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字词教学艺术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2:56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3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河南漯河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东汉人许慎的故里,我校就是以许慎命名的许慎小学,“弘扬许慎精神,传承汉字文化”是我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为了加强专家的引领,2018年,我们专门聘请南宁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字理教学研究专家黄亢美老师在我校成立了“黄亢美字理教学工作室”。三年多来,在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在汉字文化以及字理教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特别是黄老师多次的示范课和讲学使我校全体师生以及家长都受益良多。近期,我反复品味黄老师的一些经典课例,从中受到很多启发,特将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有滋有味识“雷雨”

  《雷雨》这篇课文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黄亢美老师的引题方式真是别具一格———师:(板书并齐读课题)见过雷雨吗?打雷的声音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握拳捶桌模拟雷鸣,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时轻时重,时缓时急,一时间雷声阵阵,急缓交替。)师:这就是雷鸣。(出示“雷”的金文“”)这是古代金文的“雷”字,上面是“雨”,下面中间是闪电,四个“⊕”表示炸雷连续响起,后来笔画减省,四个炸雷“⊕”只留下一个,而且变成“田”形了。师:“雷”字本身就是由“雨”和“⊕”(雷)组成的,如果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叫“雷雨”了。雨声又是怎样的呢?(教师让学生手捏一张纸,随着教师的手势时急时缓地摇晃,顿时“雨声”时而飒飒作响,时而淅淅沥沥。学生进入情境,兴致盎然。)师:又打雷又下雨才是真正的“雷雨”,下面男同学扮演“雷神”,女同学扮演“雨神”,注意观看老师的左右手势,来一场雷声鸣响、大雨滂沱的“雷雨”!(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演绎,顿时雷声雨声交加响起。)师:这就是“雷雨”。下雷雨时常常会伴有风,风一吹雨滴会是怎样的形状呢?(师板书表示雨滴的“”和“、”,让学生说说在风吹时雨滴的形态是垂直的还是斜形的。“雷”是本课要写的生字,教师即时要求学生书写“雷雨”两字,特别提示风吹雨斜,所以表示雨点的四个点要向右下斜。教师还要求写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同桌写的“雷雨”两字表示雨滴的四点是不是斜的,打雷下雨常伴有风哟!一会儿,就传来一些同学“他写的‘雷雨’没有‘风’”的话语声,听课的老师们也会心地笑了。)黄老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把课题理解、汉字解析以及生字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字词。而后在讲读后面描写下雨和雷声的句子时还设计了如下板书方式:黄老师采用这种字体大小渐变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是形象直观,效果显著,体现出黄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真心和用心!

  二、聚焦音义解“离离”

  一些汉字的字理古今不变,教学这些字进行字理解析自然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字的形义变化太大,如果生搬硬套地讲字理反而会造成负干扰。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离离原上草”的“离离”一词十分抽象,“离”的字理多有歧说,与现代字义关系不密切,与表示草茂盛义更是相去甚远。怎样教学这些假借字才便于学生识记呢?黄老师下面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师:“离离”读音lí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红”———(学生摇头)“蓝”———(学生摇头)“紫”———(学生摇头)“绿”———(学生点头)师: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师:(出示小草图片)我们再看这葱绿浓密的小草,草叶交叉,相互挨挤;再看“离”的字形,笔画多,不规整,一些笔画还相互交叉。看到“离”字的笔画让你联想到小草的什么样子?生:(有所悟)看到“离”字的笔画我仿佛看到小草叶子交叉,长得很茂密。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生:小草绿绿的颜色。师:看到笔画交叉的“离”字就联想到———生:小草茂密的叶子。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生:绿绿的,又多又密。师:用一个两字词来说就是———生:茂盛。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离”与近音字“绿”联想到草色,通过“离”的字形与茂密草叶的比照联想到草形,由此推想到“离离原上草”就是原野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一个非常抽象的假借字却教得如此的生动形象。在讲解“野火烧不尽”的“尽”字时也是别具一格。“尽”的繁体为“盡”,古文字像手持刷把正在清洗一个空的器皿。现在的“尽”属于草书楷化的简化字,已经理据退化,毫无字理可言。黄老师在教“尽”字时先出示篆体的“”,讲解其字源后说道:“今天的简化字‘尽’可以怎样识记它呢?”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也可以这样识记:把“尽”倒过来成“”,灵活想象这是一个大开口的筐子,正把东西(゛)往里装呢;再把这装着东西的大筐子往下一倒便成“尽”,里面的东西就会怎样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筐子里的东西就会全部掉完了”。就这样,学生形象地感知到“尽”就是“全部、完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一个看似完全无解的“尽”字却被黄老师赋予其新的理据,而且演绎得如此浅显明白而又生动有趣。课后再与黄老师交流,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面对不少形义变化太大的演化字或简化字,教师在正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识记,但是,对这些演化字和简化字所说的“新字理”要特别注意形义结合,不要顾形失义或顾义丢形,这是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

  三、借助画面学“缤纷”

