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8:01 归属于道德论文 本文已影响59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开拓创新意义,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实践进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推进意义。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在理论灌输方面,多呈现于课堂之中,影响范围有局限性。传统的理论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实效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融合的方式,将从四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相关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关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方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价值论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宽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德教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从特点、方法入手,专家学者经多年研究探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说理教育、实践参与、自我教育、舆论引导、隐性教育等[1]。隐性教育即为渗透教育,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做好思想渗透工作才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消极因素趁虚而入。既有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错误社会文化政治思潮的隐性渗透,也存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残留下来的传统陈旧迂腐思想,这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进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等各方面工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1]148。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指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将道德建设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外化为自身言谈举止、处事风貌,使个体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发展健康心理。以多个个体的正确行为感染和传播到大众群体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特点,该领域一些杰出的专家们在其所著文章中均有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王昌标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一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无意识性和持久性[2]207。笔者认为持久性也可以概括为渐进性。余翠军和杨青松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把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概括为渐进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无痕性[3]20。无痕性也可看作是无意识性。以上观点中可以提炼出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特点的看法的共同之处,即渐进性和无意识性。渐进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地、系统化地展开,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表及里,触动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弱化受教育者自身对新事物的对抗性意识。无意识性强调将教育内容无意识地寓于某个载体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功能,可以从其内涵中提取。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功能主要有创新功能、传递功能、促进功能、潜移默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具体领域运用会有更为广泛具体的功能,以上提及的功能是其普遍功能。1.创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创新功能即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灌输教育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和改善。理念新是在以教育对象为导向,不再一味地将教育者的理念生硬地要求教育对象接受。这种强行灌输长此以往,教育对象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会接受正确理念,反而会反其道而行。教育方法上,分为有意识教育方法和无意识教育方法。所谓有意识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能直接感受到理论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现今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以此方法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无意识教育方法即指受教育者根本意识不到的一种潜在的、隐蔽的、愉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本文所提倡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不会使受教育者明显感受到自己处于被教育地位,被约束和压制,有助于弱化受教育者被教化的不平衡情绪和自卑情绪。2.传递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传递功能是指教育者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标准以渗透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内化为自身思想外化为自身行为,以其正确的言行传递给其他个体的活动。因此也可称传递功能为感染功能。传递功能区别于直接教育方式,直接教育方式受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传递功能没有此类限制。由于人类生存与生活于社会群体之中,人的实践活动也不可能离开群体,因此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功能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影响群体思想行为的教育方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重要功能之一。3.潜移默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具有潜移默化功能。顾名思义,是指不能采取“速成班”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教育效果。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更是辩证唯物主义中事物发展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与坚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这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滴水石穿,而不在于无时无刻都刻意去进行渗透教育。要善于抓住机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和氛围下去渗透教育内容,是教育顺其自然而不刻意为之。潜移默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最核心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及政府相关各部门都相当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对道德建设的内涵、方法、现实价值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看法、新理念和新思想。这些新看法、新理念和新思想完善扩充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理论层面的架构和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南。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不仅仅指某一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由多种道德因素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自觉地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公德是基础性的人类共同的生存与生活准则,是个体在与社会群体进行交往与实践活动中必须恪守的思想和行为底线。随着人们对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公共秩序要求也随之增加;社会文明程度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对公民社会公德要求随之增高。职业道德隶属于社会道德规范领域,社会职业道德关系到社会存在、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情况,职业道德也成为了社会道德建设任务的重点内容。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建设任务的关键内容。“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美德是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既贯穿于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的始终与发展轨迹的始终,也贯穿于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全过程。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

  方法科学合理是高效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方法用得对,才能做到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效性。用对方法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充要条件,方法精准高效,才能达到和谐美丽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路。1.继承并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14。道德修养的培育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无比重视的部分[5]30。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珍视发扬。新时代存在新形势,我们在继承优秀道德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是否能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相符,是否能在原始底蕴内涵基础上赋予其新理念,为其注入新灵魂。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理念新发展。2.实施多方面渗透性教育无意识教育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方式。同样原理,对于道德建设也必须从多方面渗透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应注重家风、家教培养。家长是人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影响。“家和万事兴”“治国必先齐家”,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就被列为首位。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德育上应加大力度,从各个方面渗透德育内容,寓德育于课程中。社会教育方面,“懂廉耻,知礼仪”等优秀价值观应渗透进社会群体之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思想问题凸显出浮躁、焦虑、迷茫、功利,个别领域出现道德滑坡。近年来,社会上“碰瓷儿”“救人被诬害”“见义勇为反被告”等负面新闻在大众视野频繁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困扰和社会恐慌,逐渐形成了“不敢救人”“不管闲事”等丧失道德行为的后果。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可见,渗透道德建设内容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尤为重要与急迫。加强个人道德品德建设是基础性工程,而实现个人道德品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于道德品德建设实践之中。

  (一)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是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对于向个体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鼓励和教育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互助团结,尊重他人个性与想法,尊重差异;另一方面,鼓励和教育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自觉保护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公共劳动成果,做到热爱社会一切,敬畏、热爱自然。

  (二)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意识主要包括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等。一个人在工作领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内容,有自己的职业底线和原则,并且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才能在工作领域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三)渗透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须树立个人的家庭美德意识,就要鼓励每一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对待长辈,引导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观念;对待亲友,要树立互敬互爱、尊重平等观念。引导人们弘扬勤俭持家、勤劳勇敢、宽容和善的个人特质。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价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有时不重视道德素质培育,对于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求意识越来越淡薄。究其根源,是个人关于道德素质的思想意识的淡薄,乃至缺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方式将道德建设的相关思想传递给社会大众,从根源上重建个人道德素质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公民社会公德

  公民的社会公德心的培育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近年来,社会新闻报道因公民的无社会公德心、无社会责任感,给社会发展带来阻碍。更有甚者,已严重到了威胁他人的安全与利益。究其根源,是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缺失。只有在实践中对公民渗透教育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成为一个阻碍社会发展的个人,才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心,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有利于增强公民职业道德

  遵守职业道德,保有职业道德底线是现代社会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坚守的原则。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个方面都是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在体现。只有对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中渗透公民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劳动者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外化为实践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有利于加强公民家庭美德

  正如古语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6]50家庭美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心中都有对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认知,家庭才能兴旺和睦,家人才能互相爱护。只有将家庭美德教育渗透进家庭生活之中,在日常行为中关心彼此,维护家庭温馨氛围,才能使每个家庭成员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将家庭美德融入内心,进而共同为“小家”的进步更努力,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是采用无意识教育的方式使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自身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身举止风貌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需要合适的载体。载体必须是多形式多样化的,其包括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实践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形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文化载体的一部分,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对人的影响是隐性的,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影响是高度贴合的。所以,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灌输进教育对象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不冲突。这一融合教育无形之中提高了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生到劳动者,为提高全民道德修养水平,共建和谐美好社会打下了坚实而稳定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7,195.

  [3]王昌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4]余翠军,杨青松.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5]陈泽环,马天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等讲话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7).

  [6]刘蓉(清).习惯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作者:王妍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