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7:34 归属于建设论文 本文已影响68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我国新农村城市建设,从居民住房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上,已经突破我国传统的农村,分散集中分布住房状态,在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我国现代农村社会,集中利用居民资源,形成住房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服务质量,已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普遍共识。《国家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也完全遵循了我国时代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设计技术将传统生态建筑理念,和农村建筑中的艺术设计理念完美相互融合。在我国新农村房筑建设中真正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这将利于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日常居住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我国农村建筑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技术;新农村;农村生态

  目前,全球五大建筑业,我国仍然是世界五大建筑业当中能耗高的发达国家之一,2003年初,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能源》的专项统计调查工作,根据《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数据统计,有多家统计我国企业现有农村建筑面积400亿平方米,但其中约99%仍然属于一种高耗能类型建筑,在旧改建和后期新建大型建筑中农村建筑节能管理技术上的应用还很少,导致95%的农村建筑仍然可能属于一种高耗能类型建筑,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住筑建设不断深入,在当前大型新农村住筑建设中,首先最需要得到改善的是乡村农民的整体居住生活环境,但这些年的新农村住筑建设往往很注重农民总体居住功能和建筑造型,忽视了整体建筑节能。只把以前农村的单层土坯房、砖房等改建成统一建筑设计的单层钢筋混凝土主体建筑,忽略一些农村节能低碳减排建筑问题的学者提出,节能减排建筑不仅为农村生活提供健康,同时也为农村人们提供节能低碳减排的舒适生活环境,有效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共处。因此,建筑节能环保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1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概述

  1.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房屋建筑都表现当地建筑的地域性,按自然气候、地理位置分类,有南方民居、北方民居、回族民居、高原族和雪域藏族民居等;按少数民族文化划分,有北方少数汉族地区民居和吴越族、福劳族、彭族和另有三种原住民族。按建筑结构形式分类,有木结构吊梁式、通斗式和混合式、竹木吊梁结构承重干型、木井结构干型,砖墙结构承重型、砖木结构混合式和承重型、望塔、土楼、窑洞、玉宝等。按建筑平面外形分类,有垂直圆形应用房屋、垂直矩形应用房屋、水平矩形应用房屋,其中圆形庭院式应用住宅主要包括庭院曲线应用住宅、四合院等,还有混合应用住宅、圆形混合住宅、窑洞混合民居等最常见的综合应用建筑是汉、回、满、白、纳西族等少数蒙古族长期以来采用的传统居住建筑形式,历史悠久,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民居就是为了保护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特色,加强农村特色产业保护。1.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天人合一”也就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强调体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和有机性的统一,由于传统建筑哲学具有强烈的艺术生态性,其追求生态性的精神被中国传统建筑哲学思想所严重支配。传统生态民居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现代自然和谐共处从建筑结构布局、施工工艺,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光湿地通风,节约能源利用乡土建筑装饰材料,发挥乡土构件建筑材料的综合自然利用性能;农村建筑物的装饰艺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审美观念等民族历史上的文化艺术传统,其技术特点是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筑体系,在许多技术方面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当代构建社会中,宜居健康社区的合理规划与环境建设是十分值得借鉴的。1.3强伦理性的可继承。中国建立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创造了一个思想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中国,并以传记哲学统一伦理建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发展演化过程中,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普遍认为,需要严格规范复杂的社会关系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存在着许多道德观念。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具有高度普遍性和规范性,深刻地产生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传统民族建筑的结构类型、组团结构布局和传统单体结构建筑以及建筑物的规模、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等,是我国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类型,传统民居也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家庭社会伦理、宗教信仰和社会行为准则。