  黄老师在我校还执教了《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这一课的教学亮点甚多,现选择下面一段字词教学与大家分享———“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生读句子,师出示重点词语“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师:“五彩缤纷”可以换成“五颜六色”吗?(生说法不一。师提示:能不能换首先要理解词义。引导学生将“五彩缤纷”先切分成“五彩”和“缤纷”,“五彩”指课文里多种色彩的蝴蝶,学生对此不难理解;问到“缤纷”一词大多学生就面露难色了。)师:“五彩”就是“五颜六色”的意思。那“缤纷”又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语的偏旁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缤纷”是绞丝旁,那它与丝线、丝带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缤纷”本义是指丝线类之物繁多杂乱的样子。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引用杨雄《羽猎赋》的用法,注解为“纷,旗流(旒)也”。为便于学生理解,黄老师采用这一说法,他出示了一张古代旗帜后缀的多条飘带(旗旒)随风飘舞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风吹时旗帜飘带上下翻卷飘动,由此感知到“缤纷”所具有的一种动态。随后黄老师抓取一些彩色纸屑并展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描绘就是“五颜六色”;紧接着黄老师把手上扬,彩色的纸屑纷纷扬扬地落下,此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五彩缤纷”。)师:是啊!“缤纷”还具有一种动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动态感。它与“五彩”组合起来就是———生:不但色彩多,而且还有一种动态感。师:这段话里有关于蝴蝶的动态描写吗?它们与“五彩缤纷”有怎样的联系?大家找出来。生1:蝴蝶“上下翻飞”,所以说“五彩缤纷”。如果不是“上下翻飞”,例如天气不好,蝴蝶都在树林里或草丛中静静地不动,就不能说“五彩缤纷”。生2:蝴蝶像在空中撒的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它们“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么多不同色彩的蝴蝶在飞来飞去,所以说是“五彩缤纷”。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再看看,课文中的“五彩缤纷”能用“五颜六色”替换吗?(两个学生先后发言,认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多,是不能替换色彩多而且还含有动态之美的“五彩缤纷”的。)这个教学片段,真实地呈现出了黄老师给我们讲的“合成词解析的方法和步骤”的基本流程:(1)语境引词———在阅读中引出“五彩缤纷”并提出相关问题;(2)分解语素———将“五彩缤纷”分解为“五彩”和“缤纷”并分别解析词义;(3)组合会意———将“五彩”与“缤纷”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4)返回语境———回到课文的语境理解“五彩缤纷”在文中的意思;(5)比较品味———对“五颜六色”和“五彩缤纷”进行比较取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这样的词语解析方式,给我们随意无章的日常词语解析拓开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之路。

  四、析形索义辨“揠苗”

  2019年11月,应学校的要求,黄亢美老师在我校用二年级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上了《揠苗助长》一课,学生家长及老师也都现场观摩,这可真是一堂前所未有的“千人大课”!下面的这些教学片段更是颠覆了我们曾经的旧有思维。引出课文的句子:“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师:为什么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说长高了“一大节”行吗?(学生众说纷纭,家长也在相互议论。黄老师先引出“节”字,引导学生理解从“艹”的字与植物有关,而后出示竹子、甘蔗等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而知道“节”与植物的枝节有关,而且节与节是紧密相连的。再出示“截”字,原写成“”,“戈”是一把锐利的兵器,在这里代指刀具,用它一劈砍,“雀”就会身首分离,断成两截了,所以“截”就有断开的意思。教师相机进行这样的演示:手中粉笔“啪”地落地断成“两jié”应是哪个“jié”呢?学生很快就能依据断开或相连的特征判断出应是“截”而非“节”。)师:“截”有断开的意思。这个种田人把禾苗拔高了“一大截”,说明禾苗还有一小截。要知道这一小截藏在哪儿,我们还得先看看“揠苗”的“揠”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揠”字进行解析,“揠”是形声字,从手,匽声。“匽”也是个形声字,用“匚”表义,表示藏物于“匚”里,因此“匽”也兼表义。“揠”就是用手把藏匿在内里之物抽取出来。教师随后引出了我国古代训诂学著作《小尔雅》中的一段话:“拔心曰揠,拔根曰擢。”为了加强佐证,再引出了《广韵》的解析“揠,拔草心也”,可见连根拔起叫“擢”,把“草心”由里到外地拔出来就叫“揠”。每一株禾苗只有禾心才能长出稻穗,于是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到这个种田人心太急了,他见禾苗还没有抽穗,就一棵一棵地把禾心往上“揠”,这样禾苗虽然“长高了一大截”,还有一小截挨着根部在下面,水分营养却再也无法往上输送,那“一大截”能结稻穗的禾心当然就会枯死,结果自然就颗粒无收了。)学生学习到这里,对“揠苗助长”的本义算是完全弄清楚了,学生收获了新的知识,众多家长也感慨地说真是“老课获新知”,我们听课的老师更是感到自我研修路漫漫,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不但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才行啊!观赏上述教学片段,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黄老师深厚的汉字文化底蕴和精妙灵活的字理教学特色。黄老师在对我们进行培训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课堂上的洒脱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底蕴。是呀,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厚实的文化,才能用文化教文化。“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汉字文化素养偏弱的状况,黄老师在全国多地讲学时都疾呼“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我们许慎小学对传承汉字文化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将继续追随全国字理教学专家黄亢美先生,在他的引领下,为弘扬汉字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尽心竭力!

  作者:赵文清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