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3:36 归属于教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68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提要】词汇是学习一种语言的基础,它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汇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和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已经开始掌握一定数量的借代词语,受借代词自身特点以及教学传统等因素影响,教师缺乏正确的词汇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对借代词语多采取“一带而过”的做法,借代词语的教学经常被忽视和简单化地处理。随着时代的推进,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媒体平台上,借代词语的出现频率也大大增加了。为改变当前借代词语教学现状,使留学生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借代词语,本文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谈谈借代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借代词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

  一、借代词语

  什么是借代?简单理解为借相关的人或物代替另一人或物。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通过联想使两个事物发生关联。从造词的角度来看,运用借代方式,语素或语素的结合体能体现借代性质的词语为借代词语。借代词语具有借代的三要素:借体、本体、相关性。有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为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才为借代的产生以及运用提供了基础,使本体和借体之间建立了相关联系。借体代替本体出现,使用借代词语时,可以使人或物的特点更加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很生动,又很形象,有时又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是,有时因为语言使用的范畴不同,这种联系还需要得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普遍的认同。

  二、借代词语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借代词语教学时,首先在生词表或课文中出现的是事物的借体,留学生学习借代词语的过程是借体—→联想—→本体。教学时可以先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入手,其过程也是借体—→联想—→本体。学生在学习借体时,第一步首先明白理解这个借体的词汇意义是什么,第二步再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对这个借代词语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搜索、寻找、匹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联想的过程,选择出一个恰当的、合适的本体来进行替代,从而能理解借体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体是什么。一般的借代词语常常出现在中高级的教材中,少数会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就是因为当出现借体后,需要通过联想这个过程,由于生词量达不到,留学生找不到可以与之匹配的合适的词语,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中高级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是以特征标志代本体的例子,即借体为本体的某一特征,或标志代替整个本体事物,比如以服饰特征代本体。比如“可爱的‘白衣天使’和可爱的‘红领巾’”,“白衣天使”代替护士、大夫,“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这是以职业或官职代本体;“她就是这里有名的‘豆腐西施’”,这里以职业代指人;或者以颜色代本体,如“那个‘金发’是瑞典人”;等等。在教材中出现的是“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都是事物的借体。借体出现后,留学生要首先明白理解借体的意义。为什么是“白衣”?为什么是“天使”?因为在中国的医院里,大夫和护士一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红领巾”是什么?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儿童上学时佩戴在胸前的红色丝绸状的标志。“西施”又是谁?美女吗?和豆腐有什么关系呢?明白借体的意义后,第二步就是找到这个借代词语中借体和本体的联系。首先还是要先想到这个词语的特点是什么,即借体和本体两个事物之间最突出的、最明显的关联是什么。前面提到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多个方面的相互关联,但是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则往往是其中最明显的、最突出的那一个。那么能表示这个最突出特点的词就可能成为借体,可以用来间接地表示本体。“大夫护士”和“天使”有什么关联?“红领巾”和“少先队员”有什么关联?“天使”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治病救人的,天使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救死扶伤。人们都喜欢把大夫和护士比喻成“白衣天使”,也正是因他们身穿白色工作服﹐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给人类带来希望,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天使”的工作不只一种,但和大夫护士之间的关联就是“救死扶伤”,这种借代词语一般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对这种联系的挖掘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最明显、最突出的那个关联。这种关联必须是大众所认可的,留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就能联想到。再比如“红领巾”这个借代词语,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借代词语,只有中国的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佩带的标志。因为它是红旗的一角,是中国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颜色采用国旗红,可用布、绸、缎等材料按照标准制作、佩戴。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借代词语,留学生一般通过“红领巾”不容易直接想象到“中国少先队员”,这种联系的角度为“一对一”形式的,需要教师在出现这个借体时把它和本体之间的关联具体地讲解出来,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中具体的关联。在展示这种关联时,一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法,很形象,很直观。有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图片展示法可以在目的语和留学生的知识背景之间建立较为直观的联系。比如“白衣天使”“红领巾”“豆腐西施”“金发”,这些静态的图片,尽量减少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词语产生的歧义。如果有些借代词语是有故事性的,也可以通过小视频来展示,这种动态的展示也可以更好地诠释借代的本体和借体。

  三、借代词语在对汉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同一个借体,每个学生理解的程度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各国的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对借体理解不同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能或不完全能理解借代词语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就会造成交流不畅;相反,如果学生不但能理解借代词语的意思,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发了更高层次的联想,比如联想到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等,那么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借代词语需要许多的文化知识支撑,词汇教学可以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如唐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帆”代替了船,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怎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感受到李白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性格!《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它凝聚着汉语的魅力,有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须眉”是谁?“裙钗”又是谁?“须眉”中“须”是胡须,“眉”是眉毛,通过面部特征可以联想到“男子”;“裙钗”是指裙子和头钗,通过衣饰特征又可以联想到“古代女子”。通过借代词语的学习,学生赏析了中国文化,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更加深入地学习了汉语,对汉语之美,对汉文化之美的审美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交流沟通,学生通过借代这种方式学习借代词语,既是学习,又是一种审美享受。大量的借代词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典故和风俗沉淀中得来的,学生从这其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痕迹中,体会到了汉语之美。借代词语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对借代词语的教学研究较少,对借代词语的认识还很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借代词语这类带有修辞格的词汇先有一种思维上的认知,然后对其内在的具体含义进行搜索和关联。同时,教师更要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帮助留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热爱汉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杨德峰2001《试论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修辞学习》第6期。

  刘艳萍2004《现代汉语借代词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王希杰2004《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陈光磊2006《修辞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修辞学习》第2期。

  侯颖2012《汉语国际教育中修辞教学》,《海外华文教育》第1期。

  刘珣2014《“功能—结构—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再思考》,《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2期。

  李秋花2014《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广西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8期。

  池丹丹2015《对外汉语修辞辞格教学研究》,扬州大学学位论文。

  作者:杨琳

返回教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