。(2)地块空间要素采集。对地块进行实地数据测量,同时结合地图软件、城市街景地图影像,采集地块客体数据。

  3数据分析与结果

  文章将地块空间要素与游客停驻活动数据转译并录入表格,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主客体之间的显著性,得出存在关联性的客体数据,再通过分析散点图进一步解读其内在的关联性。

  3.1人流分布

  整理调研所得游客活动轨迹数据,绘制活动分布热力图(图2)。(1)活动总量的分布中,河坊街发生的游客停驻活动最多,南宋御街次之,大井巷位居第三,其余里弄支巷则少有游客停驻的记录。而在河坊街与南宋御街十字路口处,活动产生总量达到最大。此外,在胡庆余堂的沿街白墙处出现了断点,但断点处的活动数仍高于其余的支弄巷道。(2)商业观望和驻足活动的分布情况与活动总量类似,但商业驻足活动密度明显低于驻足活动,且胡庆余堂断点较商业观望明显加大。(3)社会观望和驻足活动较之商业活动在南宋御街的活动量明显增多,活动分布在两街交汇处出现最大点。其中社会观望在河坊街的活动量高于社会驻足,社会驻足在南宋御街的活动量在四类活动中达到最高。

  3.2相关分析

  通过SPSS的散点图发现有效通行宽度、服务设施规模在地块的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分段趋势,故将二者调整为分类变量,其余四者仍为连续性变量。将空间要素数据作为自变量,与游客活动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显著性较强的变量文化景观面积与商业观望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15~40m2时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超出此范围其能引发的驻足活动则较为有限。结合现场分析,各类文化景观很好地营造了街巷的氛围感与文化感,带给游客别致的视觉体验与空间感受。但过多的设置会使得空间略显拥挤与杂乱,易使人感到审美疲劳;过少的设置则未能有效发挥其效用。此外,散点图在10m2左右时波动较大,说明在与其他因素共同参与的影响下其对游客停驻活动的影响或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出入口宽度、花车分布规模分别与商业驻足显著性较强。以出入口宽度举例,当出入口总宽度在5~35m之间时,游客商业驻足活动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在5~13m之间提升较为明显。结合现场分析,当出入口宽度达到5m时,地块中的店铺初具规模并且店铺数量增多,为商业活动产生提供条件。(2)显著性中等的变量有效通行宽度与商业观望为中等显著。散点图显示多数样本数值集中在8m,对应的观望活动波动明显,因此参考意义不大。绿化景观规模与社会驻足中等显著。当绿化景观规模在80~350m2时引发的社会驻足活动较多;大于350m2时,驻足人数又有下降趋势。服务设施规模与社会观望、社会驻足、商业观望中等显著。结合散点图,当其规模在16m2以上时,游客的停驻活动呈增加趋势。以南宋御街为例,地块中恰当的座椅设施为疲惫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之处,恢复体力的消费者可以继续发生商业性活动。但其散点图波动性较强,推测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影响该类活动的发生。

  结语

  研究团队以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为实证对象,获取空间要素和游客活动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揭示不同空间要素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归纳如下:有效通行宽度、出入口宽度、文化景观面积、花车分布规模对两类商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服务设施规模、绿化景观规模则对两类社会活动具有较为显著作用。综上,研究提出对街区的优化设计如下:(1)调整地块中商铺的文化景观面积,面积不宜过小,在15~40m2时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此外,打银、打糕等特色展示型的功能商铺往往能较好地引发各类活动的产生,可与地块文化景观面积结合考虑,合理配置。(2)为一些绿化景观较少的地块增设植物景观,宜设置于街巷拐角等有放大的广场空间之处(如B2地块的西北角处利用率不是高的开放空间),可更有效地引发游客社会性活动的产生。(3)调整各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布置,可适当增大其规模但不宜对沿街商铺产生过多的遮挡与阻碍,可更好地提升游客各类活动的产生。可适当减少阻碍较大的地块中的服务设施,将其移设至服务设施规模过小的地块之中,如大井巷的沿街。也可对总体活动的产生提高较多。文章从游客停驻活动视角切入,选取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空间要素展开实证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游客停驻活动十分复杂,研究中的活动分类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再者,本地块空间要素的统计也不足以阐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所有的空间要素特征。文章仅希望能为清河坊街区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04-111.

  [2]王灿,王德,朱玮,等.基于消费者行为模拟的商业综合体空间优化策略[J].南方建筑,2020(02):01-09.

  作者:仲利强 崔洢瑄 张紫薇 张汉枫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