  2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特色

  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特色。“娇楼”蒙古民居举世闻名,这种典型建筑结构形式在许多少数民族,建筑中都普遍存在。“雷山”是苗族人的吊桥和角楼建筑是非常典型的,受当地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影响,山体缓坡地形参差不齐,高跷桥的建筑一般都是依托倚山而势修建。它只是建在一座山顶上,整个山的建筑不过是依附于这座山,但整个建筑的后半段大部分却是建在一块岩石之上,上半部分由一根木桩作为支撑。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两层和三层,屋檐向上延伸一直到上层建筑顶部基础的外围,形成了一种悬脚架的姿势,因此被人们称为“挂”脚架式建筑。整栋楼的建筑都好像是用一根木头柱子做的,主要材料是用当地的天然木材。吊脚吊顶木构式的建筑形式是古代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雷山苗族高跷建筑,它是我国山地柱式木构建筑的典型创作,属于歇山斗挑梁木架干柱式歇山式木构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在贵州侗族地区,除了甘兰式房屋外,鼓楼、风雨桥、亭子等建筑在村公共场所也各有各的特征。其中鼓楼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它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另外,风雨桥突破了桥梁的单一功能,将桥、亭、廊、斜等多种风格融为一体,桥上有屋顶,可在用于人们在桥上栏杆的同时,侗族民间画、花鸟画都画在廊桥两侧的廊桥上,山水画使凤玉桥更具艺术性和民族性,整个桥亭是用木头建造的,与鼓楼、枫玉桥一样,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主要建在山中山路的一侧,供人们休息。大多数柱子支撑着顶盖,柱子与长凳连接成一个圆形。

  3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3.1加强村落规章与集约土地利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的潜在问题,其中它在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与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中,最为密切的农村耕地和农业城乡建设工程用地。一方面如若是非农业用地建设工程用地,耕地面积的扩大将会导致农村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将大量耕地资源转化电力为再生能源,可以带来畜禽养殖场和水域、果园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农村新建住房逐渐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农村土地开发利用当中不可能被忽视的主要潜在问题之一,农村建设住宅村庄是目前农村建设住宅用地的重要主体,由于对宝贵的农村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住宅村庄总体规划,和农村土地的合理租放利用,导致了"空心村"、宅基地等的闲置和闲置。一户多户大量"宅"移民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直接加剧了城镇土地利用资源的严重过度浪费和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也直接使得城镇周边地区村民乃至整个周边村庄自下而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变得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农村居住环境条件不能充分适应我国现代农村生产经营生活的实际需要,大量农村居民搬出去后又盖了个新房,。"空心村"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所以在推进新农村工程建设中,要切实保护农村传统旧式民居和村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镇村庄总体规划,坚持集约经济发展,节约集约土地利用,贯彻改变过去对于村民随意规划选址、分散规划布局的管理现象,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保护基本农村土地利用资源的安全可以和持续集约利用,可以有效增强我国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行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促进我国农村土地生态社会文明体系建设,保护和合理改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3.2开发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发展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得到发展和保护,同时,要针对当地古民居的功能特点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相关政策研究立法,合理编制规划,有效的团队组织和资源管理开发者和利用。充分认识民居的保护功能和利用功能,并对其加以合理开发和再利用,也是我们保护中国古民居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如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和社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乡村文化旅游已渐成为现代乡村旅游的新发展趋势和热点。而现代乡村社会对我国传统乡村民居的直接影响与乡村发展自然是相辅相成、可切割分离的,它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共生发展关系。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同样有利于有效促进藏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同样有利于有效保护藏区传统藏族民居,一方面通过修建统一旅游住宅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进步提供了优质的人文旅游信息资源,南北两带地形气候迥异,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很大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和文化上,不同的类型建筑物会有不同之处理和地区。如今的传统汉族民居建筑是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类型,也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播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现代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给传统特色民居的管理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改善居住村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充分认识传统汉族民居的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多样化模式的生态保护与融合发展之路,实施民居动态融合保护和有序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努力实现传统民居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万心.秉承历史融入现代让传统建筑焕发新生机--浅议恩施州的特色民居建设[J].民族大家庭,2015(03):46-47。

  [2]倪芸.夏热冬冷地区生态新农宅设计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D].2016.

  [3]徐超,王军.华北北部民居绿色建筑技术实考[J].山西建筑,2009(14):50-51.

  [4]孙秀丽.人宅耦合视角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作者:李珠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