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浅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的融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29 00:22:36 归属于道德论文 本文已影响49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信念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和谐是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分析个体道德信念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确立个体和谐道德信念的方法和途经。


  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历史 发展 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项社会人文精神内涵更新、国民性积淀和改造的全民工程.也是社会成员群体的生存理想、价值信仰、道德信念等重新构架、重新确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个体“人格”的成长,逐步走向群体“共同信仰”的生成.再到“国格”的确立,既是道德社会形成的最终目标.更是人文精神 教育 的重要途径。
  1个体道德信念的确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共同体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中,蕴含着明晰而深刻的道德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道德社会不仅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道德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认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问都为了实现某种“善”而存在,而且 政治 学是最高主宰的 科学 ,因为伦 理学 是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的是城邦的“至善”。他所认为的政治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社会。不光是亚里士多德,从古今中外关于理想社会、和谐社会的历史构想和物质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真切地看到: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虽然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道德的“善”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类的认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我们今天对于“善”的道德内容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至善”.这也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淀的新的理论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所确立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居于道德品质形成的核心地位。道德信念是指对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的笃信,以及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久性的特点。道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信念在道德评价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自觉性和深刻性的作用.是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控力量。
  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追求理想人格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个体信念的建立。个体信念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实现相互之间交往的和谐,同时也会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群体行为约束的价值规范和共同信仰。当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一旦上升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信念的时候.追求和谐就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要求和心灵自觉.进而个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内控力量。尤其是当这种信念为全体公民所认同并作用于其行为选择的时候。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成为一种必然。
  引导个体确立健康的、坚定的、符合自我成长要求和社会文明需要的牢固道德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责任特别是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它是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行为评价所产生的一种义务要求。它同社会对人的规定、职责、使命、任务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它调节着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它对市场经济合法、合道德的规范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健康 发展 不可缺少的因素。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自律表现为道德主体自觉地约束和控制与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它体现出一种深刻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性更高地体现了行为主体的道德需要、高尚意识和自由选择。通过自律活动,人们会将道德规范的外在必然性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性.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需要,从而主动地去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道德义务最突出地表现了义务的自律性。自觉是义务自律的最高表现。在对道德核心、原则和规范等有了深刻认识形成自觉意识后,就会形成内心信念,进而就会激发个体自觉愉快地去实践道德。
  3确立个体和谐道德信念的途径
  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克曼(thomasluck.mann)认为,“人类有机体通常是通过内化一个 历史 地给定的意义体系,而不是建构一个意义体系来超越其生物本性的。进而,这意味着,人类有机体并不是面对着其他人类有机体,他面对的是各个自我……换句话说.人类有机体在社会化的具体过程中成为自我”。他的理论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每个个体的自我信念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道德规范系统;而个体自我的社会化的生存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既然和谐社会是道德社会,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道德的社会化过程,显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每一个“自我”的道德责任感的生成和积淀。我们要确立和谐社会的道德信念,就要从个体的道德 教育 环节、信念生成机制等人手,并实现对个体的超越。
  3.1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深化个体对社会“和谐”的理解
  既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那么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成员道德教育,塑造和谐社会所必须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和谐”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成员各安其份,各司其责,社会就会趋于整体的和谐状态。而社会和谐又会给个人全面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机遇和更为宽广的空间。一旦人们对“和谐”有了更本质和自觉的认识以后.就会成为一种道德需要,上升为信念,社会成员就会产生为之共同目标奋斗的凝聚力。因而,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如目前正在持续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形成一种文化精神熏陶、教化的浓厚氛围,感染和激励、约束和引导个体深化、更新道德评判与角色认知的价值尺度.从而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精神文明体系的构建打下厚实的基础。
  3.2强化情感伦理和责任意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的本质在于自律性。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承担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时,是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它是一种自觉意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有为实现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意识和自尊自爱的强烈的责任感,由此而生成许多优良品质,比如责任心、正义感、诚实守信、宽容心甚至必曼的自我牺牲精神等等.社会是个体的集合,群体社会的生命力强化和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最基础的前提是要承认并极力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的尊严。和谐的社会必须使人人“感知自我”,懂得珍惜自身之于世界的独特价值,学会在社会的角色认知和他人的话语评价中成长自我的人格。接下来才能“感念他人”,以和谐宽容的心态、以对宇宙万物的体认和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对快乐和信仰的承诺来进行言语行为的交际,发挥个体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为和谐社会添加最为厚重的注解。
  3.3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融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氛围
  加强软硬件建设,营造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极向上、融洽包容的和谐人文环境.彰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从本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在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需要中的主体作用。渴望并追求自由.这是生命的本能。我们在营造和谐环境时.既要追求人与人、人与 自然 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又要通过环境的美化来树立一种“理想境界”的信仰.把这种与人类生存的本真精神紧密相连的人生信念,渗透于个体内心,由感性的接受、认知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道德诉求.从而个体有了崇高的理想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渴望.这种持续的、向上的“自我实现”的动力也就会自然地成为主体性滋生的不竭源泉.推动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崇高感的树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营造,是一个承载着丰富信息量的物质符号,它是个体道德信念生成的发源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育人环境的改造和更新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合力作用,更需要长期的文化理念的引导。
  3.4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实现从“人格”到“国格”的超越
  当代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指出,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