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伦理学论文(对当前我国消费观念的伦理思考)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4 10:31:37 归属于法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47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 消费主义,即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限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人生之目的和价值。这种异化的消费,造成了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态伦理困境、社会伦理困境和个体伦理困境。要控制和消除无限度的物质性的消费主义伦理,需要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论文关键词 消费主义 异化 伦理困境

  何谓消费主义?凯蒂恩斯认为,消费主义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其中许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品当成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不是出于人们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某种身份认同。正如黄平所指出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而欲望的形成完全超越了的“必需”的水平和消费者所持有的资源(如:支付能力)的约束。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实际就是一种欲望消费,这种异化的消费,造成了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态伦理困境、社会伦理困境和个体伦理困境。

  一、消费主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不断演替的系统。在人类诞生之前,生物与环境保持着生态平衡。人类诞生之后,生态系统的平衡开始面临危机,但在人类没有掌握现代科技工具之前,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远在生态环境的消纳阈限之内,不至于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虔诚的膜拜与遵从,因此当时的消费层次大多数停留在“生态消费”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完全可以靠自身的自净能力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造成了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污染物数量剧增,导致局部区域的生态自净能力丧失。三废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均是人类活动已大大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一切又都是人类无节制的“欲望的消费”所刺激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人们放纵着膨胀的物欲,崇尚着奢侈的最高价值。但最终,这种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又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使人类的家园遭到破坏,同时又会剥夺其他地球生物正常生存、享受自然的权利。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的作者巴巴拉?沃德和雷纳?杜博斯在书中指出:“对消费品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一味地追求消费,毫无节制甚至是过度的欲望的消费,就是一种浪费与奢侈,它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危及到了人的生存。因此,这种破坏生态承载力的欲望的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观。这突出表现为“一次性消费”和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深加工产品”。前者实际上是对物质产品进行了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它大量地占有和消耗各种资源和能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据报道:“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可随便’处理的一次性相机……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包装‘花生果’的聚苯乙烯塑料和3.5亿个喷油漆的罐子,再加上足够供给全世界人每一个月一顿野餐的纸张和塑料制品。”挥霍、浪费使自然惨遭毁灭性破坏。而后者则是一种能量的浪费。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现代消费方式将人的消费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将环境资源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必将导致人的生存危机。追求自己的正当需要是可以的,但若人的消费超出了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态所能承受的限度,那么这种消费就是不正当、不合理的。这种不正当、不合理的消费必将引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紊乱、崩溃,其结果最终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二、消费主义有损社会公平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和核心问题。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是其必然的伦理要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程度,并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消费问题实质上是分配问题的延伸或最终体现。因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数额的基本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成员对消费资料的占有与享有的实际方式展示出来的;或者说,消费是现实利益分配状况的直接体现。既然如此,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也就直接决定着消费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按贡献分配社会财富是实现公平的根本性原则和标准,所以哈耶克说:“一人享有之利益应当与其他人从其活动中获致的利益相符合。”固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允许财富拥有的差异,但是一旦财富的差异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不仅会带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平等,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政治权利的平等。公平分配社会财富需要一方面保障人们自由、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对财富合理获取与拥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做出合理矫正,对最少获利者给予适当照顾。
  由于现实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复杂的,其中不能排除某些社会成员运用非正当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扰乱市场,造成收入上的严重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反映在消费领域中则是消费差距的过分悬殊:即越富有的人消费档次越高,越贫穷的人则有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得到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差距作为公平的要素总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这种差距必须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差距过大会干扰制度的正常运行并潜伏着社会不安定的诱因。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消费差距中折射出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消费方面就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3/4的资源,丢弃文化及高耗能的消费方式与亚非拉一些贫困国家形成尖锐对比。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是造成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径肆虐、战争、全球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又通过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推行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生活理念,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侵略。
  在中国,由于地区、行业收入的差距以及由经济转轨造成的两极分化也形成了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华丽服装与衣衫褴褛、珍馐美食与食不裹腹、豪华轿车与拥挤公交、高档别墅与狭窄茅屋的消费方式的鲜明对比: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生活需要的满足,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空前繁荣的益处。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大多数社会成员并非反对消费差距,他们反对的是那些通过不当、不法方式获取消费资料却又在大肆挥霍、渲染自己消费方式的行为,或者自己过着富裕的物质消费生活,极力追求所谓高贵的奢侈生活方式,却对大多数贫困者的生活境遇报以冷漠甚至鄙夷,不耻与之为伍,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仇富情结。这些对消费资料的获取与享用态度中所折射出的消费差距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它是对守法敬业、诚实劳动、勤俭致富等等美德的讽刺,伤害了大多数人的道德情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助长了某些成员投机、浮躁、奢侈、冷漠的不良心态。基于此,社会尤其是政府应在分配领域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辅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其维持基本的生存权与消费权利。这既是制度公正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消费主义使人异化

  人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体,既是感性的存在物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存在物;既有形而下的各种物欲的世俗性追求,又有形而上的精神、理性的理想性追求。对于直接的血肉之身躯,如若没有丰富的食物、充足的衣物、舒适的住所、方便的交通等外部物质生活条件,人的生命存在乃至人的尊严也就无法得到保障。但是仅仅有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人也未必会得到快乐、幸福。因为人作为天地之灵,不在于享乐、不在于饮食男女,而在于要过一种理性生活,过一种有目的的、自由的创造性生活。精神的充实与崇高才是人之为人的特质,才使人有一种超越当下的自觉意识,推动人去为改变当下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实践,实现人的逐步提升。作为贯穿人类生命过程始终且必不可少的消费活动,其根本指向是人,是人的发展,因而它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消费服务于人的合理存在之目的,使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实现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消费主义使人物欲至上,片面追求物质享乐,把人生价值定位于享受豪华、舒适、时尚生活之上。“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魔法。”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作为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之一的“消费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人的消费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会感到自己还缺什么物品,即使他根本不缺什么,比如当没进商场或超市之前,人们觉得自己目前并不需要什么商品,而在进去之后则发现自己要购买很多东西。正式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有着突破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与真是需要限度的必然性,在客观上造就出了无意义的消费、为消费而消费、甚至为浪费而消费的消费。
  消费是人的必需行为,但消费并不就是人生活的全部,人的需要是多维的,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然而,消费主义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简化为单一的物质性。物本为人所创,服务于人,但在消费世界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为了消费物品的机器,被物所异化。当消费本身成为人的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被还原为第一需要,就犹如浮士德不堪人性的重负,转而以灵魂去换取肉体的快乐,造成自我的迷失。人就会陷入一种对物的追求的恶的无限循环中,会逐渐地贫乏化、病态化,失去应有的深度、底蕴,他的消费或许会和“时尚”、“新潮”、“酷”、“潇洒”有关,会由于他者的注目而风光不已,但他的消费却始终与内心无关,对人的存在而言最可宝贵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认、自我实现的自由追求却渐渐地在他内心泯灭,他丧失了“人”的应有的充实、愉快、尊严、崇高之类生命本质,他想靠物来证实自己,但却始终不能证明。其结果,会使人类自由本性消失,使社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匮乏,突出表现在人们的责任心不足,进取心减退,幸福感下降,精神颓废,道德堕落,游戏人生,赌博、性乱、吸毒等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体现出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严重失调。
  综上所述,为消费而消费的消费主义,从宏观看,会带来更多的资源浪费,导致全球资源紧张;从微观看,将加剧社会心理的不平衡感,加剧社会底层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会使人们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为此,人类必须抛弃无限度的物质性的消费主义伦理,以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为指导,重新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活动,从而实现由消费主义向适度消费的现代转向。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法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